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賭命」,小米汽車來晚了嗎?

2023-11-17     鋅刻度

撰文/陳鄧新

編輯/高 智

官宣造車32個月之後,小米汽車拿到了「准生證」。

2023年11月15日,工信部發布《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第377批),揭開了小米汽車第一款車型SU7的神秘面紗,共分為兩款產品,形成了高低配。

而多家主流媒體相繼報道,小米汽車工廠目前已生產了數十輛,2023年12月就要開始批量生產,2024年2月就要上市開賣。

這意味著,小米汽車距離消費者越來越近了。

眼下,不乏對小米汽車的擔憂之聲,資本市場為何並不在意?小米汽車姍姍來遲,卻還不算晚?擁抱年輕人,小米汽車到底要怎麼出牌?

圍觀者擔憂,資本市場樂觀

毋庸置疑,小米汽車成為網際網路熱議的焦點。

隨著小米汽車的參數、外觀、配置等正式亮相,「小米汽車來晚了」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度浮出水面。

外界的謹慎,並非毫無道理。

一方面,官方並未迴避這個敏感的話題。

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坦承,「汽車行業複雜度之高、投入之大、周期之長、容錯率之低,目前業內的主流選手比我們早出發至少6年,作為一個後來者,我們必須保持謙遜,保持敬畏,全力追趕,才能勝出。」

另外一方面,淘汰賽愈發激烈。

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拉開了淘汰賽的序幕,一大批初創車企因為資金鍊斷裂不得不倒閉,到了2023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場(編者註:地方補貼跟進,但無統一標準),又有一批玩家倒下。

據「汽車服務世界」不完全統計,近5年超400家新能源車企倒閉,其中不乏威馬、愛馳、知豆等「網紅」車企暴雷。

與網際網路的喧囂不同,資本市場對小米汽車更為樂觀。

譬如,高盛於2022年年初給予小米造車340億元的估值,2023年又多次上調小米集團的目標價,從13.2港元增至16.3港元,並將評級由「中性」上調至「買入」,而對於汽車業務的看好,是高盛上調小米集團目標價與評級的重要依據之一。

與此同時,投資者也用真金白銀投票。

截至2023年11月17日,小米集團的年度漲幅為45.70%,同期恒生指數的年度漲幅為-11.76%,市值上漲了近2000億港元。

小米集團市值變化

而A股的小米概念板塊,也不遑多讓。

據同花順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16日,小米概念板塊10天8次上「同花順熱榜」,年度漲幅為27.95%。

不難看出,小米集團以及概念股的漲幅,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其造車前景的預期。

後發優勢,也是一種優勢

兩極分化的背後,則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是看重問題的難度,還是尋思解決問題。

一名私募人士告訴鋅刻度:「市場有句老話,悲觀者永遠正確,樂觀者永遠前行。小米汽車來遲了,起跑線都不一樣了,但還不算晚,還有後來居上的可能,要知道後發優勢也是一種優勢。」

上述私募人士進一步指出,資本市場之所以樂觀有三個方面的考量。

首先,增量市場不乏機會。

新能源汽車雖然進入了淘汰賽,但整體來看依然是一個生機盎然的增量市場,而非你死我活的存量市場,更不是心灰意冷的縮量市場。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為735.2萬輛和72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9%和37.8%,市場占有率達到30.4%。

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蠶食遠遠沒有結束,小米汽車的想像空間還很大。

畢竟,實力決定下限,賽道決定上限。

對此,中信證券近期表示:「在價格帶方面,我們認為,在25萬元~40萬元價格區間,新能源車滲透率較高但車型較少;在25萬元以下價格區間,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15萬元~40萬元的價格區間對於後來者仍然存在顯著機會。」

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蠶食遠遠沒有結束

其次,直接對標第一陣營。

當下 ,軟體定義汽車已成為行業的共識,推動汽車從「智障時代」走向「智能時代」。

雖然一直在場外「熱身」,但小米汽車並非扮演圍觀者的角色,而是實質參與了競爭。

雷軍於2022年8月公開表示:「小米自動駕駛要採用全棧自研算法,全力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目前已組建500人規模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首期投入33億元研發費用,目標是2024年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

此外,小米發布了澎湃OS,進入「人車家全生態」戰略。

據公開資料顯示,每一個設備都是一個孤島,每一個設備上運行著各自的APP,每一個APP也只能使用這個設備上帶來的硬體能力,但在澎湃OS的跨端互聯框架下,所有設備可以實現動態實時組網的。

簡而言之,小米汽車可以進行智能生態圈的比拼與較量,不再是孤軍奮戰。

再次,可以少走彎路。

先入者披荊斬棘,難免一路坎坷,而後入者雖然遲了,但也可以吸取相關的經驗教訓,增加了避坑的機率,從而少走彎路。

譬如,新能源汽車的勝負手是電動化還是智能化,增程式汽車到底是異類還是國潮,平替BBA是偶然還是必然……

再譬如,蔚來為了提升品牌形象,浪費了過多的資源,沒有集中精力先解決主要矛盾,從而出現了後繼乏力的棘手問題。

征服年輕人,一個不容迴避的挑戰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汽車雖然擁有後發優勢,也不能高枕無憂。

小米手機起於年輕人,並以此為基本盤擴張,「年輕人的第一台手機」「年輕人的第一台平板」「年輕人的第一台電視」年輕人的第一台冰箱「年輕人的第一台兩輪平衡車」……

自然而然,「年輕人的第一台電車」成為小米汽車無可爭議的標籤。

問題在於,汽車擁有高價值、低頻率、長周期的屬性,與手機、平板、電視、冰箱、平衡車等大為不同,更低的容錯率或令年輕人謹慎。

據《2023年輕用戶汽車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年輕群體正在成為汽車興趣用戶的主力人群,在購車目的方面,「90後」更考慮上下班通勤、家人出行、接送孩子等家庭用車場景,「00後」則更考慮休閒娛樂、情侶使用;購車考慮的核心因素中,「90後」更考慮安全、動力性、空間、品牌,「00後」更考慮舒適性、成本等。

那麼,如何討好年輕人,成為小米汽車不容迴避的挑戰。

小米SU7直面特斯拉Model 3、智界S7、小鵬P7、蔚來ET5等強勁的對手,怎麼定價才是最優選,考驗著雷軍的智慧。

圖源:《2023年輕用戶汽車消費洞察報告》

一邊,不能定價過低,「9.9萬元,讓大佬們睡不著覺」這種純屬戲言,極致性價比的底色不是低價,更不是廉價,而是質高品優,再疊加價格相對實惠,畢竟論親民誰也干不過五菱宏光;另外一邊,定價既要讓優秀的同行「如鯁在喉」,也要為品牌的高端化預留空間,便於後續的國產替代。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現在的碳酸鋰價格僅有巔峰時期的四分之一,動力電池更便宜了,小米汽車沒有歷史包袱,是有讓利空間的。」

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市場上瞄準年輕人的選手委實不少,顏值、價格、性能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重新定義年輕人,「理想用『奶爸』重新定義了『家用』,華為用『安全』重新定義了『智駕』,雙雙開闢新的細分市場。」

一言以蔽之,能否打造年輕人的細分市場,決定了小米汽車能走得有多遠,也決定了雷軍歷史地位的最終高度。

「小米汽車將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願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雷軍曾如是說。

總而言之,小米汽車要殺出重圍,不但要榨乾後發優勢,還要全力延展生態圈,更要占領年輕人的心智,如此才可以尋求差異化競爭力。

那麼,小米汽車的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6d70774ba807c6b5e09c3fdfcee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