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越表揚,孩子越糟糕?心理學家的一個驚人發現

2022-02-28     未來春藤

原標題:​為什麼你越表揚,孩子越糟糕?心理學家的一個驚人發現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人永遠朝著被鼓勵的方向前進!」相比貶低、否定、打擊,無條件的鼓勵更能賦予孩子努力前行的自信,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

一、羅森塔爾實驗證明:每個孩子都需要「積極期望」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跟我們交流了,為什麼?

可能是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可能是孩子更願意跟同齡人聊天,更多的情況是因為家長缺乏親子之間的溝通技巧,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

也許會有家長不服氣,說話誰不會啊!

但是,仔細回憶一下, 你是如何跟孩子溝通的?

孩子難過的時候,你不安慰反而說:「這點兒小挫折,有什麼好哭的!」

孩子犯錯的時候,你不教導反而說:「你再這樣,放假就不能出門玩!」

孩子成功的時候,你不恭喜反而說:「這次考得好,但也不要驕傲啊!」

如果你是孩子,你想要傾訴心事,想要獲得安慰,或者想跟人分享喜悅的時候,你會希望得到這樣無視、威脅,或者輕飄飄的回覆嗎?

家長說這些話的本意,也許是為了約束孩子,督催孩子上進。

實際情況呢?這些懷疑式的質問,審犯人式的調查,自以為是的判斷,傳達給孩子的卻是——我不相信你會努力,不相信你能管住自己。

其實,如果換一種方式,無條件地信任孩子,適時地鼓勵孩子,孩子反而會給你驚喜。

為什麼會這樣?

1968年,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及其團隊來到一所小學,將一份高智商的學生名單交給老師。實際上,這份學生名單是隨意擬定的。

但是,被蒙在鼓裡的老師們對那些「高智商學生」產生了一種十分積極的情感,語言、笑容和眼神里都是滿滿的賞和肯定。

8個月後,凡被列入名單的學生,不僅成績提高得很快,而且性格開朗,求知慾望強烈,與老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

羅森塔爾實驗證明: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潛意識作用的影響。

孩子對自己的了解和評價,往往首先來源於家長。

如果家長相信孩子很棒,常常鼓勵孩子,孩子便會產生動力,很有可能會達到家長的期望。

反之,如果家長總是懷疑和否定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會害怕失敗、不敢嘗試,讓自己真的變成家長嘴裡那個很差勁的孩子。

請停止貶低、否定、打擊孩子吧!因為家長的積極評價,是孩子努力前行的最大動力。

二、心理學家的驚人發現:鼓勵/表揚/獎勵/賄賂,效果大不同

孩子需要積極正面的反饋,就像植物需要水。

但是,真正面對孩子的時候,家長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好像只會說「你真棒」「真聰明」;

或者「考試進步10名,我獎勵你一支玩具槍」;

還有「每天背10個單詞,暑假帶你出去玩」……

這些話說錯了嗎?好像也沒有。

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這些正確的話對孩子來說,好像沒什麼作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你混淆了鼓勵、表揚,以及獎勵或賄賂。

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對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拚圖任務。

第一輪實驗,測試題目都非常簡單。

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然後孩子們被分成兩組:

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第二輪實驗,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

在第一輪測試中得到鼓勵的孩子,有90%都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

第三輪測試,測試題目都非常難,孩子們都失敗了。

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被鼓勵要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的原因是自己不夠努力。

第四輪測試,題目難度都恢復到了簡單。

那些被鼓勵的孩子,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那些被表揚的孩子,分數和第一次相比退步了大約20%。

這項著名的測試,證明「鼓勵」和「表揚」的結果大相逕庭!

表揚通常針對的是結果和成效,孩子會把成功歸因為天賦,容易讓孩子為了避免承擔失敗的風險而不去迎接更難的挑戰;

鼓勵通常針對的是過程和態度,孩子會把成功歸因為後天努力,就會更願意嘗試新的挑戰。

而獎勵是針對孩子的正面行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驚喜。

研究發現:無論孩子表現如何都能得到獎勵,獎勵就會削弱孩子的興趣;如果獎勵與孩子的表現關聯,獎勵就會讓孩子更加喜歡這個任務。

賄賂針對的是孩子的消極行為。

比如商場裡,孩子和媽媽大吵大鬧,為了儘快擺脫當下的窘境,束手無措的媽媽就對孩子說:「你不再耍賴了,我就給你買那個玩具。」

為什麼建議多鼓勵孩子?因為鼓勵能夠給孩子自己可以掌控成功的感覺,能夠培養孩子「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麼回應」的感知力。

三、怎麼說才能真正鼓勵到孩子,學會「鼓勵5部曲」

怎樣說才能真正鼓勵到孩子,讓孩子由內而外地激發出信心和勇氣?美國正面管教PDA認證講師Sarah老師介紹了鼓勵5部曲,給您參考。

1、描述型鼓勵

描述型鼓勵很簡單,就是把你所看到的、聽到的孩子的行為表達出來,聽起來常常以「我看到……」或者「我注意到……」開頭。

比如我會對兒子說:「我注意到你早晨上課結束之後,自己會彈半個小時吉他,再看半個小時書,完全按照你的計劃去進行。」

有的家長覺得這種鼓勵方式挺簡單,也經常用,比如對孩子說:「我注意到你的作業寫得又好又快,或者你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得好乾凈。」

這是許多家長特別容易掉進去的坑——在試圖鼓勵孩子的語言上,嫁接了很多自己對這件事的主觀看法和評判,孩子聽到後就會覺得有點變味兒,也就算不上鼓勵了。

2、感謝型鼓勵或者欣賞型鼓勵

這種鼓勵,聽起來常常以「感謝你……」或者「我很欣賞你……」為開頭。

比如「我很欣賞你玩遊戲時不亂花錢買裝備」,或者「謝謝你在媽媽做飯的時候陪弟弟下棋」。

還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感受,或者表達一下孩子的行為帶來了什麼好處,比如「這樣我就能踏踏實實地做飯啦」,或者「我覺得很溫暖,感受到了你的關愛」。

這個時候孩子會有什麼感受呢?他一定覺得自己是有辦法管好零花錢的,或者自己是有能力照顧弟弟的,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有愛心的人。

孩子在家裡就能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了勇氣。

3、賦能型鼓勵

這種鼓勵尤其能夠激發孩子的內在力量,聽起來常常是「我相信你……因為……」或者「我對你有信心,一定能……因為你上次……」

在使用賦能型鼓勵時,一定不要忘了在後面加一個小小的證據,就是為什麼相信孩子,為什麼對孩子充滿了信心,來支持自己的話。

如果孩子馬上要參加高考了,你可以說:「相信你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績。因為我注意到連續好幾個晚上你都在認真學習和備考,我對你充滿了信心。」

也可以對孩子說:「我對你有信心,一定能夠安排好自己的遊戲時間,因為前天和昨天你都嚴格地遵守了我們對遊戲時間的約定。」

孩子聽了這些賦能的話,會很為自己驕傲,認為自己一定有能力和方法,管理好自己的電子遊戲時間,或者很好地應對接下來的考試。

4、修復關係的「4R法則」

前面3種鼓勵方式,都適用於親子關係非常順暢,沒有問題的時候。

如果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有點兒緊張,或者家長剛剛批評了孩子,那就需要先修復和孩子的關係,然後從更深的層面給予孩子鼓勵。

這裡就用到了有效鼓勵孩子的第四個工具:修復關係的「4R法則」

第1個「R」指的是「recognize」,承認自己的錯誤。

家長要記住,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機會,而不要讓自己陷入自責和內疚的情緒中不能自拔。

第2個「R」指的是「responsibility」,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

對孩子說出自己的行為,比如「我沖你大吼大叫了」,而不是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

第3個「R」指的是「reconcile」,跟孩子和解,不加任何藉口、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第4個「R」指的是「resolve by focusing on solutions」,通過尋找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

家長和孩子可以通過頭腦風暴,討論出一個雙方相互尊重的約定來解決眼下的問題,或者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

這本身非常具有鼓勵性,孩子感受到了自己被尊重,被平等對待,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建議都得到了家長的認可,也能發展出自信、自立、自尊,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來。

5、啟發式提問

家長總是習慣於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應該有什麼想法等等,常常會遭到孩子的牴觸。

科學研究表明,當聽到命令式的語言時,身體的肌肉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僵硬,心裡會產生抗拒。當被啟發式問題提問的時候,本能就是開動大腦,努力思考。

啟發式提問就是相信孩子,把問題拋給孩子,引發孩子去思考,包括「你是怎麼想的」「你是怎麼做到的」「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做更好呢」……

啟發式提問能夠讓孩子發現自己有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孩子更多的能力和內在力量。

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使用這些鼓勵的方法,因為我們的成長記憶里沒有這部分的學習,所以請家長多多在生活中踐行鼓勵5部曲。

也許一開始家長會覺得說不習慣,說著說著,這些鼓勵的話就像流水一般自然地從心裡流淌出來,給到孩子內在力量,鼓勵孩子充滿自信地面對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549cf9846157772551c904e8fc7c1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