中國科研論文數量連續4年世界第一,這意味著什麼?

2023-08-29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中國科研論文數量連續4年世界第一,這意味著什麼?

《軍武次位面》作者:軍武菌

8月初,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研究所發出了一份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科研論文總數、被引用次數排在前10%的「受關注論文」以及被引用次數排在前1%的「頂級論文」篇數依舊是世界第一。

新的強國正在崛起

根據報告的統計,中國論文總數占全球份額的24.6%,比第2位的美國高出8.5%。而在衡量論文質量的引用次數上,中國「受關注論文」和「頂級論文」的全球占比分別為28.9%和29.3%。

總的來說,在論文數量、受關注論文數量以及頂級論文數量三個方面,中國已經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

當然,這裡面也不是沒有爭議,因為中國論文的引用者很多都來自本國機構,所以也有人質疑這個統計的含金量。不過,在日本人看來,本國引用數量多並不影響統計結果,「雖然本國引用的數量很多,但中國屬於在研究能力方面不容小覷的存在這一點並沒有改變」。

實際上,中國論文數量早就已經超過美國好幾年了,只不過有的機構統計是2019年,有的機構則表示2018年中國論文數量就已經世界第一了。

而除了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統計,今年6月份《自然》雜誌搞了一個「自然指數」排行榜,根據官網介紹 ,「自然指數」是評估機構研究績效的一個指標,由獨立的科學家小組根據期刊聲譽選擇。其中針對論文「數量」(Count)以及「貢獻」(Share)兩項指標進行統計。

根據《自然》雜誌的統計,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份額達到了21%,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牛津大學一位研究員在採訪的時候表示,「我們正在看到一個多極世界,新的強國正在崛起,」

這位研究員說得沒錯,論文的數量和引用量這些指標,確實是強國崛起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

1962年,日本科學史專家湯淺光朝提出了「湯淺現象」。

他利用日本科學技術編年表所公布的重大科學成果數目,統計了1501年到1950年間的重大科技成果。根據湯淺光朝的定義,凡是重大科學成果超過同期全球25%的國家,可稱為「科學活動中心」。

按照這個標準,湯淺光朝發現歷史上「科學活動中心」發生了多次轉移:義大利(1540-1610年)、英國(1660-1730年)、法國(1770-1830年)、德國(1810-1920年)、美國(1920年之後),每個國家大概能引領80年左右。

雖然論文不能完全等同於科學成果,但的確有非常大的代表性,從上面的表裡面也可以看出來,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德國這些排名靠前的國家,在整個地球上也是實力排在前面的國家。

人夠多,錢更多

論文數量與國家實力的關係,在美國身上體現的最明顯。在被中國超過之前,美國研究者發表的論文數量基本上是斷崖式領先,日本、德國這些同樣科技發達的國家,論文數量跟美國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

而論文數量是其他數據的基礎,在被引用數量方面,英國、德國、日本同樣與美國存在巨大差距,並且基本沒有追上的可能,直到近些年中國論文數據追趕上來。

有意思的是,從這些排名變化也可以看出,日本為什麼會格外關注這個話題。因為不管是論文總量還是被引用論文的數量,日本的排名都在迅速下降,別說跟中美比較,日本在「受關注論文」方面甚至已經被伊朗超過。

所以日本人急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論文需要人來寫,論文越多自然也代表科研人才越多、科研能力越強。

還是拿日本來說,在日本論文各項排行下降的背後,是日本科研人員規模的減少。2003年,日本新入學博士生人數達到頂峰1.8萬,隨後持續下跌。而日本的論文數量也緊接著在2006年達到峰值,之後便一路下降,一點也沒有停下來的趨勢。

日本人把博士不斷減少的情況稱作「博士遠離」(博士離れ),這個現象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出現,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很多學界人士以及日本媒體都憂心忡忡,但是並沒有什麼用處,只能眼睜睜看著日本的博士以及論文同步減少,「日本這個自然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歷史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國家將毫無未來可言。」

不僅如此,日本的專利申請數從2000年開始也在不斷下降,2019年的申請數為30.8萬件,而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達到了140萬件。

而在中國不斷增加的論文與專利數量背後,則是不斷增長的科研人員數量。根據科技部的數據,2012年中國的科研人員數量為325萬人,10年後的2022年,這個數字超過了600萬。

當然,日本畢竟還是底子厚,一共有28個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其中科學領域的諾獎得主占比75%。但再厚的底子也經不住二十年的損耗,科研方面漫長的衰退還是讓他們越來越著急。

根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從202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日本科研人員開始來到中國搞科研。這背後的原因也不複雜,因為在中國搞科研經費足。

日本研究經費的不足跟其他地方的畫風還不一樣。2017年,東京大學物理工學專業的講師渡邊悠樹在網上稱,自己正申請用科研費買一支筆,卻被學校告知,他應該「避免用研究經費買筆和其他物品,因為即使是用於計算,這支筆是否真的用於研究值得懷疑。」

這條推文在網上引起了廣泛關注,渡邊悠樹隨後又繼續抱怨研究經費緊張,表示「發推特用的是自己的手機和流量,不是學校發的電腦和wifi。」

而根據統計,2019年日本政府發放給大學的科學技術預算是4.2萬億日元,跟2000年相比基本沒有增加,在這段時間裡,中國的科學技術預算已經暴漲了8倍。2020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規模相當於美國的49%,是日本的2.1倍,德國的2.9倍,加拿大、義大利和法國研發經費總和的2.9倍。

雖然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跟美國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至少研究人員不用擔心,買根筆還非要證明這根筆被用於研究才行。

4篇美國論文就有1個中國作者

當然,中國研究人員與經費的不斷增加,直接的體現就是論文數量增多,而背後則是研發能力的不斷進步。

有些人會說,這裡面不知道有多少論文是灌水弄出來的,這種情況當然存在,但你要說灌水灌出來世界第一,未免太不把外國人當人了。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21年10月份發布了一份報告,稱美國大學的研究人員選擇來自中國的論文共同作者多過任何其他國家的學者,2020年大約每四篇國際合著的美國論文中就有一篇作者的機構在中國。

至於這些人為什麼選擇中國研究者合作,用《紐約時報》的話來說,那當然是因為這些研究者不是傻子:「學者根據誰最能幫助他們推進工作來選擇合作夥伴。」

不僅如此,《紐約時報》在2023年5月刊登了一篇報道,題目叫做《美國不該把中國科研人才拒之門外》,呼籲美國政府不要限制與中國科研人才的合作,「在沒有明確的國家安全擔憂情況下阻止國際合作,我們就限制了潛在合作者的範圍,從而可能削弱研究。對於已經成為科學強國的中國來說,尤其如此」。

根據湯淺光朝的分析,美國應該在2000年讓出「科學活動中心」的頭銜,而中國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科學中心。而現實情況是,儘管中國已經在迅速拉近差距,美國目前仍然是地球上科研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湯淺光朝的預測為什麼不准自然眾說紛紜。比如有人認為應該把卓越科學家作為指標來體現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轉移,剔除跨國遷入美國的科學家後,美國成為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時間將推後至1945年。也有人認為,現實中的科學中心並沒有呈現「湯淺現象」,而是某段時期內存在多個科學中心,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都是科學中心,而在另一段時期,並沒有科學中心。

不論湯淺光朝的預測有沒有道理,論文背後的科研力量的確不能在第一時間轉化為科研成果,這中間必然有一定的滯後性。

近些年中國取得的很多科技成果,比如「玉兔」月球車、「羲和」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C919大飛機、量子計算機,無一不是在長時間的研究基礎上取得的成果。

作為先導信號的論文數量不斷增長,自然也代表著我國未來的尖端技術與高科技設備將會在幾年後迎來爆髮式增長。

與湯淺光朝一樣,2006年,著名科學計量學家格蘭采爾同樣對中國的科技地位進行了預測,「採用科學技術指標這面鏡子所反映的美歐日『三極對壘』模式在21世紀將不會長久,中國作為第4股強大力量開始加入美國、歐盟和日本組成的『三極』格局中,正在形成四分天下的新局面……中國正在挑戰一流科學經濟強國的地位,並且其成為世界第二大科技強國的時代正在到來。」

17年後再來看,跟湯淺光朝相比,格蘭采爾的預測要更加準確。只不過第二大科技強國是不是中國的最高點,恐怕還不好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906598ae4578fb7861b3e1475044f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