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六期之後無將才?前6期將星如雲,此後為何再難出名將?

2023-06-04   雲夕客

原標題:黃埔軍校六期之後無將才?前6期將星如雲,此後為何再難出名將?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1948年10月,得知東北野戰軍拿下了錦州後,蔣介石已經是兩股戰戰,兩眼含淚,但他仍然賊心不死,還想命令衛立煌和杜聿明收復錦州。

蔣介石

在後來的軍政會議上,老蔣指著遠道而來的救火隊長杜聿明質問道:

「你該不是懼怕林彪吧?他不過是黃埔四期生,你可是一期的!」

黃埔軍校,一個中國近代戰爭史繞不開的名字,一所軍事學上無法忽視的學校,從這所軍校走出來的將帥,用他們的謀略在這片土地上規劃了國家的走向。

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學校里,他們或許可以是同穿一條褲子的好同學,但最終卻因為政見不同分道揚鑣,在戰場上兵戎相見:聶榮臻在清風店圍打羅歷戎,林彪在錦州圍困鄭洞國,黃維被圍雙堆集……

徐向前

細數這些黃埔名將,我們得到一個很有趣的事實:這些名將大多都是當時一期到六期的學生,並且從北伐一直活躍到解放戰爭期間;而實際上,黃埔軍校從1924年開辦至1949年底一共有23期的學生,但僅僅從六期之後,將才便出現了斷代,歷史書中,從黃埔軍校畢業出來的後續學生里,再難有如徐向前、陳賡、杜聿明這樣大名鼎鼎的將帥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定律,在黃埔軍校六期之後卻並不適用,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六期的老學長的光芒蓋過了後來的學弟,使得四期追著一期打的名場面難以再現呢?故事還得從建校之初講起。

孫中山

救國救亡的速成軍校(1924-1927)

1922年,在經歷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失敗的孫中山先生深切明白了一個道理,南北軍閥都是一丘之貉,利用軍閥斗軍閥這一路子,在中國革命的道路上已經是行不通的,不締結強而有力的聯盟,革命陣線一盤散沙,根本無力改變當前的局面,反而會被逐個擊破。

同年陳炯明在廣州叛變,讓孫中山先生在三十年出生入死的革命中遭到了最殘酷的一次失敗,這更讓孫中山先生明白組建一支能投入到國民革命,救國救亡的武裝部隊已經刻不容緩。

1924年5月,珠江邊上一處不起眼的小島上,陸軍軍官學校從歷史的長河中現身了。

在開學典禮上,孫中山先生用殷切的目光直視著台下熙熙攘攘的學生,他滿懷著熱情說道:「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

從誕生之初,黃埔軍校的辦學理念便是打造一支革命隊伍,以挽救中國的危亡,這一理念吸引了當時很多同樣為了救國救亡而來的有識之士,國共兩黨後來的中流砥柱也大都在這裡擔任過教員,國民黨主要負責學生的軍事教育,共產黨則主抓思想建設和政治教育,為當時的革命隊伍培養了大量骨幹。

在當時的時局條件下,全中國的人才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人民被舊軍閥壓迫已久,對反動軍閥的憤恨已經如同火山內部翻滾的岩漿一樣灼熱滾燙,只需要一個當口或者是一次地震,將所有的能量向一處匯聚,就能洶湧澎湃地爆發出來。

建校之初,由於報考黃埔軍校的人數不勝數,遠遠超過了本想招收的300多名學生,為了擇優錄取考生,除了年齡學歷,更要考核其體能、性格、思想,優中選優,在綜合考量之下,能進入黃埔的學生必定是人才中的人才,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北伐戰爭

早期的黃埔軍校生從入校到畢業只有半年到一年不等,學年的短暫是因為國民革命的緊迫性,時局艱難,列強和其手下的買辦軍閥虎視眈眈,國民革命隨時有被扼殺於搖籃的風險。

但當時的生源實力優秀,學生中不乏大學生、專科以及師範生,甚至還有從湘軍講武堂里一起併入黃埔軍校的人,這些人畢業以後隨即參加了北伐戰爭。

比如大名鼎鼎的徐向前元帥,在1924年自黃埔軍校畢業後,轉年便投入到了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中。

陳炯明

早期的畢業生在槍火炮彈的洗禮中極大地鍛鍊了自己的軍事素養,累積了一線的指揮經驗和作戰方略,並且進入國民革命軍的中層做團副、參謀等,逐漸開始在戰爭中嶄露頭角。

而在思想上,由於共產黨的思想教育和建設,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們也有著堅定的理想和信念,使得這支軍隊不懼危難,在艱苦的作戰環境中仍然有著頑強的鬥志。

相比之下,他們的對手作為各系軍閥手下的舊軍隊,本身就各自打著各自的小算盤,根本不是鐵板一塊,軍事素養也遠不如黃埔軍校出身的戰士們,而北伐軍有著蘇聯的裝備援助和軍事顧問,從硬體上就已經比軍閥底下的烏合之眾強大得多。

黃埔學生合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北伐戰爭的磨礪成了黃埔軍校的將才們升級的經驗包,為他們在後來面對更廣闊的戰場,更複雜的作戰情況打下了基礎。

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在一次次的打擊之下,逐漸面臨崩潰,一切在往好的方向進發,經過戰爭磨鍊的前輩們除了在一線作戰,也可以在軍校課堂里進行講解,對戰局進行全面復盤,為黃埔軍校的人才儲備提供經驗和教學,為國民革命源源不斷地輸送新的軍事人才,然後又帶著復盤得到的理論研究進行新的一輪戰爭實踐。

1926年11月,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生入學,足足有2000多人,軍官的培養迎來相對安穩的時間。

汪精衛

然後蔣介石、汪精衛竟向共產黨人提起了屠刀,也一刀砍斷了黃埔軍校未來的希望。

狂風驟雨的決裂之夜(1927-1931)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悍然發動反革命政變,他的槍口一把指向著那些不聽命於他的地方軍閥,另一把卻向毫無防備的共產黨人直接開火。

他先是在上海大肆搜捕、殺害共產黨人,緊接著,廣東國民黨反動當局也於4月15日開始了「清黨」,進入黃埔軍校,抓捕熊雄等300多名共產黨人和左派,大量在軍校里的共產黨員被秘密殺害,死的死,失蹤的失蹤,在校任職的教員們也為了不在蔣介石的恐怖統治下苟且偷生而紛紛選擇離開。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10月,黃埔軍校被拆成了黃埔和南京兩塊,在蔣介石叛變革命之後,原4400人的黃埔軍校只剩下800餘人。

在國共關係破裂前,共產黨抽調了大量的黨內人才進入黃埔軍校,周恩來等人在裡面廣泛開展政治教育,將政治學習提高到了與軍事訓練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1927年之後,這些優勢隨著共產黨人的離去蕩然無存。

學校的師資力量的嚴重缺失使得教學活動難以保持原有的活力和秩序,過去搞政治、搞思想教育的老師們都離開了,曾經笑著和自己一起上課,一起研究戰局的共產黨同學們成為了屠刀下的亡魂,一時間人心惶惶。

滿懷著「打倒軍閥,救國救亡」信念的年輕人在加入軍校後,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校長從屠龍的勇士居然變成了惡龍,成了自己天天做夢都要打倒的對象。

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是一支軍隊最需要明白的問題,但「四一二」之後,黃埔軍校失去了回答這個問題的人,自己的校長一下子就站到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黃埔軍校的學生們,很快就失去了信念,又淪落回了軍閥所領導的,死氣沉沉的舊部隊。

蔣介石完全背離了孫中山先生的遺願,大肆屠殺左派和共產黨人,無論是共產黨,還是中立無政治派別的有識之士,早已看清了他的狼子野心,根本不屑於在他的手下工作,紛紛選擇報考其他院校。

縱然黃埔六期以後招生再多,學年從半年延長至兩年,黃埔軍校也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意氣風發,充滿著革命熱情的地方了。

難以進取的門生故吏(1931-1949)

從1927年叛變革命以後,蔣介石又花了四年時間,從1931年,將黃埔軍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或者說是為了老蔣本人,培養只忠心於他的黃埔系軍官,從黃埔走出來的軍官從革命性質上看已經倒向了國民黨軍閥一派。

或許他還希望這所學校能再出幾個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這樣的名將,但實際上被截斷臂膀的黃埔軍校已經再難出現之前學期里的將星了。

原因在於,從背離了指導思想的軍校里畢業的學生,其政治覺悟就遠不如一期到六期的學長們,一隻沒有政委引導的軍隊,不會搞黨建,卻沿襲了國民黨一貫的黨爭內鬥,最後成為國民黨派系裡最大的一座山頭。

真正懷揣著初心和使命的人,去了井岡山,去了延安,做了燎原的星星之火,留下的只有一群半燃不燃,鬱郁將熄的灰燼。

校門口貼著的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已經成了莫大的諷刺。

軍校沽名釣譽,來校鍍金的學生,皆唯蔣介石馬首是瞻,以成為蔣介石的門生為榮,校內關係錯綜複雜,此時的軍校已經被資本所侵蝕,成為蔣介石個人武裝自己,控制國民黨的玩物。

教育時間延長雖然能緩解速成班出來後軍事教育不上不下的尷尬,但後來的黃埔畢業生畢業後面對的時局環境顯然更為棘手,此時對手已經不再是作戰能力渙散的舊軍隊,而是作為工業國的日本法西斯,其裝備之精良,作戰之狠毒,讓畢業後才下放到軍隊里的初級軍官們在剛上戰場,面對敵人時就傷亡慘重。

理論與實踐並行的機會少之又少,學生們只能在戰場裡聽從調令跋山涉水,還要沿途防備日軍兇猛地空襲。

雖然學長們也是從刀山火海中爬出來的,但其經歷的戰爭烈度比抗戰小得多,北伐戰爭給他們提高軍事水平提供了一個台階,但日寇顯然不會給後期畢業的學生們這樣一個機會。

而就算能從中僥倖活下來,或者立下戰功提升軍階,躋身國民黨中層,他們也會發現,若是比帶兵打仗,自己仍不如杜聿明、鄭洞國等黃埔一期生;論軍中的威望,自己也比不過這些打了十餘年仗的老上司。

杜聿明

當時的國民黨早已經成建制規模,高層的職位有限,一個蘿蔔一個坑,老學長們又坐鎮後方,傷亡率遠遠下降,除非蔣介石親自微操失敗,然後找這些人背鍋,不然他們穩坐十幾二十年基本不成問題。

其次,熬資歷的時間也不夠,到了解放戰爭,黃埔七期的軍官還普遍在師級,其他後期的學生軍階也大多在團級,然後蔣介石就被打到台灣去了,老學長們也都紛紛去了功德林聚會。

反觀加入共產黨之後的黃埔師生們,才是從思想上真真正正地武裝了自己,接受了先進革命理念的薰陶,貫徹了從黃埔軍校裡帶出來的信念,從中表現出的超強戰鬥力,在解放戰爭中,共產黨的老師壓著學生,給他們結結實實地又上了一課;學生又把國民黨的教官打得找不著北,後期來的學弟又把老學長追著打,教他們什麼是後生可畏。

功德林戰犯管理所

這些老蔣的得意門生,在空投手令中與他稱兄道弟之人一起被解放軍打包帶進了功德林,在裡頭,他們仍然因為派系不同而大打出手,在門庭上對解放戰爭復盤時仍然相互推諉指責。

國民黨內的黃埔系高層尚且如此,那後來的學生就更不用提了,那麼將星難出,從1927年共產黨離開以後便已成定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