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3年後,依舊不回家的人

2023-01-21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大疫3年後,依舊不回家的人

待到煙火照夜白時準備慶祝,心有所住……

——周深《望》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地過年像個緊箍咒,睏了人們整整3年。

「爸媽,因為疫情,我今年不能回家過年了。」

「孩子,爸爸媽媽過年回不去老家了,你自己要乖啊。」

……

我們愛的人,愛著我們的人,只能通過一方小小的螢幕互道思念,在本該團圓的日子裡,抹著眼淚反覆叮囑:「注意防護,保護好自己,別餓著,別凍著……」

都說年味越來越淡,難道不是因為我們連最基本的「團聚」都無法做到嗎?

2022年12月7日,「新十條」發布,非高風險區不再採取各種形式的臨時封控,除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

不再有隔離、封控、各種顏色的行程碼……經歷了等待、隱忍後,我們終於迎來了重逢。

今年春節,可以回家了!

2023年1月7日,春運首日

父母不再對著空蕩蕩的餐桌神傷,孩子無需呆呆望著門口,他們會等到最親的人,等到一個遲了3年的擁抱。

「恨不得現在就飛奔回家。」

「今年終於可以安心回家過年了……」

「我覺得今年將會是最開心的一次過年,因為我的家人都回來了。」

微博上,#時隔三年後回家是種什麼體驗##這一幕幕就是回家的意義#等相關話題輪番登上熱搜,網友討論量上萬。

回家,春運上的體現更為直觀。

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春運工作專班數據顯示,1月7日(春運第1天,農曆臘月十六)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3473.6萬人次,環比增長11.1%,比2019年同期下降48.6%,比2022年同期增長38.9%。

1月18日(春運第12天,農曆臘月二十七)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4569.9萬人次,環比增長5.9%,比2019年同期下降44.8%,比2022年同期增長53.9%。

1月19日(春運第13天,農曆臘月二十八)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4615.5萬人次,環比增長1%,比2019年同期下降44.8%,比2022年同期增長55.1%。

春運持續進行,各地返鄉旅遊客流增長

然而,在團聚的暖光照不到的地方,有那麼一些人,卻因「放開」而不能回家。在他們的故事裡,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守護。

「我家人剛陽完,安全起見,過年就不回了吧。」不是「工作忙」,不是「家庭關係」,畢奇微笑著看我猜了一圈,才緩緩給出這個不常規但在今年卻格外合理的原因。

疫情3年,畢奇輾轉3座城市,卻從未回過家。今年過年,他依舊不回。

2020年大年初六,畢奇從廣西出發,回北京上班,他前腳剛走,後腳老家就「封城」了。「得虧我走得快啊,不然就封裡面了。但之後過年,一直沒機會回去。」回憶起這段經歷,畢奇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因擔心出入北京有阻礙,每年春節,畢奇都不敢回家。好在有貓,以及因貓結緣的女友相伴,春節在出租屋裡宅著倒也不覺孤單。

和女友在一起的第四個年頭,畢奇想給她一個家。但在北京,這顯然不容易。

2022年2月,兩人帶著對未來小家的憧憬,拖家帶貓來到女友的家鄉,重慶。這也是疫情後畢奇女友第一次回家。

然而,待了不到兩個月,他們又匆忙奔向了第三座城市,杭州。

「我是做網際網路行業的,在重慶待了一個多月,發現不管是薪酬還是發展前景都跟當時我的需求不太匹配,就把目光投向了杭州,在線上約了幾個面試。」畢奇說,女友做室內設計,在重慶有不錯的機會,但為了他,放棄了。

2022年5月20日,在杭州安頓下來的小情侶起了個大早,7點就趕到民政局:「領完證也沒有什麼特殊儀式,吃了個酸辣粉就回家了。」

按理說,今年是新婚後的第一個春節,又趕上疫情放開,新媳婦兒怎麼也得回家見公婆。但為了守護家裡老人的健康,他們放棄了。

來源:網絡(配圖與內容無關)

在廣西,畢奇和父母、外公外婆一起住在自建房。春節前不久,家人陸陸續續感染新冠,但他們都低燒甚至不發燒,這在畢奇看來很可怕:「不是說發燒是身體在和病毒作鬥爭嗎?不發燒說明抵抗力不行。」

畢奇的外公八十多歲,外婆七十多歲,他很擔心老人家的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自己又帶著不一樣的毒株回去,會引發家人二次感染。

對小夫妻的這一決定,畢奇家人表示理解,但又希望能見到新媳婦兒:「所以打算過完年,二三月份,我們請年假回家,帶她好好逛逛我的家鄉。」畢奇說著,靦腆一笑。

至於春節,夫妻倆準備自己做年夜飯:「我們打算做魚呢,希望年年有餘嘛。年初一去靈隱寺祈福,再看看春節檔電影,去周邊景點玩一玩。」

來源:網絡(配圖與內容無關)

「嗯,還是想回家的。」

過年前半個月,外貿人朱秋城的心情比坐過山車更刺激。

認識他,是因浙江組織外貿企業包機出海搶訂單。雖說是做了25年外貿的家族企業,但如今已轉型做了跨境電商,因此朱秋城沒趕上第一批傳統外貿企業出海名單。

來源:受訪者提供

但溝通完不到一周,他興奮地發來信息說自己公司也要出海了,去杜拜。

之後的日子裡,朱秋城的朋友圈不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工廠裝貨日常。

直到今年1月中旬,他的朋友圈不淡定了。連著好幾天,文案不是「忙瘋了」「嘴啊起泡」就是「上廁所都要用小跑」。

我忍不住好奇問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他說,這是自己近20年從業經歷中,從未遇到過的事,煎熬、崩潰、坎坷是他對年前這段經歷的形容詞。

「元旦之後,老客戶、新客戶都來了,有很多大買家都下了幾十萬美金的大訂單,當時我們還沒有意識到這是為什麼。後來發現,同行的工廠員工都陽了,沒辦法生產,我們工廠當時封閉管理,還沒事。」彼時,朱秋城在為天降大訂單開心,想著自己趕一趕可以在年末再賺一筆。

但接下訂單沒多久,自己工廠的員工陸續開始感染:「最崩潰的是我們的核心技術人員全陽了,他們是無法替代的。」

眼看著這些大訂單的索賠條款,朱秋城到處找同行借貨,但大家的情況不盡相同:「第二天我嘴上就起泡了,煎熬,但沒辦法只能等,等大家陽康。」

耽擱了一周左右,朱秋城的工廠才陸續恢復運轉,為了趕進度,連他自己都到倉庫幫忙扛包裝運,終於趕在春節前順利發貨。

對於此次突發事件,朱秋城的總結頗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意味:「雖然坎坷,但其實是好事,不論是我還是身邊的同行,都很明顯感覺到需求端的回升。」

過去的三年里,眾多大買家扎堆下高額訂單的情況,從未發生過。為守護來之不易的春天,今年春節,朱秋城做足了準備。

「國外是沒有春節放假這個概念的,雖然往年我們也會留人值班,但今年業務回暖,我們工廠備足貨的同時,還有四分之一的工人留下來堅守崗位,銷售端的員工春節也輪值待命。」三倍工資、年貨、年夜飯……朱秋城把能想到的,都給今年不回家的員工準備妥當。而他自己,也會留在本地。

來源:網絡(配圖與內容無關)

「對外貿行業來說,放假反而痛苦,希望今年會是辛苦並快樂的一年。

吳嵐是個專攻老年病的醫生。

今年是他工作的第四年,也是春節不能回家的第一年。

由於院裡收治了大量新冠重症患者,加上一些同事自己或家裡老人生病需要照顧,作為年輕醫生的他,主動擔下了過年值班的任務。

「其實心裡還是失落的,父母得知我過年不能回家也很難過,還說要趕過來陪我過年。」內蒙到杭州,1700多公里,吳嵐不忍父母如此奔波,再加上自己過年期間大部分時間都會在醫院度過,便拒絕了他們的好意,答應過一陣子,等不那麼忙了,就補休回家。

過一陣子、下次再說、回頭見……中文的博大精深就在於,似乎給了期限,但「過一陣子」到底是多久,吳嵐自己也說不清楚。

「最近工作形勢越來越嚴峻,收治的病人都爆滿,外科、骨科、消化科、心內科等其他科室也都收治了肺炎病人,很多同事是帶病上崗。」吳嵐所在的老年病科室,每一個住院病人的病情都十分兇險,醫護人員也全員發燒。

排隊取藥的人們

「我還好,發燒不算太高,也就38.8℃,睡了一覺之後就繼續工作了。我們科室有一位病情很重的老人去世,但其他病人情況還好,還算欣慰。」吳嵐的語氣輕描淡寫,但說的每一個字,聽上去都格外沉重。

我問他,有什麼不好的消息嗎?

他想了許久,簡短說起另一個科室一位退休返聘的老主任在此期間去世的事。多的,吳嵐便不願意再提,只是補了一句:「體質弱的老人確實很兇險……」

感到氣氛有些壓抑,吳嵐主動提起小時候過春節的場景,他說北方的年味總會更濃一些:「趕集買年貨,全家十幾口人聚在一起,兄弟姐妹都好久不見,有說不完的話。」

工作後,很多人說年味越來越淡,但對於遠離家鄉的吳嵐而言,以往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空回家,感受團聚的溫暖。

「但這次和同事、病人一起過年,也是很有意義的經歷。除了我,還有很多人奮戰在不同崗位,很辛苦。祝願大家新年快樂,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生活幸福。」

周深在《望》中這樣唱道:「我們總會繞啊繞,繞啊繞,繞幾千里路,也望向歸途……手中線繞啊繞,繞啊繞,繞幾千日夜,也望向歸途。燕歸巢遷徙之路,參與者無數,待到煙火照夜白時準備慶祝,心有所住……」

來源:網絡(配圖與內容無關)

為了守護小家、守護本業、守護生命,守護千千萬萬個大家,在解除「就地過年」魔咒的第一個春節,許許多多畢奇、朱秋城、吳嵐們仍在圍著疫情繞啊繞,遠遠望向他們最熟悉的地方,最想見的人。

無論是正與家人團聚的你,還是和吳嵐們一樣不能回家的你,讓我們互道一聲:新年快樂!

想家的孩子心有所住,願我們來年平安順遂。

*文中畢奇、吳嵐為化名

本篇作者 | 季一奧| 當值編輯 | 何夢飛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圖源 | VCG

2023年,與吳老師一起讀書,一起思考

點擊下圖成為會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55f202ce3d0460d2b6f53c9321c8d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