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2被曝輻射超標!用了3年,我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2023-09-25     39深呼吸

原標題:iPhone12被曝輻射超標!用了3年,我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作者|伍茜

封面|123rf

最近,「iPhone12輻射超標」引發全球熱議,據悉多個國家已經出手。

法國國家頻率局(ANFR)稱,他們測試了141部手機,發現iPhone12的SAR值超過法定上限的40%,已要求蘋果公司從法國市場下架iPhone12。(註:SAR值代表輻射對人體的影響,SAR值越低,輻射被吸收的量越少。)

韓國方面也要求蘋果公司就iPhone12的輻射問題提交情況報告,還有比利時、德國和義大利等歐洲國家,正在跟蹤法國針對iPhone12的監管行動。

圖:123rf

那在中國售賣的iPhone12有沒有問題?一位通信行業專業人士表示,「我們國家的SAR標準,與法國SAR標準是一致的,按道理說在法國超標了,那在中國也超標,我們也應該測一測。」

新聞一出,不少網友拿著手機瑟瑟發抖:這可怎麼辦啊?iPhone12都用3年了,我的身體還有救嗎?

01

花式防輻射,年輕人又開始了

一看到「iPhone12輻射超標」的新聞,嘉欣立刻打開手機淘寶,下單了手機「防輻射貼膜」,和一副「防輻射眼鏡」

她在3年前開始用iPhone12,因為一直擔心電子產品的輻射問題,所以她從來不敢在充電時玩手機,也不敢在信號差的時候打電話。今年入職體檢,她看各項指標還算正常,心裡暗喜。

圖:銳景視覺

談到防輻射,她可太有心得了。小時候看電視,她就被爸媽要求距離4至5米,說怕有輻射,令她從小就具備了防輻射意識。

長大後,嘉欣成了一名「恐輻射星人」,工位電腦旁擺滿了各種綠色小植物;使用微波爐,按完啟動鍵後先離開,等加熱完成再來取食物;拿著吹風機吹頭髮,也要保持15厘米的距離......

生活中處處小心防範,但嘉欣沒想到日夜陪伴的心愛手機,如今真的有了「輻射超標」的實錘。所以,馬上貼「防輻射膜」,再架上一副「防輻射眼鏡」,就成了她最後的倔強。

圖:123rf

小薇也是「防輻射達人」,她的工作要整天對著電腦,擺綠植已經無法滿足防輻射的需求了,於是她戴上了大號的「防輻射口罩」,從眼角一直遮到頸部,再戴上鴨舌帽把額頭遮住,盡力讓每一寸肌膚少受輻射的侵害。

而精緻男孩阿強,則研究起食療「治」輻射。蘿蔔、西瓜、橘子、西蘭花、橄欖油、紅葡萄柚等都是他抗輻射的食療功臣,魚肝油、維生素E、維他命B族等營養品也是每天不離身。「能抵抗輻射,還能保護視力,總之吃了沒壞處的......」阿強一臉認真地說。

即使沒有像以上三位那樣與輻射鬥智斗勇,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也有為防手機輻射做過不少努力:睡覺時把手機調成飛行模式;手機不放在床頭;打電話時儘量不貼頭部,拿遠一點......人人都在「談輻色變」,它真的這麼可怕嗎?

02

手機輻射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輻射是電磁波的俗稱,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可分為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是指輻射能量足夠高,可以把原子電離,達到一定量時能直接打斷生物大分子的化學鍵,可能對人體細胞造成損傷。X線、CT及核醫學檢查,都會產生電離輻射。

圖:圖蟲創意

就連香蕉、土豆都有電離輻射。香蕉富含鉀元素,天然鉀當中約有0.0117%的放射性鉀,每吃一根香蕉,就受到約0.0001mSv的輻射。

我們坐高鐵、地鐵,經過有X光電離輻射的安檢儀器時,也會受到電離輻射,但非常微量。

《中國輻射衛生》一篇論文表示,假設一個人一整年裡,平均一天兩次經過安檢機,每次耗時20s,全年受到的輻射總量為1mSv的1/14000,比吃一根香蕉的量還要少。

而非電離輻射,並不能使原子發生電離,能量更低,對人體的損傷也就更小。我們常接觸的手機、電腦、電視機、微波爐、手電筒等,所產生的電磁輻射都屬於非電離輻射。

圖:123rf

當我們用手機撥打電話時,向基站發送的無線電波,多多少少會被我們的身體吸收一部分,形成手機輻射。但是,相比X射線等電離輻射的頻率,手機的輻射頻率是非常低的。

工信部發布的《衛星電視接收信號受無線電干擾常見問題知識庫》指出,電磁輻射雖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但只有在電磁輻射超過一定強度(即安全衛生標準限值)後才稱為電磁污染,才會對人體產生負面效應,甚至誘發某些疾病。

有研究表明,世界上每個人平均每年受到的自然輻射的有效劑量為2.4mSv,而要達到高患癌風險,最低年輻射量為100mSv;要達到輻射致死,需要短時間內接受大量(7000-10000mSv)的輻射劑量。

03

手機雖好,應用之有度

雖然沒有必要對手機的輻射問題過於恐慌,但是長期使用手機,確實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

圖:123rf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及其團隊深入探究了射頻電磁輻射(RF EMR)對大腦中特定細胞的影響,進行了動物實驗,結果顯示:長時間暴露於常見的無線電子設備釋放出來的2.4GHz電磁輻射,會減少非快速眼動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時間,並相應增加清醒時間。

可見,長期無線範圍的電磁輻射暴露,確實能夠引起生物體的特定生理反應,比如影響睡眠結構。

另外,有研究表明,手機過度使用會導致一系列的健康症狀,如頭痛、注意力和記憶力受損、疲勞、易怒、焦慮、失眠、背痛、頸部疼痛、眼睛疲勞等。

一項發表在《神經病學》(Neurology)雜誌上的研究表明: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會提高頭痛發病率。

圖:銳景視覺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頭痛、失眠、內分泌失調等毛病一樣不落,但很難有人能說清,這到底是因為手機的輻射,還是因為熬夜刷手機、通宵打遊戲帶來的。

如今的年輕人們都習慣了「一邊作死,一邊自救」,過度依賴手機,又怕手機會有輻射。花式防輻射大法,更大的作用,可能只是一種心理安慰。

目前還沒有權威的數據,表明手機距離頭部多遠合理,但是手機的輻射是隨距離遞減的,有研究稱50厘米是安全距離,也有人說是1.5米,畢竟手機離身1.5米的時候,至少可以保證睡覺時夠不著手機,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了。

RECOMM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87ab9b41ae599ed54178012d75f11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