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最高境界:做個皮實的人(精闢)

2023-10-21   富書

原標題:工作的最高境界:做個皮實的人(精闢)

作者:人億(富書作者)

阿里巴巴原首席人力資源官彭蕾曾公開說過:「阿里招人有四個基本要求,其中有一條就是:人要皮實。」

皮實二字,說來容易,做到卻很難。

皮,有韌勁,能死磕;實,有實力,能扛事。

在工作中,倘若你過於玻璃心,受不了批評建議,那麼常常難成大事。

那些在職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的人,往往都是內核穩定,愈挫愈勇的。

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修煉成一個皮實的人。

打倒你的不是工作,而是你的玻璃心

作者晴空,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孫嘉和趙凱是同一批進公司的實習生,兩個人都負責同一類項目,但被分在了不同組。

最初,趙凱人帥嘴甜,同事們都很看好他。相比之下,孫嘉不善言辭,相貌平平。

實習期三個月過後,二人只能留下一位。

大家私下都認為,趙凱的可能性會更大。

但是一個月接觸下來,同事們紛紛把心裡的支持票,投向了孫嘉。

原因是,孫嘉更適合一起共事。

作為剛入職的新人,對工作流程和環境不適應很正常,犯錯也是難免的。

但同樣是犯錯,趙凱和孫嘉的處理方式完全不一樣。

趙凱做錯事時,會一直強調自己的過失,跟同事說自己不行,長時間處於自責的狀態。

而且,他也不去尋求解決的方法,導致同樣的問題反覆出現。

孫嘉的心態就好很多,她會第一時間接受自己的失誤。

然後,她冷靜地總結工作的疏漏,去找有經驗的同事請教,寫好補救措施。

久而久之,孫嘉的能力越來越強,失誤也越來越少。

等到實習期結束,趙凱毫不意外被淘汰了,孫嘉則順利留了下來。

在《反脆弱》一書中,塔勒布曾提出過兩種人生狀態:

第一種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會像橡膠球一樣,掉在地上不僅不會壞,反而會彈得更高;而另一種人,就變得像玻璃球,一旦掉到地上,就會摔碎成一地。

在職場中,當失誤已經發生時,任何自責懊惱的表現都無濟於事。

這樣不僅會讓自己身心俱疲,還會給別人留下軟弱無能的印象。

學會聚焦到事情的本質上,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一個合格職場人的明智之舉。

當你能夠獨自消化情緒,開始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你才能在工作中獲得有益的成長。

別讓「職場內耗」,毀掉你的人生

麥樂迪·懷爾丁曾在書中寫道:「職場中的內心敏感是一種天賦,但你要學會運用它,而不是被它所消耗。」

大部分在職場中陷入內耗的人,都是把這份「敏感」用錯了位置。

他們過度渴望得到認同,迫切想要證明自己的優秀,進而陷入一個「越用力—越緊張—越做不好」的惡性循環。

朋友阿年,最近換了份新工作。

她說自己打從入職之後,整個人就非常疲憊,每天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中。

白天她和客戶交流,客戶指出了方案中一個需要修改的地方。晚上躺在床上,她會反覆自責自己的疏忽,不停地後悔;

和同事溝通工作,看到對方發的消息末尾用了一個問號,阿年內心馬上就拉響警報:「我是不是哪句話說錯了,她不會生氣了吧……」;

開會時,領導指出了她工作中的一個漏洞,她便很焦灼,認為同事們肯定也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周圍人無意間的一個表情或者一句話,都會讓阿年不由自主地開始聯想。

其實,這些都只是工作中的小問題。

但她還是會反覆咀嚼,在腦子裡重現當時的場景,思考自己當時的表現。

最後,這種狀態已經嚴重到影響她的正常工作,導致她不得已跟主管提出了辭職。

作者陳墨鑫曾說:「所有的內耗都來源於自身精力的焦點錯位,一個真正的職場精英不會把自己的精力,耗損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很多時候,在工作中真正打倒你的,並不是有難度的任務,而是你過度敏感的內心

倘若你總是習慣性胡思亂想,那最後只會讓自己備受煎熬,甚至無暇顧及工作。

唯有把時間花在工作本身,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你方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讓工作越來越順。

放下無謂的糾結,用行動代替內耗,所有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真正皮實的人,都懂得在工作中修煉自己

如今,很多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遇到一點困難就叫苦連天,心裡開始打起了退堂鼓。

其實有畏難的情緒很正常,但若是能從中修煉自己,邁過那道坎,就會收穫蛻變式的成長。

1990年,陳居里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

他來到福耀集團求職,老闆曹德旺看完簡歷後對他說:「你去鍋爐車間拉板車吧。」

他有點懵,但短暫考慮過後,他還是決定留下來。

拉板車是件苦差事,一車玻璃有一兩噸重,但他從未抱怨過一句。

很多人勸陳居里辭職,覺得他作為名校畢業生沒必要這樣。

但他一直堅持,在公司足足當了七年的板車工。

在這期間,他養成了紮實的技術能力,也對公司的運作模式有了詳細的了解。

七年後,曹德旺找到他,問他對這份「打雜」工作的看法。

陳居里回答:「第一點,人這輩子不吃點苦,怎麼打好基礎,現在的挫折是為了將來的成功;第二點,只有努力地去做這些小事,才有可能了解這個公司,才會和這個公司有親和力。」

後來,他深得曹德旺的賞識,一路晉升。

最終,他坐到了集團副總裁的位置,成為了曹德旺的左膀右臂。

作家丁玲說:「逆境是事業之路上的不速之客,對於一個有思想的人來說,在任何逆境中,他都能豐富自己。」

沒有人的工作是一帆風順的,一味地沉淪於痛苦,只會讓你一蹶不振,久困其中。

不妨沉下心來精進自己,磨鍊心態,而後方能伺機而動,厚積薄發。

要知道,你在工作中闖過的每一個難關,都能為你之後的職業生涯添磚加瓦。

提升自己的抗挫力,你終會在高階職場中所向披靡,立於不敗之地。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里有一句話:「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其實工作,也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敏感脆弱的人,會被重錘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慢慢被職場疊代優化;而足夠皮實的人,則會把外界的擊打轉化成自身的能量,最後抵達更高的位置。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中不斷修煉自己。

練出強大的心態,擁有過硬的實力。

唯有如此,我們方能以更充沛的精力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實現能力上的躍遷。

願你在工作中遊刃有餘,順風順水,步步高升。

作者簡介:人億,富書作者,不要麻木,不要庸碌,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