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只有18萬,小城鎌倉為什麼能成為日本三大古都之一?

2022-05-21     日本通

原標題:人口只有18萬,小城鎌倉為什麼能成為日本三大古都之一?

人們常說,日本有三個著名的古都,分別是 京都、奈良鎌倉

聽起來並不多,不過對於一個面積不大的島國來說算挺正常,何況日本還素有天皇「萬世一系」的說法,認為所有的日本天皇都出自同一支皇室宗族。

雖然這種觀點存在很多爭議,但總體來說,日本確實沒有像中國一樣頻繁地改朝換代。

日本歷代天皇圖鑑

這就意味著日本的古都不會太多,六朝古都、十三朝古都這些是不用想了,而一個朝代中間也不會有事沒事就遷都,所以自古至今,日本歷代的正規都城也就局限在這麼幾個:藤原京、平城京和平安京,當然,還有現在的東京。

藤原京和平城京都位於現在的奈良縣,而平安京則是京都的古稱,它們都曾是國都。等等,好像出現了一個華點,這裡並沒有鎌倉的名字。

如果鎌倉並不曾擔任國都一職,那麼就算它歷史再悠久,又憑什麼與京都、奈良同稱為三大古都?

比起歷史悠久的古都,人們印象中的鎌倉,更多的是一個文藝的海邊城市(上圖為因為灌籃高手動畫片而變為網紅景點的鎌倉江之電高校前站)

而且就城市規模而言,鎌倉也遠不及另外二位:京都和奈良的人口數量均超過140萬,鎌倉卻不過18萬,只是一座小城。

那麼,這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它經歷過什麼,又是怎樣成為日本僅次於京都和奈良的古都的呢?

如今的鎌倉城

武家的古都

日本的三大古都中,鎌倉是最特別的一個。

這種特別倒無關乎歷史感和知名度,而在於政治地位——以常規思維和嚴格意義來講,鎌倉甚至不算一個正經古都,畢竟這個稱呼與古城不同,通常只有古代王朝的都城才會被稱為古都。

京都和奈良都是不同時期日本天皇選定的國都,自然名正言順,而鎌倉並不曾中選,似乎不符合基本條件。

位於京都中心的京都御所,曾是日本天皇的居處

但鎌倉依然躋身三大古都之列,只因它還有另一層重要身份,就是武家的古都。

所謂「武家」,對立於天皇為代表的朝廷「公家」,指的是武士系統的家族與人物。日本武士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回平安時代,他們原本是莊園領主和地方豪強的私人武裝,後來在戰火紛飛中不斷強大,慢慢演變為一種制度化的軍事組織。

大約在公元10世紀,以作戰為職業的「兵」(つわもの)、保護達官貴人的「侍」(さむらい)、以武力服務官衙的「武士」(もののふ)逐漸合流,組成了後來的武士階層。

他們開始應朝廷的要求,參與到內外部的政治鬥爭中,成為日本天皇爭權奪利、鎮壓叛亂的工具人。而作為回報,武士階層正式得到了官方的承認。

在戰火中保護皇家馬車的武士們

隨著武士階層的不斷崛起,一些身份較高的沒落貴族和官僚也開始加入武士的行列,並形成了武士團,武士團又在鬥爭和合併中形成了武士集團。

當時日本最出名的兩大武士集團是平氏與源氏,他們的首領都擁有天皇血統,可以算作貴族,但整體來說,武士集團還是以質樸、粗陋的平民為主,也因此充滿著鄉野氣息。

公元1192年,源氏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擊敗了其他的武士集團,受封征夷大將軍,並在鎌倉建立起了將軍幕府。

自此,武士階層走上了歷史的巔峰、舞台的中央,開啟了由武家政權主導國家權力的時代,朝廷和公家則暫時唱罷離場。

鎌倉幕府首任征夷大將軍、日本幕府制度的建立者源賴朝

值得一提的是,幕府的上位並不是一種更具風險的、取而代之的方式,而是非常聰明的把朝廷變成了一顆棋子——幕府將軍由天皇冊封,幕府權力也來自天皇的委託,這樣一來,幕府的掌權就具有了合法性,可以理直氣壯討伐所有的反對者。

描繪了1190年源賴朝上京場景的圖畫。當時源賴朝征討奧州成功,受封右近衛大將一職,已經在名義上成為武家的統帥

由於天皇已經淪為了傀儡,那麼作為傀儡的國都,平安京的地位自然也一落千丈。而真正掌權者的所在地,原本不過是一個小漁村的鎌倉從此搖身一變,成為足以與國都相提並論、甚至更勝一籌的第二都城,是名副其實的政治中心。

描繪鎌倉鶴岡八幡宮的畫

當然,鎌倉變為鎌倉幕府並不全是一個天上掉餡餅的故事。

與別的小漁村相比,鎌倉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除了南部臨海以外,它的其餘三面全都環山,只有狹窄的穀道與外界相連。

俯瞰鎌倉,鎌倉的北、東、西面都環山,而南面臨水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攻難守易的絕妙堡壘,可以帶來更多主動權。而此處相對封閉,也會有利於文化培育和精神統治。也許這才是源賴朝選擇鎌倉建立政權的潛在原因。

鎌倉幕府的建立,正式將日本推入持續近700年的幕府執掌政權、天皇作為象徵、武士成為特權統治階級的武家政權時代。

就算鎌倉幕府衰亡了,它所開創的幕府制度以及形成的精神文化,也將依然深深影響著日本的歷史進程。

幕府的衰亡

說起鎌倉幕府的傾覆,倒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鎌倉幕府的第一代將軍源賴朝去世後,他的妻子北條政子與岳父北條時政便把持了朝政,成為幕府的實際掌權者,並由此開啟了屬於北條氏的時代。

又值得一提的是,北條氏的奪權方式與當年的幕府幾乎如出一轍——雖然幕府早已掌握統治實權,但其合法性卻需要天皇確認,由於日本天皇並沒有給予北條氏將軍身份,所以北條氏只能一直以「執權」的身份掌權,並架空了將軍。

源賴朝的妻子北條政子。北條政子在丈夫去世以後便出家為尼,但在暗中卻又掌握著幕府的實權,被稱為尼將軍

而就在北條氏的掌權期間,蒙古發動了「文永之役」與「弘安之役」。

公元1274年,在幾次要求日本向蒙古納貢稱臣均遭拒絕後,蒙古大汗忽必烈派出了一大批艦隊前往日本,準備收拾一下這個不知好歹的小國。

蒙古國的可汗、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正是他在位時發動了兩次元日戰爭

於是無往不利的蒙古鐵騎們信心滿滿地出發了,隨後就在海上遭遇了滑鐵盧——據說元軍在博多港口登陸時,夜間忽然颳起一陣大風暴,使許多船隻觸礁、兵士葬身海水,元軍損失慘重,僅僅堅持了一天便不得不退兵。

這幅畫作的名字叫:忽必烈汗和他失落的海上艦隊

公元1281年,忽必烈再次東征日本。這一次的規模更加龐大,共有十數萬人及上千艘戰船參戰。只可惜結果還是鎩羽而歸——他們再次遭遇了大風暴,狂風怒吼、巨浪滔天,元軍的絕大部分船隻都被摧毀殆盡,數萬人喪生。

日本繪製的第二次元日戰爭(即弘安之役)中,元軍的參戰兵力及構成

關於這兩次東征失敗的原因,日本民間流傳著一個充滿玄學的說法:許多日本人堅信,元軍入侵時遇到的這兩次風暴並不是巧合,而是神靈在保佑他們,於是他們創造了「神風」的概念,並開始舉行大規模的拜神活動。

雖然蒙古東征日本均以失敗告終,但這兩次元日戰爭還是對日本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抵禦元軍的入侵,鎌倉幕府從朝廷處獲取了向公私有住宅徵收軍糧稅,以及從非幕府的領地上徵兵的特權,因此就短期來看,鎌倉幕府在戰後進一步強化了自己的權威和獨裁。

但從長遠的角度考慮,獨裁的加強也造成了鎌倉幕府的內部矛盾不斷激化。

尤其是鎌倉幕府在戰後不僅沒有主動嘉獎有功之臣,甚至都沒有承擔高昂的戰爭成本,這就使許多失去了領地和財富的御家人,也就是與將軍保持直接從屬關係的武士們感到非常失望。於是鎌倉幕府逐漸被孤立,並開始走向衰弱。

公元1333年,在後醍醐天皇討伐鎌倉幕府的號召下,武士新田義貞率領軍隊攻破鎌倉,末代執權北條高時火燒官邸,帶領族人和家臣自盡於葛西谷,鎌倉幕府就此滅亡。

位於葛西谷的東勝寺,這裡是北條一族數百人的自盡之所

鎌倉幕府傾覆後,鎌倉的影響力便隨著政權的更迭而衰弱了,而接下來爆發的內戰、火災、海嘯等各種意外,更是使這座城市的人口迅速下降。

一直到江戶時代,鎌倉才作為靠近首都的旅遊中心,再次繁榮起來。加上城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築群,鎌倉最終成為了繼奈良和京都之後的又一座知名古都。

文化的傳承

雖然鎌倉幕府僅維持了不到150年便走向衰亡,但屬於鎌倉的故事遠沒有結束。

前段時間有個好玩的新聞,說的是一位日本遊客在自拍時,意外和鎌倉大佛「交換了臉」。這個故事不僅告訴我們要謹慎使用相機的換臉功能,同時,也讓我們記住了鎌倉的這尊露天大佛。

其實這尊佛像原本並不是露天的,只是在一次海水倒灌中,佛像所在的大殿皆被沖毀,佛像本身卻完好無損,這才從此露天供奉。日本著名詩人正岡子規有俳句曰:火焚而不毀,雨淋而不朽,鎌倉露天大佛,或許是永恆的佛。

鎌倉「沒有換臉」的露天大佛

而這也正是鎌倉留給日本人的一份精神財富:禪宗。

日本禪宗在鎌倉時代由中國傳播而來,因為它能夠將深奧複雜的佛教教義通俗化、日常化,所以受到了大眾的歡迎,很快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宗派,並在發展和流行的過程中逐漸與日本的本土文化相融合。

這個過程似乎不太容易。當時鎌倉這片土地上,已經隨著幕府的建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武家文化,它與京都的高雅貴族文化截然不同,是粗鄙而簡素的。因此很難想像禪宗與武士道,這一文一野究竟要如何和諧共存,甚至互相交融。

幕府時代,各地紛紛建起寺院,而鎌倉更是成為禪宗重地,建造了著名的五大官寺

但這沒有成為阻礙,原本禪宗就是拋棄了苦行,倡導「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思想本性。它認為吃飯睡覺、飲茶作畫這些日常生活都是禪,那麼武士所行的戰鬥、拼殺自然也是禪;人人皆有佛性,那麼武士自然也有成佛的可能。而禪宗的許多思想更是為武士們的精神陶冶和武藝鍛鍊提供了支持和依據。

以武士道中最出名的切腹文化為例,日本武士們講究剖腹開肚、立地成佛,他們認為切腹只是表面的死,卻是實質的生,他們用切腹的極度痛苦來展現自己的勇武和無畏,這其實正應和了禪宗中一切皆空、無念無相、拋卻生死的主張。

屬於日本武士的「切腹」自盡方式,旁邊的介錯人是指被找來作為助手,以便在其最痛苦的一刻替切腹人斬首的人

與此同時,新興的鎌倉幕府也迫切需要宗教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統治。

一方面,他們可以利用新引入的禪宗,來與京都貴族階層的舊佛教宗派勢力相抗衡。另一方面,他們也可以藉助禪宗思想的觀念和教義,引導武士們心甘情願地效忠主君,並在戰場上勇敢拼殺、不懼生死。

就這樣,在鎌倉幕府的推崇和倡導下,在「武士好禪」的大環境中,武士們所遵循的武士之道越來越多地吸收了日本禪宗的思想和理法,豐富著武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一直到鎌倉幕府倒下了,它都還在延續,不斷指示著武士們的道德修養和精神情操,也影響著近現代日本人的國民性格、道德規範以及價值觀念。

日本武士之道中的精神

而鎌倉,這個住在海邊,擁有了海的胸懷的城市,也因為禪宗、武士道、融合了禪宗的武士道而一舉成名。雖然沒有明說,但許多影視作品的細節都在暗暗顯露著日本人們對於鎌倉的印象——

電影《鎌倉物語》中,鎌倉是陰陽死生的交界之處,所有人類、妖精、神佛、幽靈都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存;

《海街日記》里,住在鎌倉老舊住宅里的香田三姐妹接納、包容著同父異母的妹妹;

而《灌籃高手》中的鎌倉高校前站,則模糊著現實與動漫的界限,更是所有美好故事的開始…

進入近代後,鎌倉北邊的橫濱港發展起來,成為東京大灣區的重要城市,人口已達370萬。

城市經濟的虹吸效應使鎌倉失去了成為近代大城市的可能,因此鎌倉至今仍然是個小城,但它卻是日本古都之一。

今天的鎌倉,已經看不到往日的刀光劍影、風起雲湧,只有露天供奉的大佛,和歷經歲月保留下來的宅邸,依然在海浪的周而復始中,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讀懂本星球(ID:PNXQ69),作者:桃桃莉絲;日本通經授權發布。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

- 完 -

小通長期撩想兼職投稿的小夥伴

後台回復【投稿】即可見詳情

日本通丨517japan.com

轉載原創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

致力於做新鮮有趣的日本相關科普

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日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759af5c0233ac9d85fba7efc2d97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