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李源、通訊員吳非、劉展、施馥甜)「患者做完內鏡後,幾分鐘內就能拿到人工智慧生成的高精度、標準化圖文報告。」10月16日,武漢楚精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楊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描繪智能內鏡的前景。
楚精靈成立於2018年,是國內知名的人工智慧消化內鏡研發製造企業。張楊說,「內鏡智圖大模型及自動報告系統」從設想走向現實,離不開政府部門真金白銀的支持。
今年2月21日,楚精靈在湖北科創供應鏈平台(簡稱「天網平台」)發布「內鏡智圖大模型及自動報告系統研發及應用」技術需求,並承諾投入150萬元研發資金。40天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於紅剛教授團隊響應需求,雙方一拍即合。合作協議生效後,楚精靈的研發資金第一時間注入項目,東湖高新區自動匹配100萬元引導激勵資金。目前,項目正在進行功能驗證,明年有望投入應用。
楚精靈是「天網平台」創新政策資金組織模式的案例之一。去年以來,東湖高新區已為百餘家通過「天網平台」與高校院所達成合作協議的企業匹配過億元引導激勵資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資金對項目給予支持的依據,不再是「專家評分高低」或「有沒有產生創新成果」,而是「企業是否出資」。
過去,事前專家評審是政策資金支持企業創新的前提,這種模式下,實力強的龍頭企業更受青睞,但它們項目資金需求意願並不強烈,中小企業的創新項目則因風險較高很難得到支持。當前,各地通行的「事後補助」模式讓政策資金實現了精準滴灌,但出了成果才能獲得的獎補資金,對一些中小企業而言是「遠水難解近渴」。
事前評審和事後補貼兩種模式「錦上添花」有餘但「雪中送炭」不足,供需匹配不夠精準導致部分中小企業的「真創新」需求被忽視。經過調研,調整引導資金髮放模式被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局提上日程。
沒有評審和評估,如何認定真創新?「企業是否出資是重要的衡量標準。」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局認為,企業投資項目,每一分錢都精打細算,企業願意投、敢於投,說明創新需求真實有效。
此時,「天網平台」上線,有效撮合校企、研企合作項目。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出台相關措施,規定只要雙方在「天網平台」上的協議生效、企業出資到位,政府就自動匹配政策資金。
除建立起這套企業「真創新」、政府「真支持」的政策資金自動匹配機制外,東湖高新區還通過「天網平台」打造了另外兩種政企風險共擔機制:只要市場化投資機構認可、投資,引導激勵資金就分階段跟投;只要鏈主企業投資產業鏈上下游項目,國有基金就自動跟投支持項目落地。
「三項機制實現了以需定供、風險共擔,讓引導資金『全程伴飛』企業創新。」東湖高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光谷還將逐步擴大政企風險共擔機制覆蓋面,向「天網平台」導入科創供應鏈概念驗證基金、光谷天使創業投資基金等更多「活水」,澆灌更多「真創新」企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278e34d28bc31ba1494bd483247d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