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照 李晏
一個假離婚,兩本真的離婚證書,開啟了一個女人悲劇的大半輩子。
和電影版本不一樣,故事的開端,我們還能看到李雪蓮曾經有過幸福生活。至少,在她心裡是幸福的:有活潑的兒子,有結婚多年還如膠似漆的丈夫。正是因為信任這份感情,李雪蓮做出了一個讓她後悔一生的決定:為了申請一套房子,假離婚。
假離婚,房子到手,再復婚。這大約是來自現實生活的「經驗」,不合規,但人們都不陌生。而這只能是夫妻二人的「君子協定」,不然誰還能作證呢?離婚時心意是假的,但小本本上蓋章的離婚證是真的,可待房子到手了,丈夫卻又娶了別人進門。假作真時真亦假,真真假假,便再也說不清。
李雪蓮覺得自己被騙了,便告去法庭。沒想到,這只是「升級打怪」的開始。
有時候,程序正義並不是為了結果正義,或者說,程序正義有時候會超越結果正義。畢竟假離婚初衷確實有問題。後來告到縣裡、市裡、省里。再後來開啟了首都遙遙無期的上訪之路,與那些官員們鬥智斗勇。
但李雪蓮永遠在碰釘子,以至於仿佛魔怔,開始和牛對話,只有那頭牛懂她支持她。而那頭牛最後也沒了。連等待她這麼多年的老同學、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幫扶著她、心甘情願陪她上訪、口口聲聲說要一起過下半輩子的趙大頭,竟也騙了她。大頭帶著她兩人相依為命爬山看日出的時候,觀眾和李雪蓮一起被感動了吧。也曾想,就到這裡大結局了該有多好。可故事就是這樣,一次次令人絕望。
有人說,李雪蓮以一己之力斗男團。雖是玩笑話,卻也心酸。
劇照 李晏
觀演之後,有聽到一種憤怒的聲音,認為這部作品把女性寫得無知又固執,在一件事上鑽牛角尖耗一輩子,輸在一個無意義的起點。事實上我對這類觀點不敢苟同。荒誕是有的,這本身就是對現實的一种放大。雖然女主輸了一輩子,但她絕不是愚昧的執拗,如果看到這個過程中的心態變化,我們也許更容易理解她。
首先,她並不是僅僅糾結於被丈夫背叛這一件事,李雪蓮,其實是非常精神化的一個人,前前後後,她要的都是「我心裡過得去」。
最初確實是咽不下丈夫秦玉河這口氣,提出一個看似可笑的要求:之前是假離婚,那就是假的,現在丈夫和別人過了,那得跟我先把這個假的結回來,再真離了。正常人可能認為結局都是離,和現在有什麼區別,何必折騰。但她要的是內心的接納和解脫。被拒之後,看似她在告法庭、告縣長市長,但實際上她告的是「你們怎麼能維護背叛」。
起初都是圍繞這些人這些事,而後那個無良丈夫一句不止是有心還是無心之言,讓李雪蓮轉而為自己作為一名女性的貞潔奔波上訪,「我不是潘金蓮,我是李雪蓮」。這重要嗎?這個世界根本不在乎,但對於李雪蓮,清白是極重要的。
劇照 李晏
在這個過程中,李雪蓮至少有兩次是決定放棄去告狀或上訪的,她其實給了生活放過自己放過他人的機會,也給自己與內心和解的機會。但無奈這個世界太冷漠。前一次,她想只要秦玉河口頭承認當初離婚是假的,就不告了,誰成想沒有得到真實的回應,卻還讓自己變成了「潘金蓮」;後一次,年紀也大了,告累了,也想通了,好容易決定放棄,卻沒有人相信她,一次次被各層級官員打擾,非逼得她繼續告,人們才說你看,我就說她不會放棄。
她兩次提到想殺人,就是針對本該陪著她過生活的兩個男人。甚至丈夫秦玉河做鬼後還會出來規訓她,在今天看來,很是一種PUA了。這便讓她的生命顯得更加悲劇與荒唐,給可憐之人添了可笑之處。
而換個角度看,李雪蓮並沒有像人們以為的傳統農村婦女依附於男性,丈夫背叛後她並沒有長時間哭哭啼啼粘著他,而是為她心裡追求的這些「正義」,靠著自己小小瘦弱的身軀努力爭取了一生。令我們憤怒的,不應該是李雪蓮這個角色的存在,而是使得她存在的背後的那個社會和人群。
這當然不是美化角色的意思。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不能理解但可以接受的;有些事情是不能接受但可以理解的。李雪蓮的一生,大概就屬於後者吧。畢竟這種看不到希望的努力,讓她付出了一輩子,也沒有收穫更有價值的結果,而這輩子本來可以換一種方法活得好一點的。如果那個時候的李雪蓮有「止損」這個概念,再瀟洒一點,是不是會不一樣。
劇照 塔蘇
這次劇場演出版本是青年導演丁一滕的作品,其實在情節上還是非常還原原著。原作者劉震雲在觀演後,曾評價八個字:氣象非凡,才氣逼人。丁一滕的才氣是近幾年大家有目共睹的。還記得馮小剛的電影版《我不是潘金蓮》採用了圓形的視覺構圖,給人以窺視的感覺,每個鏡頭都美得像畫,又掩飾不住的壓抑。丁一滕的舞台所設置的漩渦狀的轉盤,也是十分巧妙。李雪蓮這輩子,就像是被卷進漩渦中心,折騰了自己,也折騰了別人。
劇照 塔蘇
李雪蓮還曾多次「見到」過潘金蓮,並與她隔空對話,那個代表著「不守婦道」的古裝女子,如夢如影,是她心裡過不去的那道坎。
而李雪蓮告狀上訪的過程,則將那些官員「男團」群像化,採用了多元跨界的藝術方式,讓悲劇中摻雜著幽默元素,顯得愈發哭笑不得,令人慨嘆。
現當代與古典結合的手法來設計表演,似乎是如今青年導演非常熱衷的,而跨時代的融合如何恰到好處,也是創作者非常大的挑戰之一。
對於這種劇本原本已是經典,又經過馮小剛電影翻拍,通常再創作者是有一定壓力的,而這版《我不是潘金蓮》,依然值得我們走進劇場。
-劇終-
貝七
舞台讓我覺得
生活並非是無藥可救的
本文落筆於
8月19日北京保利劇院觀演後
配圖為劇照
署名見正文
封面攝影 李晏
來源劇組,經授權使用
有染·與美好發生關係
舞 台|藝 文|悅 音|映 像
more:
眾人談·戲劇在特殊時期的策略 | 線上和現場,挑戰或機會
評·《貴胄學堂》|望向覺醒的靈魂
評·《我這半輩子》|用半生接近一切,去換一世內心平靜
評·音樂劇《趙氏孤兒》|從墳墓中唱響的命運之歌
主創說·《你好,瘋子!》 |嬉皮笑臉的方式搞喜劇,打破「戲比天大」的嚴肅
評·「躍動她影在西岸」|一次女性議題下的中法舞蹈創作聚焦
評·《麗南山的美人》|麗南山的美人,麗南山的《禁閉》
真好·上海|YOUNG劇場攜開幕演出季「氧」活力歸來
Q&A 大朱和他的《25m²狂想曲》|「我想擁有一個短暫的家」
更多閱讀 可點擊
張艾嘉 | 林懷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楊易
史依弘 | 蔣瑞徵 | 黃俊達
沈偉 | 杜邦 | 馮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 張晉浩
大劇場版《枕頭人》 | 《傾城之戀》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電波》
烏鎮戲劇節
亞洲大廈| 進念二十面體
上話·新文本
- 靈 魂 編 輯 部 -
執行編輯:五月初五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責任編輯:Paula & Cheers
主編:許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