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000萬,一個70後灣區家庭的財富跋涉之路

2022-05-11     遇言不止

原標題:10年1000萬,一個70後灣區家庭的財富跋涉之路

我們要做的是,保持勤儉自律的生活,沉下心來提高認知。

——遇言姐

疫情沒結束,股市又大跌,最近大家都過得不太好。

遇言姐自己過得也不好。不過算啦,我自己的事就不老說了,再念叨我就成祥林嫂啦。

昨天,理財顧問還打電話給我,說怕是去全球化要升級,建議我賣掉一些科技股,置換成房產和大宗商品。

我想了想沒有同意。

我想我骨子裡還是一個樂觀的人,相信科技可以改變社會,希望看到馬斯克成功。

所以,今天,我想寫寫一位朋友的故事。

他跟我一樣是一個生性樂觀的人,用10年時間,在45歲實現1000萬美元的凈資產。

究其原因,是他總能在市場大蕭條的時候看到機遇。

雖然他住在加州灣區,但他的財富跋涉之路對於我們來說仍然頗具啟發性。

因為,他不是做生意的,也不是醫生律師,只是一個灣區中等收入的打工人,中途還因為支低薪創業,一度造成貸款買房困難。

但是, 他通過敏銳的觀察,積極的學習與籌劃,10年中抓到了3個窗口期,中美兩國的紅利都沒有錯過,在中年時實現了財務自由。

在大家都喪氣的現在,打這針雞血似乎不合時宜。

然而,我記得那位朋友說,財富的窗口,每兩三年就會出現一次。這樣的機會,一生能抓住一次就夠了。

所以,我還是決定寫寫這個故事,只要我們沉著憋住一口氣,總會等到大口呼吸的時候。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貝版,70年代初生人。

貝版是大家給他起的名字,因為他的網名是Bayfamily,做過海外華語論壇理財版的版主。

遇言姐之所以寫這個故事,並不是想渲染1000萬美元這個數字,而是感慨於 貝版熱愛學習、善於思索、飽有毅力、勇於糾錯,最終賺到了認知帶來的錢。

很多人發家是懵懵懂懂吃到了時代的紅利,自己也不明白怎麼回事,反正就是運氣好趕上了。

但是貝版,始終是一個主動思考的人,他一直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敢於做出與眾不同的決定,像巴菲特一樣,在貝版投資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自己會變得有錢。

也因此,他可以不斷地抓到財富的窗口期。

我很喜歡貝版說的一句話——

財富伴隨法則而生,當你明白了這個世界的運行機制,財富就只是附贈品。

為什麼要選擇10年1000萬美元這個目標呢?

貝版說——

「有生之年我只想做這麼多勞動了。我一生短暫,只想奉獻十年,通過賺1000萬來換取財務自由。

我不希望太太為了支付帳單而工作,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沒有時間陪幼年的孩子。

財務自由之後也不是就此不工作了,而是可以不計酬勞地去做喜歡的事。」

作為一個70年代初出生的人,貝版跟同時代的孩子們一樣,經歷過物質匱乏的時期。

他的父親早逝,家中兄妹又多,當工人的母親憑著60塊錢的工資養大了3個孩子。

貝版讀高中住校時經常吃不飽飯,連校辦工廠兩毛錢一個的麵包都買不起,他寧可忍著餓也不會跟母親要錢。

讀大學時,貝版作為南方學生,領到15元冬裝費,他沒有給自己買新衣,而是給母親買了一件燈芯絨的棉襖。

很久以後,貝版賺到10萬美元一年時,仍然保持著簡樸的生活。

他說,自己一直有一個信條, 不管收入多少,一定要有結餘,你永遠可以存下1/3的錢。因為,母親當年就是用2/3的工資供出了2個大學生。

貝版是個聰慧的人,17歲上大學,又讀了研究生。

90年代末期,貝版懷揣著200美元踏上了赴美留學之路,臨走前,他用1600塊錢給母親添了一台全自動洗衣機。

去機場接貝版的是一位計算機系的師兄。

安頓下來後,師兄給貝版上了10分鐘的理財課,傳授給他6條中國留學生口口相傳下來的箴言,這堂課令初來乍到的貝版終身受益——

第一:儘快去辦一張信用卡,積攢自己的信用記錄,堅持用一張卡,不要開更多卡,欠款要及時付清,不要欠信用卡債。

第二:買車最好買5年新的日本車。殘值高,保養易。

第三:手腳要勤快,從換機油到通馬桶,能做的儘量自己做。

第四:用現金買車,用貸款買房,除了房貸以外不要有包括車貸在內的任何消費貸款。

第五:保持健康,不惹官非,不要把錢送給醫生和律師。

最後一條是——

資本主義國家鼓勵資本生財,所以人最重要的是持有資本。 不能只存錢,要學會投資。

遇言姐說,我真的很羨慕貝版,他在剛出國門時就遇到了熱心的師兄,當年師兄告訴他的這些箴言,是我用了許多年的時間才慢慢悟到的。

無論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經濟出現問題,很多都是因為違背了上邊的幾條原則。

遇言姐自己也踩過坑。

比如,我曾經貪圖0利率而去貸款買新車,還覺得自己占了便宜,不貸白不貸,直到買房時才發現貸款額度不夠了;

比如,我一直覺得好好工作才是正道,不屑於去琢磨什麼股票和房子,後來才發現,

工資收入的每一分錢都是計稅的,而資本產生的增值只有50%計稅;

比如,我拿到工資後只想著老老實實付房貸,後來才明白,你的工資應該省下來去投資,然後用掙來的錢把房貸付掉。

這樣的坑我踩過很多,回想起年輕時的我,真是滿腦袋水還不自知啊。

貝版的故事很長,令遇言姐印象深刻的是他的3個重大的財富增長點。

第一,是對居住地的選擇。

2001年,研究生畢業時候,他有3個工作選地。

舊金山、亞特蘭大、丹佛。

那時大家對於社會經濟學的認知普遍比較稀薄,不明白一個人選擇的城市決定了ta的財富等級。

導師和同學都勸說他選擇生活成本比較低的丹佛,但貝版在去了一次史丹福大學後決定留在北加州。

他是這樣想的——

越是貴的地方經濟越發達。 人是受周圍環境影響的,很多聰明人之所以一生沒有能做出什麼成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生活在一個能激發潛能的環境里。

史丹福的每一個師生都在討論創業,自己應該選一個有正面影響的環境。

同一年,貝版的一位同學受不了灣區的房價,搬去了房價只有灣區1/3的芝加哥。

這些年,身處鐵鏽地帶的芝加哥人口持續流出,兩個昔日同學的財富水平也越拉越遠。

第二,是貝版對投資地的選擇。

2002年,工作一年半後,貝版家庭存款達到10萬美元,他在自己還在租房的情況下,決定先拿著這筆首付款去投資中國的房市。

他認為,這個時間點投資中國的房市會比投資美國的房市回報率更高。

根據他的分析,當時上海白領的平均工資是3000元,手持美元回國買房尚且能以一當十,但是這個收入差距很快就會被拉平。

貝版在海外華語論壇中公布了自己要去上海買房的決定,引來形形色色的回應。

那時候,別說好不容易考T考G出去的留學生,就算國內的人也沒能看到房市將起。

當時,貝版的身邊沒有一個人支持他的決定,國內也沒有針對海外人士買房的規章。

此外,論壇里有一些華人存著古怪的心思,他們喜歡唱衰中國,仿佛中國越是不好,才能證明他們出國的選擇是正確的。

對於這些擔憂和嘲諷,貝版的回應是: 人要尊重經濟學規律。

貝版的理論是: 不要和有錢人去拼財力,而要和未來的有錢人混在一起,比他們早一步看到他們的需求。

以前的灣區,後來的德州,早期的幣市,都曾是這樣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屌絲」聚集地。

一個更直觀的例子是,貝版的一位美國同事曾向他感慨,自己年輕時在韓國軍事基地當兵時,一個月的津貼可以在當地買一套房,20年後自己再去首爾時,驚覺物價已經負擔不起,在餐館吃碗冷麵都嫌貴。

財富是在世界範圍內流動的,如果韓國能行,中國也一樣適用。

這個故事讓貝版確信,投資中國的時候到了,當一切手續都正規化時就晚了。

從2002年到2010年,貝版持續在上海買房,在過早賣掉一套房後,他悟出:不動產是要長期持有的,從此堅持只買不賣原則。

這套理論,後來又應用到他在美國的投資上。

第三,為了達到理財目標,貝版系統學習了經濟學,還拿到了名校MBA的學位。

儘管我們都知道,人只能賺到自己認知之內的錢,但很少有人願意費力氣去學習。

2007年,貝版自費10萬美元修讀商學院的課程。

MBA學位並沒有給內向的他帶來一份投行的工作,但在道與術上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脈,幫助他從更為宏觀的視角看待經濟學規律,頭腦中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投資模型。

儘管所學的公式已經記不清,但是在之後次貸危機發生時,貝版立刻意識到,人們的預計過於悲觀,世紀抄底的機會來了。

當時,灣區房價跌倒腰斬以下。

剛付清MBA學費的貝版,手上只有8萬美元現金,當時一個小房子10%的首付是4萬美元,而他計劃買8處房產。

為此他不惜支付重稅取出了全部養老金,甚至借出了1年免息的信用卡貸款。

太太覺得他太過極端,你一個從沒在美國買過投資房的人,弄一個試試水就算了,居然上來就要弄8個。

貝版堅持自己的理論——

房地產的啟動需要克服一開始的阻力,並且有一定的分量,不然雪球是滾不起來的,雪球一旦滾過了臨界點,自己就會滾下去,越來越大,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只是控制方向,而不用再往上邊添新雪了。

僅僅4年後,2012年,灣區房產價格就回到2008年的高點,貝版的8套投資房成為8頭現金奶牛,產生的回報足以支付自住房的房貸。

按照他預估的模型,每隔幾年房價漲了,就重新做一次貸款,把增值的錢取出來再投資。

這是一個指數增長機器,每年都能增加一套房子。10年後,一年可以增加兩套房子。

人如果看得清局勢,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可以all in的,前提是你要有卓越的認知。

貝版最早在網上發布自己的1000萬美元計劃,是在2006年。

論壇里嘛,你懂的,永遠充斥著反調,唱衰的聲音居多。

之後的每一年,貝版都會在網上總結當年的投資進度,十多年來風雨不改,諷刺聲中堅定前行,最終他用12年時間完成了這個目標。

開始投資時,貝版一家的工資收入是14萬美元,目標達成時,貝版一家的工資收入是20萬美元,與夫妻雙碼農的灣區家庭相比不算高薪。

貝版說,財富和收入之間沒有必然關係,關鍵在於你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很多人做不到財務上的自律,是因為他們看不清財富的未來,如果你確切知道今天的一塊錢,在5年之後會變成10塊錢,那麼你是不會捨得花掉這一塊錢的。

疫情以來,朋友圈中充滿焦慮情緒,一直有朋友在唉聲嘆氣,覺得世界不會變好了,去全球化的時代來了。

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貝版。

他的回答是,沒有危機,哪有機會?

過去100年,這個世界經歷過許多次危機,戰爭的危機,對抗的危機,金融的危機,瘟疫的危機。

但是每一次的危機結束後,世界都在往好的方向前行。

投資是屬於樂觀者的遊戲。

前些天伯克希爾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提到大通脹時代,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

我們要做的是,保持勤儉自律的生活,沉下心來提高認知。

比如,不管小扎的Meta能不能成事,人類進入元宇宙都是必然。

就讓遇言姐陪著大家冷靜觀察、默默蓄勢、靜待來年。

要相信更好的機會永遠在前方,而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抓住它。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8b1d5029fee269e4620cff8687757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