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漢耗費上萬米金線,花了3年織出絕品毯子,專家:值三千萬

2022-03-15     耀眼生活

原標題:北京老漢耗費上萬米金線,花了3年織出絕品毯子,專家:值三千萬

引言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是典型的小農經濟體系,在這樣的經濟體系之下,男人耕種,女人維繫家庭內部勞務,成為了一個家庭的主要生存方式。根據出土文物的發現,從六千年前的河姆渡到良渚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用獸骨做成的針,用獸皮縫衣服了。

01

相傳軒轅黃帝的妻子嫘祖(《山海經》中寫作「雷祖」)發明了養蠶和紡織技術,並將其推廣開來。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類文明的開化,對勞動工具的開發能力也越來越強,紡織技術也隨之越來越發達。西周時期甚至還出現了紡織機,漢朝則發明了提花機,到了唐宋明清時期,紡織技術已經空前發達,並出現了一大批藝術瑰寶,宮毯就是其中之一。

嫘祖浮雕

宮毯,名列「燕京八絕之一」,起源地位於寧夏,因為手藝人織造技術高超,織出來的地毯質地柔軟,精妙絕倫。於是在元代時期,成為了皇室用品,宮毯之名也由此得來。清朝時期,皇宮染織局便有專門的工匠按照嚴格的要求為皇帝編織宮毯,宮毯藝術也在這段時期越來越發達,藝術價值也越來越高,宮毯也並被人們列為了「燕京八絕之一。」

盤金毯——《五龍圖》

盤金毯是宮毯之中最為出名的地毯,它與其它宮毯相比,盤金毯所採用的金絲都是純度最高,顏色最鮮艷的,且製作手法極為複雜,用料更是昂貴無比,據說皇帝見到這種宮毯都會從旁邊繞過去。由此可見,盤金毯在皇宮中的地位已經算是藝術觀賞品了。

傳統織造方式

隨著清朝的衰敗和社會動盪不安的情況愈加嚴重,宮中的工匠們紛紛離開皇宮開起了自己的紡織毯門店,將精美的藝術帶到了民間。不過讓人遺憾的是,盤金毯高昂的用料費,和複雜的編織技術,使得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逐漸變得難以發展,最終被大部分工匠所遺棄了。

02

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現代社會宮毯織造技術幾乎失傳。為了讓盤金毯再一次出現,2003年,北京地毯五廠,召集了一群專家,開始研究盤金絲毯的復原技術。這其中有一位老頭令人矚目,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康玉生,一位老藝人,工藝美術大師。當時的康玉生已經70歲了,但是聽聞此事,仍是義無反顧的加入了研究之中。

故宮珍寶館照片

然而技術已經失傳百年,該從何處著手研究呢?有人當即提出聯繫故宮方面的負責人,希望獲得故宮的支持,故宮方面負責人聽聞之後欣然同意。幾經周轉,大家終於看到了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盤金毯,紛紛激動不已。然而故宮人員要求他們只能看,不能摸,但這樣大家無法了解宮毯的結構和織法,於是隨即希望能再看一次。到了第二次,研究人員拿上放大鏡,一寸一寸的仔細研究之後,便立即回到研究室著手準備復原技術。

工作中的康玉生

康玉生帶領著技術人員們從頭開始,把這其中的設計構圖,到選擇材料、配色等他都嚴格把關,爭取做到最好。最終他們用了三年的時間,在2005年,一幅5x8尺由「黃金」織成的極品《五龍圖》出現在了世人的眼前,曾經瀕臨失傳的編織技術,又再一次重新得到傳承。為了編織這條《五龍圖》,康玉生團隊的研究員們用了足足上萬米的金絲線,耗費三年的時間,跨過了無數的坎坷,方才成功。據說有專家看了這條《五龍圖》後,估計這條絕品盤金毯價值3000萬。

宮毯《五龍圖》局部細節

80多歲的康玉生偶爾也會擔憂一下宮毯的未來,對他來說,宮毯就是他的一切,從14歲當學徒,到80多歲了,每天編織消遣消遣。這一針一線的背後,是時間流逝的脈絡,承載著他這一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就是一個手藝人的一生。

結語

技藝離不開傳承,如果離開了,那麼總有一天,它會消失在時光的長河之中。如今的宮毯編織行業,基本上都是靠著老一輩人。年輕人不願意干,於是傳承越來越少,最終到達一個窘迫地步。

參考資料:

《北平市工商業概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48ab2a923c6be7c365673532d1b2e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