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赤木瓶子
編輯| 把青
24歲的阿里巴巴正試圖回到那個能夠「小步快跑、急速轉彎」的創業時代。
繼9月高管頻繁變動後,11月的阿里再次迎來變革。先是阿里雲在雙十一後陷史上最大BUG,並宣布停止完全分拆,擱置了阿里雲原本一年內上市的計劃;接著,創始人馬雲在重要節點減持套現8億美金,進一步拉低股價;另外,原本將與菜鳥輪番上市的盒馬鮮生,宣布暫停IPO……重磅消息輪番上陣,負面輿情不斷,更直接導致阿里巴巴連續兩個季度在披露財報後收盤股價下跌。
11月16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 2024 財年第二季度業績公告。財報顯示,7-9 月集團收入2247.9億元,同比增長 9%。經調整 EBITA 同比增長 18%,超市場預期。經營利潤335.84億元,同比增長34%。同上個季度財報日一樣,數據尚可的財報,未能止住阿里下跌的股價。截至11月16日美股收盤,阿里巴巴股價跌9.14%報79.11美元,總市值2014.76億美元。
諸多變動之中,更加廣受業界討論的是,阿里旗下繼淘天后最重要的業務——阿里雲停止分拆事件。有趣的是,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在接任阿里雲兩個月後,與前任CEO張勇同樣提及,「阿里需回歸創業心態」。張勇曾在公開信中寫道:創業心態是更堅決地投入,更果斷地取捨。
此番言論,與當下的阿里處境也十分契合。時移勢易,緊密地變革背後,是巨頭正緩緩轉舵。
14歲的阿里雲在近兩年來變動頻頻。不僅一年兩次易帥,更產生了兩次堪稱重大級別的失誤。
去年12月,阿里雲曾在香港發生過大規模服務中斷事件,據報道稱該事件被內定為「P0」級別事故。儘管此次宕機事件波及面較小,但是在同月,執掌阿里雲三年的張建鋒(花名行癲)從阿里雲離任,一時間眾說紛紜,外界普遍認為其互為因果。
接著,今年雙十一次日,阿里雲多個相關服務出現大規模故障,癱瘓覆蓋面堪稱史無前例。阿里雲崩了迅速登上微博熱搜,閒魚崩了、釘釘崩了等詞條緊隨其後,包括淘寶、餓了麼、夸克、釘釘、語雀、支付寶小程序等產品均位列故障清單。在三個小時後,阿里雲解決了該bug,並發布聲明。
除技術層面的不穩定事件,阿里雲在高管層面也變動頻繁。行癲離任後,張勇接任阿里雲,業內曾預測其是短期接任過渡。直至9月張勇在全員信中宣布將卸任阿里集團董事長及CEO職務,由蔡崇信和吳泳銘接棒,他將專注於阿里雲。但與預期相悖的是,張勇不僅卸任了集團董事長和CEO職務,還直接卸任了阿里雲董事長與CEO職務,由吳泳銘接任,後者接任兩個月後,給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阿里雲卻也停止了分拆。
創始人減持也成為輿論催化劑。美國證交會 ( SEC ) 官網近日披露的文件顯示,馬雲家族信託 JC Properties Limited 和 JSP Investment Limited 擬於當地時間 11 月 21 日在紐交所分別減持 500 萬股阿里巴巴美國存托股份(ADS),涉及股票市值共計 8.7 億美元 ( 約合人民幣 63 億 ) 。馬雲的堅持,業界普遍認為其在阿里動盪之際選擇此舉,頗為迷惑。
6個月前,鬥志滿滿的阿里雲宣布即將分拆上市,彼時CEO張勇在全員信《再創業再出發!》中提到:分拆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是阿里雲面向未來二次創業的全新開始。
6個月後,與時俱「變」的阿里,從高管到業務層面都變了。阿里雲的分拆上市,顯然能夠為雲業務的商業融資帶來助力,獨立面向市場,也能夠進一步強化業務戰略、優化組織運營。而正式登陸資本市場後,對於依賴於持續「燒錢」且長期主義的科技產品而言,不僅強化了雲業務新的競爭力,也能夠反哺阿里自身估值。
張勇在全員信中提到,「這需要我們擁有更多創業心態、更多職責擔當,更好地平衡短期增長焦慮和長期發展目標的關係,我們才有機會共同打造一家世界級的科技公司。」
如今,阿里就不再推進阿里雲的分拆所給出的理由是:「美國近期擴大對先進計算晶片出口的限制,給雲智能集團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我們認為,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可能無法按照原先的設想提升股東價值,因此決定不再推進雲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而是會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專注建立雲智能集團可持續增長的模型。」
在不推進完全分拆的同時,阿里方面同時表示,面向AI時代,阿里雲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長期主義的戰略投入。阿里將堅決加大對阿里雲的投入強度,讓阿里雲心無旁騖專注於「AI+雲計算」發展戰略,儘可能減少不確定性因素對未來發展的不利影響。
近年來,AI大模型、雲服務飛速發展,阿里雲一面承受著自身科技變革,一面承受著行業內的空間擠壓,如何與時俱進找到更適合當下戰略規劃十分重要,如今看來,穩步長期主義是阿里維持自身優勢的解法。
吳泳銘表示,阿里還將更好發揮戰略孵化功能,面向未來作堅決的戰略投入。對符合用戶需求和AI驅動變革趨勢的業務,將作為第一優先級重點投入;對於面向未來的革新型產品,將秉持長期主義堅決投資,並以三年為評估檢驗周期,為阿里培育面向未來的新業務與新動能。
網際網路紅利期過後,行業巨頭普遍進入了緩步增長的時代。阿里在加大對雲服務「長期主義」」AI+雲計算」的投入後,在其他業務層面,勢必要找尋到新的「快速」突破口。
淘天電商業務層面,京東緊隨其後、拼多多百億補貼打低價策略、抖音快手GMV逐年上漲,小紅書等後來者也相繼入局……淘寶天貓的優勢地位被步步緊逼,一時間難以產生較大突破點。
巨頭調整如大象轉身,慣性力量難以實現急轉舵,但創新業務卻可以實現「急速轉彎」。
不難看到,阿里變革中的種种放權舉措,或多或少有擺脫巨人慣性、垂直創新業務靈活發展之意。今年3月28日,阿里巴巴宣布啟動「1+6+N」的「史上最大組織變革」,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設立阿里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致力於讓組織變敏捷、決策鏈路變短、響應變快。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未來都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在「1+6+N」之後,多個子集團相繼被寫上分拆上市及外部融資的計劃表,盒馬與菜鳥原本首當其衝,前者暫停後,「獨苗」菜鳥仍在穩步行進。據中國證監會網站消息,三家擬境外發行上市公司被要求補充備案材料,菜鳥智慧物流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菜鳥」)位列其中,涉及股權結構、股權激勵、控制架構、規範運作、獨立性、分拆安排等六方面。繼今年9月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後,作為阿里巴巴重組「1+6+N」架構以來首個進入IPO進程的業務集團,菜鳥被外界認為將衝擊「全球智慧物流第一股」。
而在此次財報發布後,新一批種子選手宣告將獨立「開府」。11月16日,吳泳銘在財報會議中同時公布了阿里新一批戰略級創新業務——1688,閒魚,釘釘,夸克。也被行業譽為阿里「四小龍」。
說是創新業務,實際上「劍指」年輕群體。在圍觀阿里財報會後,有B站up主發文表示,1688,閒魚,釘釘,夸克這四個app,恰好是我們用得最多的,高考在夸克填志願、在釘釘上課、在閒魚出二手、賣的錢去1688買東西,幾乎是年輕人必備。這幾款產品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且賽道競爭壓力相對較小。2023年9月,夸克DAU同比增超35%,閒魚DAU同比增超20%。根據QuestMobile數據,2023年9月閒魚的月均日活躍用戶達到3668萬,同比增長18.6%。
吳泳銘表示,上述戰略級創新業務將以獨立子公司的方式運營,打破以往在集團內的定位限制,用更獨立的策略去面對最廣闊的市場,阿里巴巴集團將以3-5年為周期進行持續投入。
不難看出,此次「四小龍」,是阿里此前布局的進一步強化。建立高度靈活、快速決策的治理機制與激勵體系,未來各業務線均以獨立業務單元為單位,能夠更加獨立自主面向市場,更好地平衡短期增長焦慮和長期發展目標的關係,也更加能夠「小步快跑,急速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