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伴隨我們一生的稱號。
認真琢磨一番,名字的來龍去脈,不是隨心所欲的,總能代表著什麼。
孔子家添了兒子,魯昭公送來一條鯉魚,表示慶賀。
孔子不僅煮了鯉魚湯,滋補妻兒,還給兒子取名「孔鯉」,記住這段美好的時光。
雖然孔鯉沒有很大的成就,但是胸襟寬廣,留下了「孔鯉過庭」的典故。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作為一個君子,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名字不被人稱讚,留下污點。因而,人的一生,都要修正自己,對得起自己的「大名」。
非常明顯,一個人是富貴命,還是窮人命,都和名字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01
名字的寓意,引領人生希望。
北宋朝時,蘇洵以馬車上的構件給兒子取名字。
大兒子蘇軾,「軾」是車的把手,預示著做人要有幫手,隨時可以穩住;小兒子蘇轍,「轍」是車輪印,預示著通往遠方,哪怕馬車翻了,車轍也安然無恙,沒有災禍。
回頭看歷史,蘇軾經歷了很多的波折,但是他也遇到了很多的貴人,在烏台詩案中,還有王安石等人給他求情。
蘇轍的人生,相對穩定一些,沒有出大的亂子。也算是滿足了父親的期待。
歷史上,霍去病、辛棄疾等人,名字的寓意,就更加明顯了,父母期待他們無病無災,健康成長。
當然,外人對你的名字理解,和你的父母、親人,有出入。
每個人的三觀不同,因此對名字的解讀,大不一樣,但其中也是有寓意的。並且人人都希望,寓意吉祥如意,排斥那些不好的暗示。
道光年間,舉行了一次殿試,第一甲的是江蘇高郵才子史求。
皇帝看到「史求」兩個字,馬上就黑臉了,認為這是「死囚」的意思,馬上就取消了他的成績。
接下來,他看到了二甲的安徽天長縣的戴長芬。
皇帝很開心,他想,戴長芬就是「世世代代,芬芳馥郁」,馬上就點為狀元。
我們經常說:「名如其人。」
看到一個人的名字,就能想像他大概是什麼樣子的人。這就是「首因效應」帶來的結果。
想要給人好印象,娶一個讓人容易記住,給人美好想像的名字,很重要。
02
名字的緣分,帶來美好情感。
席慕容說:「愛,原來是沒有名字的,在相遇之前等待的,就是它的名字。」
戀愛了,你的大名也會被掩藏起來,有人稱呼你「老公老婆、小乖乖、重疊的兩個字」等。
全新的名字,代表著你人生進入了成家立業的階段,憧憬無限好。
更離奇的是,因為名字,你就認識了某個異性朋友,然後成為了夫妻。同名同姓的人,變成夫妻,妙不可言。
名字除了體現出愛情之外,還體現了社交的緣分;人和社會的緣分。
唐代官員鄭熏做主考官的時候,遇到一個叫顏摽的學生,認為是顏真卿的後代,毫不猶豫就給了高分。
之後,顏摽說:「我家祖祖輩輩是窮人,不是顏真卿的後人。」
雖然鬧了烏龍,但是鄭熏和顏摽的師生緣分,是留下來了。
有人寫了一首打油詩,給他們點贊:「主司頭腦大冬哄,錯認顏摽作魯公(顏真卿,人稱顏魯公)。」
孔子,名丘。「丘」的來源,是他的父母在尼丘山祈禱,希望生一個兒子的紀念。
類似於孔丘結構的名字很多。比方說,從湖南衡陽到廣東打工的父母,給兒子取名「衡廣」,體現了家庭的遷徙過程。
遇見的,都是緣分。這樣的思維邏輯,在名字上,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的。
我們得到名字,本就是人和「字」的緣分,我們遇到某個人,知道他的名字,用不同的方式去稱呼,是人與人的緣分。
03
名字的用法,體現做人智慧。
有人在抱怨,現在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有人做官,有人打工,有人窮得叮噹響,還有人做乞丐。這樣的問題,如何解釋呢?
這就體現了用名字的技巧。
同樣一個名字,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說法,尤其是自己對自己的稱呼。
《西遊記》里,唐僧走到哪裡,一開口就說:「我是東土來的和尚,去西天取經,這是我的大徒弟『悟空』。」
孫悟空,這是他出家之後的名字,出家也是他的人生轉折點。因為謙卑、行善,一路西行,他修成正果。
在此之前,孫悟空喜歡說,自己是「俺老孫是齊天大聖」。
可惜的是,齊天大聖這個稱呼,導致孫悟空有很多磨難,還被壓在大山下。正所謂,天狂有雨,人狂有禍。
真正聰明的人,稱呼自己的名字,很謙卑。說自己的小名,並且在名字前面,加上「小生、晚輩、學生、侄兒」等。
那些愚昧的人,炫耀自己的名字,還攀高踩低,到頭來變成了被打壓的對象,難以成事。
但凡那些順著名字的美好寓意去行動的人,多半會富貴,因為沒有人會憧憬醜陋、惡行。反過來看,命苦的人,不想勞動,坐等名字來成就自己,變成了懶漢。
當名字越用越順的時候,你會名滿天下,師出有名,從而人生也興旺了。
04
拿破崙說:「我留給兒子的只有我的名字。」
言外之意,人的名字,還可以是一筆財富,留給子孫。
當祖輩積德積福的時候,好名聲就留下來了,從而子孫去辦事,通報祖輩的名字,會被人肅然起敬,然後迅速辦好事情,增加人脈資源。
千萬不要隨便把自己的名字用錯了,不要給名字抹黑。
你的名字變成了小人的代名詞,就麻煩了,難以翻身。古時候的「盜跖」,變成了盜賊的代名詞;秦檜變成了奸臣的代名詞,都帶來了人生的災禍,家族的困境。
人這一生,名字是一個符號,但是我們要常常擦拭,讓其灼灼放光。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