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僅3天,票房破10億,國產喜劇的「天花板」,又被沈騰打破了

2022-07-31     電影七

原標題:上映僅3天,票房破10億,國產喜劇的「天花板」,又被沈騰打破了

隨著大眾電影百花獎各大獎項一一揭曉,沒想到登上熱搜榜首的人,卻是一位沒有獲獎的演員——沈騰。

在「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名單中,沈騰不出意外地成功入選。

然而,他的最終得票數卻是:0票。

雖然對於張譯獲獎這件事,大家都覺得實至名歸,但是對於沈騰的「0票」的事實,卻覺得有些離譜,並引發了觀眾的熱議。

這件事的背後,也側面證明了兩件事:

一是,票房成績並不是衡量演員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二是,電影獎項也只是一方面,觀眾對於演員的評價,心中自然有一個衡量尺度。

要知道,作為國產喜劇的金字招牌,沈騰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

就連一向以毒舌著稱的王晶,在接受採訪時都曾直言不諱:

「現在(喜劇演員)就只有沈騰比較好。」

正在上映的《獨行月球》,但凡看過的觀眾,都或多或少收穫了一定的喜悅。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為了拍好這部電影,沈騰每天穿著重達40斤的太空衣,吊著威亞在滿是砂石的攝影棚內上躥下跳。

幾個月的時間,可把沈騰給累壞了。

但是在這麼累的情況下,沈騰依然要保持著最好的狀態,想盡辦法逗觀眾笑。

這件事也印證了王晶說的那句話,直接道破了喜劇演員背後的艱辛:

「演喜劇比演任何戲,都要累十倍的活。」

上一個這麼說的人,就是「喜劇之王」周星馳。

很多人覺得沈騰還不夠,但是在七哥的心中,沈騰就是新一代的「喜劇之王」。

一部《獨行月球》,不僅展現了他無限的喜劇潛能,還讓觀眾領略到了他的喜劇內涵。

一、一個人流浪月球,一場喜劇的獨角戲

沈騰這個人很特別,他的身上自帶一股獨特的氣質,而且自成一派。

他的說話和動作,總是帶著一股賤賤的勁,但又不會讓人覺得討厭。

而且其他人又模仿不來,在他的表演風格里,任何角色都會被「內化」,呈現出鮮明的個人特色,並製造出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果。

比如說,在《獨行月球》里,有一段他裝扮成母袋鼠的戲。

一位喜劇演員,在無法發聲和靠臉的情況下,只有把全身開發成笑點給你看。

扶牆、歪頭、挺身、提胯,一連串動作下來,全身上下透露著一股莫名的「騷」。

等身份被揭穿後,沈騰又露出那標誌性的尷尬笑容,裝得越用力,看起來就越滑稽。

為了呈現出該有的喜劇效果,沈騰總能在關鍵時刻,毫不猶豫地扔掉包袱。

說到底,幽默這種東西,還是必須得接地氣。

而且《獨行月球》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沈騰一個人的獨角戲。

這背後非常考驗演員的定場能力,否則無法將喜劇的整體基調給立住。

在電影的前半段,沈騰憑藉著細膩的表演,展現出一個小人物被困月球而囧態百出的掙扎。

獨孤月(沈騰 飾演)在知道全員都撤離後,一邊開車一邊大喊:「還落下一個人了。」

前一秒還一臉嚴肅,在月球上演了一段速度與激情式的飆車。

後一秒尷尬讓人無地自容,車直接開到了坑裡去了。

這時,鏡頭切換成了一個大遠景。

很明顯,這是導演有意而為之,前面的劇情就是讓觀眾做好放聲大笑的準備。

緊接著畫面一轉,對準一臉無辜的獨孤月。

看著火箭升空逐漸離自己遠去,獨孤月大聲抱怨道:

「走什麼走,這還有一個人呢」

此時,看沈騰的表情,又憤怒、又害怕、又不甘心、又窩囊。

沈騰的喜劇最直接表現,往往是他最簡單的一句台詞,就會讓觀眾忍不住想笑。

這種一錘定音的定場能力,決定了沈騰能夠在一部喜劇中獨挑大樑。

二、沈騰只會搞笑?這是對他最大的誤解

翻開沈騰的演藝生涯,從來就沒有演過值得吹捧的大人物,反倒是一些反差極大的小人物。

《夏洛特煩惱》里的「夏洛」,《羞羞的鐵拳》里的「副掌門」,《西虹市首富》里的「王多魚」,《獨行月球》里的「獨孤月。」

這些小人物不是浮在空中,而是深深紮根在土地里,所以在大笑之後,常常能給人一些回味和思考。

小人物的悲喜,就像一個硬幣的正反面。

好的喜劇演員會把兩面都呈現出來,至於想看到哪一面取決於觀眾自己。

在片中,獨孤月與地球失去了聯繫,一度以為自己是宇宙中最後的人類。

雖然一個人很孤獨,但是只要他願意,月球上有足夠的食物儲備,夠他完全躺平到老。

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認命,而是對地球還抱有一絲希望,還想見到他心愛的馬藍星(馬麗 飾演)。

所以,在前半段的歡鬧過後,後半段的煽情變得無比的自然。

結尾處,獨孤月犧牲了自己,保護了地球上的所有人,以及那隻同樣被落下的「同伴」。

最後,他的血肉之軀化成了空中最閃耀的星環,發出了璀璨的光芒。

這就是沈騰的喜劇功底,既能在前段給觀眾製造歡笑,也能在末段把前面的鬧騰都接住,強烈並將其快樂化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觀眾心中產生共情。

其實,要說沈騰和周星馳很像,那是因為他們都參透了喜劇的內核——悲劇。

說到底,好的喜劇,從來都不只是喜劇,它可以夾雜很多元素,包括科幻。

三、沈騰用自己的表演,打破科幻與喜劇的隔閡

科幻與喜劇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衝突和矛盾。

如果將二者糅合在一起,那麼便很難把握兩種類型片的分寸。

嚴謹的科幻片講究的是真實性,而喜劇往往卻是拋開真實性去逗笑觀眾。

《獨行月球》的切入點很巧妙,很好地避開了這個坑。

在片中,科幻的設定,在邏輯上沒有較大的硬傷。

而且電影的特效做得很好,讓觀眾有了身臨其境的代入感。

關於科幻的場面,比如小行星撞地球,都只是一筆帶過。

整部電影將大部分時間放在了室內,著重描寫災難後,男主角獨孤月在月球上的生活。

通過喜劇的方式,消解了末日話題的沉重感。

值得一提的是,《獨行月球》上映僅3天,票房已經突破10億大關。

一個百億票房男演員,另一個百億票房女演員。

上一次,兩人取得這樣的成績,還是第一次合作的《夏洛特煩惱》,堪稱當年的票房黑馬,一舉打破了國產喜劇的天花板。

沒想到時隔7年,沈騰+馬麗這對王牌組合,為大家貢獻了一部喜劇大片,再次打破了國產喜劇的天花板。

而在前段時間,好萊塢大片《侏羅紀公園3》上映,52天也才拿下10億的票房。

儘管觀眾對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而且評分從開畫的7.3分,已經降到了7.0分,但是不可否認,這部百億陣容的電影,勢頭無法抵擋。

最後說句題外話,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沈騰越來越不願意演喜劇了。

王晶曾說過:「你看他演《飛馳人生》,他就知道他不想逗大家笑了。」

早前在一次採訪中,沈騰也親口承認過,說自己想多演一些跟喜劇沒有關係的電影。

其實,這句話里有兩層意思。

一是,沈騰想要「重構自己」,擺脫那無形的緊箍咒。

二是,在沈騰的心中,想演自己「想演」的喜劇。

從這次的《獨行月球》里,不難看出沈騰對喜劇還是很有野心的。

如果哪天沈騰不再能逗笑觀眾了,那麼他的喜劇還有人看嗎?

其實,這樣的處境,沈騰並不是沒有遭遇過。

在2003年的冬天,沈騰站在中央戲劇學院的門口,被凍得發抖。

原來,他排演的話劇只賣出了7張票,由於觀眾太少,劇院臨時終止了他們的演出。

為此,沈騰不得不頂著寒雪,給那7位觀眾的道歉,為他們辦理退票,並報銷車費。

作為一位喜劇演員,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成功,沈騰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運?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可能他會和周星馳一樣,將來會選擇息影。

到那時,誰才是下一個喜劇之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622e47951a1892d7c4fb5853d547e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