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地方獨一無二的印記,也是一個地方賴以凝聚人心、加快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源泉。近年來,市文化和旅遊局全面落實國家和省上關於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各項部署要求,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夯實公共文化發展基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全市113所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時光飛逝,春華秋實。如今,伴隨著鄉村振興,我市鄉鎮綜合文化事業已是繁榮興旺、生機盎然,各類文化活動百花齊放,百姓樂享精神大餐。
鄉鎮綜合文化站
為群眾精心烹制文化大餐
天水日報見習記者 徐媛
百姓的快樂大本營
現如今,對於秦州區天水鎮古集村的孫鳳香來說,她又多了一份新的「工作」——鄉村小曲老師。每逢周一下午,她都會從5公里之外的古集村趕到天水鎮綜合文化站。在文化站,她帶著十餘位志趣相投的姐妹一心鋪在她們摯愛的秦州小曲上。她們的表演,一板一式,一唱一和,聲情並茂、有模有樣,讓人不禁拍手叫好。而兩年前,她們卻還只是一群被家庭瑣事纏繞著的農村婦女,自己的興趣愛好無暇顧及。如果要說她們的變化,那得從2017年底說起。
2017年11月,在秦州區文聯工作了七年的高向明主動請纓來到基層。初到天水鎮,面對沉寂的文化活動,高向明四處走訪、實地調研,經過一次次協商、溝通,將天水鎮30多個村具有才藝的人才都吸納進了綜合文化站。兩年間,天水鎮文化站由最初的1個班12人,發展成為現在的10個班160餘人。
如今,在天水鎮「草根」也能成為文化人,莊稼漢也能演繹風雅,大人小孩都能說唱幾聲,原來那些靦腆的婆婆媳婦,由不敢唱、不會唱變成了攆不下台、嘴裡斷不了曲、鑼鼓一響啥事都不想的說唱一族。
天水鎮綜合文化站還依託全省首個官方鄉鎮老年大學——天水鎮老年大學,將該鎮文化事業推向了嶄新篇章。2018年以來,天水鎮綜合文化站先後參加了「燈彩璀璨、閃耀秦州」秦州區民俗調演、「堅持改革開放 聚力脫貧攻堅」秦州區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展演及「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2019年秦州區廣場文藝展演等。演出節目涵蓋舞蹈、快板、器樂獨奏、社火表演等。6次進城演出,不僅提高了天水鎮綜合文化站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還一次次為廣大市民獻上豐盛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大餐。
以鎮老年大學為依託,天水鎮綜合文化站還組建了自己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逢年過節及重大節假日,都會走進鎮內各村開展各項文藝活動,豐富了老百姓的業餘文化生活。近兩年來,鎮綜合文化站還相繼在古集村、青年村、焦李村設立了老年大學教學點,讓老年大學的觸角伸到村一級,也讓文化之花開在了每個村民心間。
「高站長來之前,我們鎮的文化活動可以說是悄無聲息,但經過這兩年的發展,天水鎮的鄉村文化已然從『活』開始走向『火』起來。」鎮綜合文化站書畫班成員馬衛平說,兩年來,在高向明站長帶領下,綜合文化站先後舉辦了20餘場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可以說,綜合文化站已經成為天水鎮百姓的快樂大本營!
「在現有基礎上,做好固定活動日、休閒納涼文化周、紅色文藝輕騎兵三個文化品牌,明年我們還將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成立舞蹈協會、小曲協會、書畫協會及秦腔協會,並成立天水鎮文聯。另外,因為天水鎮是歷史文化古鎮,書畫愛好者眾多,我們會成立農民書畫院,進一步將書畫愛好者團結組織起來,讓他們走出天水鎮。」提及今後的發展,高向明信心滿滿。
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走進綜合文化站,在這裡唱歌、跳舞、朗誦、習字……他們在源源不斷地汲取精神營養的同時也收穫了知識和歡樂。在天水大地上,一隻疏密有致的農村文化網絡正覆蓋著越來越多的農民,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豐富了業餘生活。
傳承非遺文化 留住鄉愁匠心
午後的冬日,陽光明媚。站在武山縣灘歌鎮綜合文化站樓前,這棟灰黃相間的三層小樓,在藍天白雲映襯下分外別致。順著樓梯而上,記者來到位於頂樓的灘歌鎮民俗展館。
邁進展館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輛老態龍鐘的老式木質馬車,它「顫顫巍巍」地立在館內,占據了一大片地方。目睹館內陳設的一架篩糧食的風車、一個石碾、一盞馬燈、一個簸箕、一根耙子……件件鄉村特色的老物件、老古董,講述著灘歌鎮過往的歷史,也生動地向參觀者呈現著過去灘歌人生活的點點滴滴。
灘歌鎮歷史悠久,商貿繁榮,素有「旱碼頭」之稱,從出土的大量石器和陶器考證,在距今5000年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灘歌地域內就有了人類文明活動的痕跡,在橫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現遺存有社火、秧歌、書畫、剪紙、刺繡、武術、高腳子等民俗文化,獨具風情。2006年,灘歌鎮被評為全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為了傳承民俗文化,留住灘歌記憶,從2007年開始,灘歌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四處奔走,挨家挨戶登門拜訪,搜集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民俗展品。「我們民俗展館的面積為110平方米,用於陳列鎮域內具有地域特色的農具、生活用品、生產工具、泥塑、麥稈畫、草編、竹編等民俗物品和非遺物品,現已有200餘件。」灘歌鎮綜合文化站站長賈紅馨告訴記者。
展館一處,記者看到了一排整齊的旋鼓,陽光透過玻璃灑在白色的鼓面上,格外耀眼。武山旋鼓很多年間一直在民間傳承發展,響徹在武山大地,積澱了深厚歷史和地域信息的原生態文化。在演變過程中,武山旋鼓舞也分為不同類別,雖然旋鼓舞在武山各村都有,但其中灘歌鎮最為盛大。
據賈紅馨介紹,以灘歌旋鼓為代表的武山旋鼓歷經千百年,脈傳譜系十分複雜,其傳承是非家族性的,在傳承過程中以自願為特徵,多為社會性鬆散型。旋鼓舞藝人常師出多門,師承關係也很少有純粹的一脈相承,而是呈網狀的交織傳承。
「2008年,武山旋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後,灘歌鎮的代三海和代思賢兩人被確定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山旋鼓的傳承人。現在,在文化綜合站組織下,代溝村30多人的旋鼓隊常常赴省內外進行演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賈紅馨說,灘歌旋鼓作為電影故事片《追索》中的特有鏡頭搬上銀幕,並載入《中國民族舞蹈甘肅卷》,在第四屆中國文藝薈萃《隴原風》表演中,進入全國八大名鼓之一。
2017年6月,灘歌鎮成功舉辦旋鼓舞文化節活動;2019年4月,承辦武山縣第三屆萬畝油菜花海旅遊觀光活動啟動儀式,全面系統的向社會推介灘歌鎮的文化旅遊資源,取得了巨大影響。如今,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旋鼓舞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在灘歌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在響徹大地的鼓點聲和奔放的舞姿中彰顯了灘歌人剛健豪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百花齊放人才興
在記者採訪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之際,一個喜人的消息傳進了耳朵,秦安縣五營鎮綜合文化站獲得了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
與記者的欣喜相比,分管文化站的五營鎮副鎮長吳芳軍高興之餘,更多的則是躊躇滿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幾年來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埋頭苦幹終於開花結果,但未來的路更為重要。「此次榮獲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是對大家工作最大的肯定,更是對我們的鞭策和激勵。」吳芳軍說。
五營鎮綜合文化站是秦安縣境內建站最早的鎮級文化站之一,從建立之初五營鎮就十分重視,把繁榮基層公共文化事業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任務,一直在完善硬體建設。如今,文化站綜合使用場所面積達1500餘平方米。設有辦公室、多媒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書畫交流展廳、秦腔自樂班及舞蹈演出排練室、棋牌娛樂活動室等功能室,各功能室配備專人管理,規範運行。近幾年,五營鎮每年都會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和文化交流活動的舉辦。
據吳芳軍介紹,幾年間,五營鎮舉辦了農家書屋讀者夜校、秦腔自樂班節目匯演、棋牌室象棋比賽等,利用農閒時節,在何窪、魏山、勝利、蔡河等13村的固定演出室,由秦腔愛好者自發組織自樂班開展演奏活動,吸引了附近的秦腔愛好者和群眾熱情捧場。台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台下,你樂我樂大家樂,用高喉大嗓歌唱著這片土地的安詳富足,營造著秦腔永恆的精神之神。近兩年春節前夕,五營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和村幹部為魚尾、腰莊、徐窪、蔡河、魏山、馬小等31村免費贈送了兩萬副春聯,在傳統隆重的節日裡營造了喜慶、祥和的氛圍,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極大地激發了五營鎮幹部群眾對文化的熱情和對藝術的喜愛,人才隊伍不斷得到培育鍛鍊,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但令吳芳軍最引以為傲的是培養了眾多藝術人才。
在五營鎮王窪村提起王俊傑,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早年間,他還只是一位普通的鄉村客運司機,每天都按時按點穿行於山間。與其他司機不同,王俊傑對書畫有著一種解不清的情緣,他時常被書畫深深吸引,並為之痴迷。鑒於此,在文化站工作人員鼓勵、支持和引導下,王俊傑利用閒暇時間到鎮綜合文化站交流學習,短短几年的練習和沉澱,他的書法作品洋溢出一種寧靜淡泊、洒脫飄逸的文人之風。他的書畫作品經常被鎮文化站選送參加省、市、縣各類作品展,也曾多次獲獎。2013年獲甘肅「九鼎杯」書畫展三等獎;天水市第三屆臨帖展優秀獎(最高獎)及第八屆絲綢之路「印象敦煌杯」全國書畫展優秀獎。現如今,王俊傑已成為媧皇故里書畫院副院長、大地灣文化藝術協會副主席、天水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他也早已放棄原本從事的運輸行業,在五營鎮綜合文化站旁租賃鋪面,開起了書畫店。
像王俊傑一樣的人不在少數。據統計,截至目前,文化站已培養國家級書畫會員3人,省級書畫會員12人,縣級書畫會員20餘人。培養剪紙藝人2人,彩陶製作傳承人2人,鏇木工藝藝人5人,成立專業秦腔演出劇團1個,其中有10餘人參加專業秦腔劇團的演出。活躍在文藝領域的這些本地人才極大地繁榮了五營鎮的文化藝術事業,為傳播和帶動傳統文化藝術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五營鎮文化站的工作注入了巨大能量。
壯志與熱情是偉業的輔翼。鄉村文化事業發展之路漫長而艱辛,但幸好有這麼一群視其為理想並為之奮鬥的人們。「今後,我們將以鄉村文化振興為統攬,持續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不斷豐富創新基層文化供給,特別是結合受眾特徵,力爭推出更多的文藝精品力作和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助力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吳芳軍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3_c_W4BMH2_cNUgSL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