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生三次被貶無怨言,卻以詩歌明志,宋仁宗讀了都讚嘆不已

2023-07-05   資深人士說文史

原標題:范仲淹一生三次被貶無怨言,卻以詩歌明志,宋仁宗讀了都讚嘆不已

說起范仲淹,人們只知道他寫的《岳陽樓記》。

無數高中生在背誦此篇文章時,都不禁憤慨:為何范仲淹要寫這樣一篇文章?真是累死人了。如今,沒有了學業壓力,再讀《岳陽樓記》,卻能慢慢品味出范仲淹的文人風骨了。

當范仲淹是一位布衣百姓時,他縮衣節食也要發奮讀書。當他因為母喪無法任職、生計艱難時,他在晏殊的介紹下,前往應天府書院教書育人,以身作則,極力改正學院風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只會寫科舉體裁文章的現狀。

當他成為了一名文官時,他針砭時弊,常常以辛辣的文辭勸諫國君、批評同僚。

當他成為了一名將軍,他運籌帷幄,將元昊大軍死死拖住,保住了宋朝的大半江山。發動軍民修建邊疆防禦工事,甚至還改革軍中的獎懲制度,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士兵作戰的積極性。

當他成為一國宰相的時候,他便擔憂天下的百姓是否安樂。

當他被貶外放時,心中不含一絲怨憤,卻從被貶途中以詩歌明志找到了生活樂趣。

宋仁宗17歲時,垂簾聽政多年的章獻太后要求百官一起為太后祝壽。百官無一人敢反對,只有范仲淹一人上札子,聲稱此舉不僅逾越了皇家規矩,還會有損皇帝的威嚴。結果惹怒了章獻太后,被一腳「踢」出了京城。

可誰又能知道此時力挺反對太后的范仲淹,在太后離世後卻力保太后,表示:即便太后垂簾聽政期間有所失誤,但是在她撫育了官家這項功勞面前,這些過錯顯得無傷大雅。

明道年間,宋仁宗意欲廢黜郭皇后。范仲淹得知後,立刻上札子,極力勸阻。結果被宋仁宗罷除了右司諫的職位,被外派出任睦州(即桐廬郡)知州。

范仲淹正月離開京師,四月才抵達桐廬郡。四月的桐廬郡真可謂是「三分桃紅,七分柳綠,一片春深」的美好景象。如此美好的春色,引發了范仲淹的無限詩意。

范仲淹在這兒任職,僅僅半年時間,便先後寫下了《「蕭灑」桐廬郡十絕》和《出守桐廬道中十絕》。《蕭灑桐廬郡十絕·其七》:「蕭灑桐廬郡,千家起畫樓。相呼採蓮去,笑上木蘭舟。」更是道出了范仲淹對平民百姓能夠幸福勞作的開心、欣喜。

半年後,上面下命令:讓范仲淹即刻前往蘇州治水。范仲淹一邊治水,一邊辦學,甚至還抽空寫下了《蘇州十詠》和《天平山白雲泉》。《蘇州十詠其九·觀風樓》:「高壓郡西城,觀風不浪名。山川千里色,語笑萬家聲。碧寺煙中靜,紅橋柳際明。登臨豈劉白,滿目見詩情。」從范仲淹的用詞中,不難看出他對蘇州美景的歡心。

當時,蘇州有個風水寶地,眾人都勸范仲淹將這裡作為自家府邸,好讓自家可以福延百年。但是范仲淹拒絕了,將這處風水寶地設立為了書院,並命名為「蘇州書院」。近一千年來,這裡出現了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幾個狀元。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范仲淹的淡泊名利。

宰相呂夷簡當任以來,多年任人唯親,考察官員不憑功績。慶曆五年,疾惡如仇的范仲淹看不慣呂夷簡種種行徑,立刻上札(zhao,第二聲)子(類似於奏摺)痛斥呂夷簡的醜惡行徑,指責他結交朋黨。

當時,宋仁宗明明知曉宰相呂易簡的所作所為,但是鑒於當時情景,還沒決定對宰相呂夷簡動手,便沒有太過理會這份札子。此事被宰相呂夷簡得知。

為了收拾范仲淹,宰相呂夷簡便籠絡其他朝臣,給宋仁宗接連上了十幾份札子,痛斥范仲淹此舉是在無中生有、誣衊他人,想通過這種方法來達到自己沽名釣譽的目的。

最終,宋仁宗為了保住范仲淹,只能將范仲淹貶到了河南鄧州。

范仲淹在鄧州做知州的時候,受好友滕子京所託,根據一幅圖畫,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是的,范仲淹並沒有到過岳陽,更沒有親眼見過岳陽樓,但是僅憑一幅圖畫,便能寫出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這等觀之「心曠神怡」的絕美景色。

若是范仲淹是個小肚雞腸之人。被貶期間,他哪裡能夠體會到周邊景色的美麗,哪裡會盡心盡力完成朝廷的任務,哪裡還會有多餘的時間去辦學、去修建寺院、恭敬僧眾,帶動地方百姓信奉三寶。

為何范仲淹能夠欣然接受一次次的貶謫?為何三出三進京師的這些年,他能夠一句怨言也沒有?

想來,也許是因為范仲淹離開了爭喋不休、充滿功利慾望、充滿了朋黨爭鬥的朝廷,沒有了針鋒相對的敵手,沒必要再時時刻刻關注宋仁宗的言行。缺少了那些不好的外界影響,范仲淹的心情反而更好了些,狀態也更好了。

他離開了逼仄的環境,走向了風正氣清的日月天地,走向祖國的山川、湖海,觀賞了美麗的桐廬、畫樓,走進了民風淳樸的村落。和家人、百姓一同賞採蓮詩畫,慢慢泛舟於湖上,享受著這慢悠悠的時光。

范仲淹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欣賞美景,藉此來洗滌心靈,洗去鉛華、塵埃,洗去讒譏、諂媚,洗去榮光、恩寵,還原當年為官的初心,修復瘡痼。

人人都道:范仲淹幾進幾出京師,想必心中對國君有不少怨言。但范仲淹卻並非俗人。他的一篇《岳陽樓記》令宋仁宗讚嘆不已,宋仁宗尤其喜愛那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道出了他為官做宰的真諦:一切以天下百姓的喜樂為先。

范仲淹一貫輕鬆恣意,一路悠遊,顯示出一副「超然物外、不問世事」的樣子,將貶謫的日子過成了風和日麗的樣子,過出了無數現代人所仰慕的「詩和遠方」。我們讀了他的這首詩詞《岳陽樓記》後,才知揭開范仲淹內心的迷霧,方知范仲淹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