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們需要更多的「雷軍共識」

2023-08-15     財經無忌

原標題: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們需要更多的「雷軍共識」

文 | 陶魏斌

他是為數不多的還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的大公司「一號位」——8月14日晚七點,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雷軍準時緩步走上台,穿著牛仔褲,毛衣疊穿白襯衫,髮型精心打理。

「大家好,歡迎參加今晚的演講。」簡單的開場白,站在舞台中央的雷軍,像一個小學生略顯侷促。

8月的北京依然酷熱,到了傍晚六點,太陽還沒有收起熱情的意思,從各地趕來的「米粉」們,在掛有大幅雷軍照片的廣告牌前留影,他們大多禮貌而有秩序——一個小時後,3000多人湧入偌大的會場,他們尖叫,恰到好處地高喊「牛逼」、「遙遙領先」以及熱烈的掌聲,送給台上這位53歲來自湖北仙桃小城的成功男人。

在外人眼裡,無論從哪個維度去評價,雷軍都應該算得上「人生贏家」:學霸出身、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在冗長的三個多小時的演講中,雷軍幾乎用了一半的時間,分享了自己在關鍵時期的一些經歷和感悟,這也正是本次演講的核心主題「成長」。

坦白說,這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成長故事。

雷軍完成了大多數人幾乎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兩年修完四年學分、讀書期間發表學術論文、大學就賺到第一桶金並早早體會到了創業失敗的滋味,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過山車式的經歷對給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最好的一課。

關於這次發布會上的產品,是否「贏得人心」,最終還是需要交給市場去檢驗,就像雷軍說的,「參數到頂、DXO全球第一,並不代表拍照好,更不代表用戶滿意。」

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雷軍表達的「永遠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將發生」,又還能引起多少年輕人的共鳴?

雷軍說,最近幾年,不少人都感到非常焦慮,非常迷茫。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如何獲得內心的平靜呢?

他的答案是「成長」。

但雷軍沒有說的是,這個「成長」的背後,是需要付出常人所難以想像的努力——這並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在雷軍年輕的那個年代,大家更相信「向上」,而在當下,一個流行「躺平」的年代,這種社會的「共識」正在減弱。

歷史學家們總結出來的若干真理中,最激動人心的一條就是:人類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從來不是依靠理性,戰勝我們的怯弱和保守需要的是激情和意志力。

令我們感到擔憂的是,在我們這個社會,特別是年輕人群體中,還有多少人認同雷軍所說的「人因夢想而偉大,又因堅持夢想而成長」

在保守主義充斥著商界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呼喚「雷軍共識」。

田濤在他的一本《我們為什麼要做企業家》的小書中就寫道:

不可想像,人類社會、國家、企業,包括任何一個偉大的組織,如果沒有了英雄,缺失了英雄主義氣質,這樣的組織還會不會有靈感和靈魂。

這位以研究華為而出名的管理學者,最後不無動情地說:

我相信,當學者們走進谷歌、走進蘋果、走進三星和華為,走進企業家傳記中的福特公司、休斯公司、博世公司時,瀰漫在他們周遭的一定是濃重的、略顯粗糙的、強烈的創造熱忱與持續冒險的英雄主義氣息……

我們這個國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經歷了物質和經濟的爆髮式增長,每一個人階層的人,都坐上了自動扶梯——時代就像一把放大鏡,把每一個人的微小進步都擴大到了讓人足夠心滿意足的像素。

但這個濾鏡被拿走的時候,我們突然被一種無力感包裹——發現即使使出比過去多一分的力,也收穫不到當年的成果了。困惑、焦慮、甚至抱怨成為了一些年輕人的主題詞,於是他們多數時候選擇了放棄。

也有很多人會說,雷軍又在PUA年輕人了,這是「毒雞湯」但眼下,我們是需要更多的「雷軍共識」,那就是重新去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將發生。

羅翔說過一段話:一個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他輝煌的時候有多麼的瘋狂,我相信絕大多數同學讓你登上一個輝煌的舞台,你都會有輝煌的成就,但關鍵時刻,在你挫折的時候,在你低迷的時候,你是不是依然有勇氣繼續地前行?

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推動社會進步的是人民群眾,但不可否認,在人民群眾中沖在最前面的,是那些普羅米修斯式的「高個子」——冒險家和征服者們的振臂一呼,劃亮了暗黑世界裡的火柴。

1839年,54歲的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在虎門,一把火燒掉了西洋人的鴉片,同時也把信奉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推到了和全世界交匯的十字路口。也就是在這一年,47歲的龔自珍辭官南歸,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龔自珍寫了下了315首詩文,稱之為《己亥雜詩》。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如今編入了小學生的必備古詩中: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今年的演講結束散場時,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走過我的身邊,我聽到媽媽在對孩子說:你至少要學到這一點,雷軍是怎麼和老師處好關係搞定點名的,這才是聰明的人。

我不知道這位媽媽說的對還是不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40d145bad528c0a758da73f6bb8c2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