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濤:推進教學變革的新路徑

2023-02-20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李政濤:推進教學變革的新路徑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課例研究」到 「作例研究」

——推進教學變革的新路徑

作者|李政濤

作者丨李政濤,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

其實,作業作為「中介」的重要作用,一直以隱匿的方式存在,如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以彰顯,它的功能與力量逐漸放大,足以撬動學與教方式的變革,成為推動當代教學變革的槓桿或支點。

李政濤:什麼是教師最重要的學習能力?

李政濤:高品質學校未來發展的四條路徑 ‍

1

為什麼是「作例研究」?

任何問題的探討,都是從「價值」或「意義」出發的。在理解和界定「作例研究」的內涵之前,有必要先行展開對「作例研究」價值的探討,對於這一研究的價值的理解不同,將會帶來不同的概念內涵和實施方式。

作例研究的提出與實施,具有多重意義。

對於作業改革而言,「作例研究」通過選擇並聚焦具有典範意義的作業案例,為作業改革提供了新的載體,而且這個載體能夠全程滲透於作業實施的全過程。

對於教學改革而言,作業既是一次教學全流程的終結性環節,也是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更是教學改革的「最後一公里」。沒有作業改革的教學改革,不僅是不完善的,還有可能造成教學改革的「功虧一簣」,讓先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倒在終點之處。

對於教師發展而言,作例研究讓教師的作業設計與實施「有例可循」的同時,也在課例研究之外,為培養研究型教師提供了來自「作例研究」的新的發展路徑。由於有了作業改革,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成為當代教師發展的教學新基本功,化為教師能力的重要構成,而「作例研究」能力是這一能力結構的核心之一,它與「課例研究」一樣,都是助推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與載體,進而變成未來教師專業技能評價的新指標。

對於課例研究而言,由於作業是完整課堂的有機組成,基於這一前提認識,作例研究可以被視為課例研究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將課例研究延伸到作例研究那裡去,成為課例研究的組成部分或分支,作例研究因此可以被視為課例研究新的拓展點、深化點和生長點。

對於教學研究而言,如果只是在與課例研究關係的層面上展現作例研究的意義,就窄化或弱化了後者的重要價值。儘管在一定程度上,作例研究被視為課例研究的一部分,但正如課例研究不能替代教學研究一樣,課例研究也不能替代作例研究。

特別推薦:新課標、新課改、新教法學習資料合集

特稿|張卓玉:向作業改革、考試秩序、命題素養要質量

2

什麼是「作例研究」?

作為一個具有全息性、體系化的研究領域,作例研究是一個結構化、層次化的複雜系統。

從內涵上看,總體上,如果說,課例研究是關於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研究,那麼,作例研究,則是關於一份作業的教與學的案例研究。具體而言,作例研究是通過選擇具有典型或典範意義的一份作業,運用一定的教育觀念和理論範式,聚焦這份作業的設計、實施與成效,從觀念、過程和評價等方面展開描述、分析與建構,揭示其所蘊含和呈現的價值與規律,使之成為教師個人反思的對象和載體、理論研究的素材和成果、他人學習的內容和範例。

從性質上看,「作例研究」的要義不在「作例」,而在「研究」,是將研究的態度、意識和方式全程貫穿滲透於作例的搜集、描述、分析和建構等全過程之中,成為「研究性作業變革實踐」。

首先,它是一種「實踐研究」,而非「理論研究」,致力於解決與作業有關的「實踐問題」,是為了作業實踐,基於作業實踐和在作業實踐中的研究; 其次,它是一種教學實踐研究,是通過「作例」這一研究載體,進入教學和在教學中的實踐研究;再次,它是一種教學實踐的案例研究,如前所述,它以作業案例為核心研究對象,構成案例研究的形式與內容之一,在這個意義上,作例研究也是對案例研究的拓展與深化;最後,它是一種融合研究,涉及到實證研究與思辨研究、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文獻研究與田野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的融合。之所以需要多種研究方法的融合,是因為作例研究要解決的問題,經歷的過程十分複雜,沒有一種研究方法能夠獨立解決。

從目標上看,作例研究的首要目標,是提供值得學習、借鑑和推廣的「作業範例」,適應並且推動作業改革,進而影響和撬動教學改革,這是成事意義上的新目標,即成就作業改革之事和教學改革之事,在現階段,是完成雙減任務,在長遠,是實現高質量教育;其次,是培養善於進行「作例研究」的好教師,將「作例研究」嵌入教師的職業生涯和研究生涯之中,成為新的專業技能,這是成人意義上的新目標,即成就作業改革之人和教學改革之人,養成適應作業改革和教學改革的新型教師,這樣的教師,可以稱為「作業設計師」。

從內容上看,儘管「作例研究」旨在「研究」,但這一研究,卻都是圍繞「作例」展開的。作例之「例」,不是一個簡單的「例子」,背後蘊含且承載著整體化、結構化、層次化的內容體系,包括觀念體系、方法體系、技術體系、評價體系等。例如,作例研究的觀念體系,具體探究和挖掘制約、影響作業案例的價值觀、過程觀和評價觀等。再如,方法體系,既有與作業實踐相關的方法案例,如作業設計的方法、作業布置的方法、作業評改和講評的方法等,也有圍繞作業研究的方法案例,包括案例的搜集方法、描述方法、解釋方法、分析方法等。又如,技術體系,它和作業設計與實施的工具有關,尤其是服務於作業布置、批改與評價的信息技術工具及其有效使用,也有提供典型範例的現實需求。

王月芬:作業改革的六大建議

崔允漷:作業,想說愛你不容易——中小學作業怎麼了?該怎麼辦?

3

如何做好「作例研究」?

一旦經驗性的「作例總結」變成研究性的「作例研究」,如何做好「作例研究」,做出高水平高質量的「作例研究」成果,就成為必須釐清的重要話題。

理想的「作例研究」,需要完成如下任務並具備相應特性。

一是把握價值原點。觀念是「作例研究」的原點或起點。不同研究者的教育觀和作業觀不同,會導致完全不同的作例研究的方式與成果。赫爾巴特的作業主張和要求,如強調作業練習和作業的德育作用,之所以和福祿貝爾、第斯多惠等不同,其根底在於各自的教育觀的不同。包括作業改革在內的任何教學改革,在源頭和根子上,都是觀念的變革,而非策略、方法與技術的變革,「觀念改變類似基因突變」一個習慣吃肉、無肉不歡的人,要想改變他的行為,單憑告訴他過多吃肉對健康的影響和各種戒肉的方法是沒有用的,只需讓他信奉佛教,一夜之間就會改變行為,因為他有了「不殺生」的觀念,這個觀念會迅速徹底地改掉吃肉的行為。

基於如上認識,如若通過作例研究推動作業改革,首先要釐清作例背後的作業觀,與作業有關的觀念:「主要是指教師對作業地位與功能情況的認識,包括作業是否能提升學生學業成績、鞏固知識與技能、培養習慣、發展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科地位等。教師對作業的功能定位,會直接影響作業目標、內容、類型、難度、時間等,從而影響作業效果。」

隨後,再進一步挖掘每一份作例背後的價值觀,其表現為並滲透在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教師觀等之中。理想的作例研究,既要展現合理的作業價值觀,提供正面「價值示範」,也要揭示作例背後的負麵價值觀,為他人帶來警醒和啟迪。擁有什麼樣的「學生觀」,是「作例價值觀」分析的核心內容。

倘若再往深里挖掘,「學生觀」的背後是「育人觀」和「育人價值觀」,即作為作業設計師的教師,希望通過作業來培養什麼樣的人,具備什麼樣的「核心素養」,什麼樣的作業最具有「育人價值」,最有助於通向並形成「核心素養」。

二是明晰作業標準。從「作例」深處所依循的價值觀這一「價值原點」出發,需要進一步「化觀念為標準」,首先提出並回答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是好作業」?只有明確了好作業的標準,才會做出好的「作例研究」。同時,這也意味著每一位投身於作例研究的實踐者和研究者,如同「課例研究者」必須明晰「什麼是好課」一樣,都要以釐清闡明自身好作業的標準,作為思考、實踐和表達的前提。

三是堅持問題導向。作例研究的核心目的,是解決作業改革要針對的問題,「如作業功能單一、作業目標意識缺乏、作業難度過高或者過低、作業呈現類型單一、作業內容要求針對性不強、作業結構不合理、作業差異性缺乏、作業時間過長、作業內容與教學相脫節等」。

四是建構作例體系。構成「體系」的關鍵,在於「一定範圍內或同類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繫組合而成的整體。體系具有結構性、系統性、關聯性、序列性等特徵」。與「作業體系」和「課例體系」相應,建構「作例體系」也可以作為作例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五是探究作例理論。作例研究需要有理論支撐和理論創生。在理論的意義上,作例研究至少有三種方式,與其建立內在連接:一是普及已有的教育理論,與作業一樣,作例也是教育科學理論普及的基本路徑,是連接理論和經驗的具體中介,更是通過教育的實踐經驗去表現教育理論的重要形式;二是尋找自身的理論基礎,如建構主義理論、情境主義理論、現象學理論、話語分析理論等、視頻圖像分析理論等。

六是凝練中國經驗。作為孕育並誕生於中國本土,從中國作業改革實踐中長出來的「作例研究」,天然具有「中國基因」「中國風格」「中國個性」。未來的作例研究,除了將散點式、碎片化的中國經驗系統化、體系化之外,還要將作例研究放在中國特色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的大背景下,去闡明成果價值、探明發展路徑,實現「以小見大」和「以大統小」的結合。與此同時,借鑑中國課例研究的發展經驗,強化國際比較,以「他人之眼」,洞見我們的獨特與不可替代。

總之,脫胎於雙減背景下的作業改革,植根且受惠於「課例研究」的「作例研究」的提出,為當代中國教學改革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路徑。我相信,它的出現、完善和發展,將會進一步撬動學與教的變革,因此,將會有更多的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進入這個領域,駐足其上,走出一條因「作例研究」而來的教學改革新道路。

節選自《基礎教育》,來源丨政濤談教育、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守望新教育。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深圳這位校長的演講火了!落實「雙減」,他把作業和考試變了樣

倪閩景:做好這三件事比家庭作業更重要

寒假作業如何有意義又有意思?快來看打開寒假作業的不同方式!

改變一所學校,最好讓教師們敞開教室的大門開展教研!

讀懂教研:教師成長的雲梯——讓教師走上教育科研的「幸福之路」

張志勇: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生態

柳夕浪:基礎教育課程新形態——實踐型課程是情境、活動、工具三要素的有機整合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