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集人文紀錄片《過年的畫》今晚收官!

2022-02-17   安九月穿搭日誌

原標題:五集人文紀錄片《過年的畫》今晚收官!

五集人文紀錄片《過年的畫》正在央視紀錄頻道熱播,該片以貼近生活的人物紀實和豐富情感的細膩呈現向觀眾展示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前世今生。近日,《天津日報》《今晚報》等市級媒體聚焦天津西青,帶讀者感受楊柳青木版年畫中的濃濃鄉愁與厚重文化。

《天津日報》

人文紀錄片《過年的畫》今晚收官

講述年畫背後「人」的故事

「它不僅是年畫,更像是一部史書」「嚮往天津,嚮往楊柳青」「傳統文化的魅力太大了」「楊柳青木版年畫蘊藏著古老而深厚的中國文化積澱」……連日來,人文紀錄片《過年的畫》在央視紀錄頻道持續熱播,「透物看人,隨人附事」的新穎創作理念讓觀眾通過楊柳青木版年畫打開更加多元的文化視角。

楊柳青木版年畫民間研究者方博參與了第三集《畫里新風》的拍攝工作,在與《過年的畫》主創團隊有過一番深入的交流後,方博對於這部紀錄片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在這個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紀錄片要拍得外表酷炫、奪人眼球並不難。動畫特效、裸眼3D、原景復現,這些高大上的技術足以讓人眼花繚亂。研究年畫發展的歷史,挖掘飽含情感的人物,卻成了一件受累不討好的事,攝製組偏偏選擇了後者。但花哨的外表,難掩空虛的內核。只有內涵的立體豐滿,才能拍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方博看來,年畫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願望,既滿足了廣大民眾的審美要求,又傳播了歷史和道德觀念,凝聚了民間藝人的智慧和才能。「隨著時代變遷,其文化價值將更加鮮明地彰顯出來。甚至可以說,年畫是一個民族的圖像史書,是難得的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的形象史料,在美術上的獨特價值不容忽視。在拍攝過程中,攝製組在介紹楊柳青年畫工藝流程、操作技法、圖像寓意的同時,把更多的注意力關注到年畫反映大時代的角度,在史料文獻考證方面下足功夫。通過《大公報》《益世報》《北洋畫報》《京話日報》等時事報道與年畫內容相融合,更細微多角度地呈現出年畫中的圖景。」

與其他同題材紀錄片相比,《過年的畫》擷取了大量的人物和故事充實內容,生動呈現了楊柳青木版年畫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和綿延不息的精神傳承。說起片中的人物故事,方博如數家珍:「在王樹村夫人林凌風的講述下,王樹村這位中國民間美術奠基人對楊柳青年畫的痴情令人印象深刻。在張映雪女兒張安紀的回憶中,張映雪這位新中國天津美術界的領路人對楊柳青年畫的搶救歷程讓人過目難忘。在齊健隆後人齊匡之的敘述中,一個年畫世家的興衰榮辱更是歷歷在目。在年畫老藝人韓秀英、霍秀英的採訪里,上世紀50年代年畫互助組、合作社的時光仿佛昨日。」

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陳雍全程參與了該片的創作。他認為,《過年的畫》以人類學的視角探究楊柳青年畫承載的文化內涵,「就像它的名字《過年的畫》一樣,去掉了楊柳青的地域屬性,賦予它一個『過年』的社會屬性,這就讓年畫有了社會功能。概括起來,這部片子就是通過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講了一條河,京杭大運河;一個歷史文化名鎮,楊柳青古鎮;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天津;還有一群精神家園的守望者。」

今晚,《過年的畫》播出最後一集《年畫回家》,將講述舊時的楊柳青年畫歷經戰亂、經濟凋敝,幾乎奄奄一息;新中國成立後,在張映雪等有識之士的搶救下,招募民間老藝人,成立楊柳青年畫社,收集年畫和老版,楊柳青木版年畫又枯木逢春。在楊柳青畫社傳承人的守正與新生代的創新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創新都正在路上。

《今晚報》

紀錄片《過年的畫》在央視播出

再次帶火了年畫之鄉古鎮楊柳青

楊柳青年畫 走進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提起楊柳青年畫,人們首先就能想到「連年有餘」中抱魚娃娃的形象。這兩天,人文紀錄片《過年的畫》登陸央視,讓全國觀眾欣賞到原汁原味的獨特天津地域文化,了解楊柳青年畫背後的故事。紀錄片的播出,再次帶火了年畫之鄉古鎮楊柳青,「楊柳青」在新春之際,成為網絡熱搜詞。

「產生於明朝崇禎年間,既繼承了宋、元的筆法,又有木版生產方式和表現方式的創新,時至今日,廣大從業者和藝術家仍遵循傳統、加強創新。」楊柳青年畫協會秘書長王琳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一直是楊柳青年畫的「魂」,這指的是年畫的生產方式,更是指年畫的內容和精神內涵。

臨近正月十五,雪後景色甚美,記者赴西青區,在楊柳青古鎮漫步。大運河畔銅質雕塑,刻畫出年畫中的經典人物造型,仕女栩栩如生、娃娃憨態可掬。一些遊人或與雕塑合影,或拍成視頻,傳到網上與不在現場的朋友們分享。古色建築中,各流派的楊柳青年畫店開門迎客,經營者擺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趁著好光景多售賣幾張,在新春爭個頭彩。

「過去人們年年春節貼門神、年畫,供灶王龕,為降低成本,工業印刷年畫曾一度擠壓手繪年畫的生存空間;如今,消費者更多是把楊柳青年畫作為一種藝術品、收藏品,手工刻版、拓印、手工上色的楊柳青年畫,重新煥發了生機。」王琳傑說,為傳承非遺,提高從業者的綜合文化素質和藝術水平,市、區兩級還多次籌辦專題講座和大專班,使這項傳統藝術煥發新生機。

打開一本楊柳青木版年畫集成,記者看到,除了經典的「連年有餘」,楊柳青年畫還有不少旨在傳承弘揚傳統美德的作品,甚至有的古版年畫,在幾百年前就宣傳了環保理念。

「一代代的年畫從業者,在傳承這門技藝的同時,還致力於與時俱進、記錄時代,展現時代精神。」王琳傑告訴記者,就在不久前,楊柳青年畫協會的藝術家們各展所能,創作出一批以抗疫為主題的「戰疫年畫」,向廣大醫務工作者和「逆行者」致敬。

轉載請註明來源「天津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