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自然放歸瀕臨滅絕馬種

2023-10-05     第一賽馬網

原標題:我國首次自然放歸瀕臨滅絕馬種

普氏野馬,作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世界上瀕危的大型野生動物之一。由於長期受到獵捕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在20世紀中葉,普氏野馬在野外滅絕。為了拯救和保護這一珍稀物種,我國於1985年啟動了「野馬返鄉計劃」,通過引進和繁育,逐步恢復和重建普氏野馬的野生種群。第一賽馬網了解到,近日在甘肅省敦煌市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批19匹普氏野馬被自然放歸野外。讓這些普氏野馬有了更廣闊的棲息地,也為普氏野馬野生種群的重建帶來了更大的希望。

「野馬還鄉計劃」

普氏野馬,亦稱亞洲野馬,保留著馬屬動物的原始基因,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過去主要分布在甘肅、新疆等地。然而由於長期受到獵捕和環境因素等的影響,普氏野馬在20世紀中葉在野外滅絕了。

普氏野馬的「普氏」,指的是沙俄時期有名的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我國晚清時期,普爾熱瓦斯基長時間在我國新疆、內蒙古、甘肅和寧夏等地進行野外探險。在這一過程中,普爾熱瓦斯基發現了一些物種,並將其帶回到莫斯科自然博物館,由博物館的科學家、博物學家對這些物種命名。由於是普爾熱瓦斯基發現的物種,所以通常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除了普氏野馬,以普爾熱瓦斯基的名字來命名的還有青海湖周圍的普氏原羚、我國特有的白唇鹿等物種。

目前學術上對於普氏野馬和今天的家馬是否為同一物種還有爭議,雖然從近些年的基因研究來看,普氏野馬和家馬的基因分化並不多,但考慮到外觀、形態、習性以及稀有程度,我國還是主張將其看作是相互獨立的兩個物種。

為了挽救普氏野馬這一瀕臨滅絕的物種。上世紀80年代,我國啟動「野馬還鄉計劃」,從國外引進普氏野馬進行繁育保護。經過近四十年的人工繁育,普氏野馬生存良好,種群數量不斷增大。在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普氏野馬數量已經達到了102匹。

首次自然放歸普氏野馬

經過多年的努力,普氏野馬在新疆、甘肅等地建立起了繁育基地,並逐漸增加了野馬的數量。尤其是近年來,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在普氏野馬的生活習性、適應性以及種群擴大、繁殖規律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過半野化和野化馴放,成功提高了普氏野馬在自然環境中的適應和生存能力,逐步恢復其野生特性,有效地拯救和保存了瀕臨滅絕的普氏野馬。

在甘肅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40匹10個種群的普氏野馬從馬圈灣濕地,被放歸到30公里外水草更豐茂、面積更大的大馬迷兔濕地。這是我國首次進行的自然放歸普氏野馬的行動。

大馬迷兔濕地相比馬圈灣濕地擁有更廣闊的面積和更豐富的水草資源,為普氏野馬提供了更為理想的棲息地。通過自然放歸的方式,這些普氏野馬將能夠在新的環境中生活和繁衍。這不僅有助於提高普氏野馬的適應和生存能力,也有助於擴大野馬種群的規模,進一步推動普氏野馬的野生種群重建。

自然放歸普氏野馬的背後,是多年來保護人員的不懈努力和科研工作。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在普氏野馬的保護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對普氏野馬的生活習性、適應性以及種群擴大、繁殖規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並通過半野化和野化馴放來提高普氏野馬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

在過去的幾年裡,甘肅敦煌西湖自然保護區也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為普氏野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通過控制人為干預,保護區內的水草和植被得到了有效保護,為野馬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保護區的管理人員還進行了定期監測,確保野馬的狀態和數量得到實時掌握,為普氏野馬的放歸做好充分準備。

放歸野外背後的努力

通常野生動物的放歸活動是一步到位,直接放在放歸點,而此次放歸選擇了離目的地30公里的地方,這與普氏野馬的特殊性有關。野生動物要從家養的條件下重新進入野外,實際難度非常大。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組織過多次野外科考,發現中國的普氏野馬已經野外滅絕。而俄羅斯、蒙古國等地的野生普氏野馬,也都早已滅絕。今天全世界養的普氏野馬,根源都來源於當年探險家從我國新疆、俄羅斯等地抓去歐洲動物園裡的那些馬匹。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普氏野馬才開始陸陸續續被引進回原本的家園。

我國將普氏野馬引進回來後,也曾希望將其儘早放歸野外,但這些動物已經適應動物園的環境,依賴人工投喂,到了野外適應性較弱。一方面是在環境極其惡劣時,如果不及時投喂飼料,就會出現大量普氏野馬凍死、餓死的情況;另一方面,放歸後的普氏野馬對人不陌生,在自然保護區的公路上也會出現路殺的情況。此外,不進行長時間的野外訓練,普氏野馬還可能面臨狼和棕熊等食肉動物的威脅。基於這些方面的原因,我國後來對於普氏野馬的放歸都相當謹慎,此次選擇30公里外的地點,也是綜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讓普氏野馬有個適應環境的過程。

為了這次放歸,工作人員還完善了普氏野馬個體檔案,包括性別、年齡、來源等信息;同時採集了擬放歸普氏野馬個體的新鮮糞便,檢測內寄生蟲感染程度,並實施驅蟲;對一些野馬的馬蹄出現畸形的還進行修蹄,讓野馬的放歸之路走得更穩,走得更遠。截至目前,已經很多批野馬走進了大自然。來自附近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牧民,養馬經驗非常豐富,在旁邊進行引導和伴行護送。

通過自然放歸行動,我國首次成功實施了普氏野馬的自然放歸。這一舉動不僅為普氏野馬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棲息地,也為普氏野馬野生種群的重建帶來了新的希望。堅信在保護人員和廣大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普氏野馬這一珍稀物種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由第一賽馬網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51f3295aee5ae4a18f19afb1337bb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