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密織路網疏解市民繞行苦 城裡26座山不再是「攔路虎」

2020-01-03     江蘇政風熱線

北濱長江,南臨寧鎮山脈,26座山體的制約,鎮江主城區曾被擠成一個東西向「油條狀」城市。本世紀初,鎮江主城區形成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的長江路、中山路、南徐大道3條東西幹道,與南北幹道解放路組成「王」字形路網。近年來,鎮江市加快南北道路建設,主城區路網由「王」字衍生為眾多「田」字,疏解了市民繞行苦。

「一豎」規劃大受市民點贊

「從主城區北面的銀山門社區出發到中山路南面的鎮江火車站,中間隔了一座太古山,裡面的街巷小道別說是公交車,小車也不好走,只能從外面繞道。」銀山門社區63歲的洪映祥說,他隔三差五就和老伴去鎮江火車站附近看孫子。以前每次坐公交車都要花半小時以上。「有一次孫子感冒,早上下大雨,怕擠公交車耽誤時間,我就騎電瓶車從太古山裡面走,結果被兩輛汽車堵在裡面進退不得,急得兒媳婦不停地打電話催。」洪映祥道,「現在去鎮江火車站,距離不到兩公里,坐最快的15路公交車僅需7分鐘!」

搬運40萬方土石,太古山路2018年底建成通車,連接長江路、中山路、檀山路,銀山門社區向南有了直接通道。至此,鎮江主城區西側的南北幹道全線暢通,加上前一年通車的東側南北幹道焦山路,鎮江主城區「田」字幹道網形成。鎮江市住建局局長宇文家勝介紹,便民是第一要素,鎮江把南北向的這一「豎」作為城市道路建設重中之重,並配套改造提升群眾反映強烈的仙鶴巷、演軍巷、將軍巷、仁章路等一批「斷頭路」和瓶頸路。2019年上半年還規劃梳理出市區「斷頭路」42條,瓶頸路13條,計劃3年內完成改造,實現點對點直達的目標。

道路「加法」變「乘法」

早上8點,鎮江實驗小學西門,勝利路上汽車、電動車、自行車川流不息,卻井然有序。「以前勝利路是雙向兩車道,上下學接送車輛亂停亂放,路經常被堵死,家長、學校、交警及附近居民都怨聲載道。」每天接送孫子上學的陳月芳介紹,經護學崗民警反覆協調,2017年5月,勝利路改為由北向南單向通行,解了家長們堵車之苦與安全之憂。

「勝利路『雙向改單向』開啟了鎮江探索道路微循環的先河。」鎮江交警支隊秩序大隊長董銳介紹,道路微循環即讓幹道網絡以外的窄巷、小街以及便道承載更多的車流量,2019年開始在全市推廣。

微循環主要是交警部門「內循環」管理,解決所有路段交通擁堵還需全民共管的「大循環」。身患肺癌的陳更臍,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在大市口義務指揮交通,風雨無阻,直到辭世。鎮江市交警支隊牽頭組織「黨建聯盟」,江蘇大學、索普集團、華潤燃氣等多家單位主動加盟,認領市區重點路口開展文明交通志願活動。董銳動情地說,正是有了市民無私奉獻,道路建設的「加法」才得以變為通行率的「乘法」。

「同城」時代呼喚「同速」出行

上午7點16分,鎮江新區郭旭從金潤花園站登上快速公交1號線,半小時就趕到了鎮江火車站。「公司總部在南京,鎮江新區分公司的員工到總部培訓開會是常事,以前早上坐公交車,在老丁卯橋路那裡肯定堵車,全程至少兩個小時,打車也要1個小時左右。」郭旭說,是丁卯高架解了他們誤車之憂。

鎮江早已與長三角城市群邁入「同城」時代,但前往高鐵樞紐的道路此前並不通達,經常出現送客時客人到了南京,自己還沒到家的尷尬。2018年元旦,全長5.78公里的丁卯高架通車,無縫對接南徐大道和金港大道,為鎮江新區、揚中及丹陽東部地區打通了一條通往鎮江高鐵站的快速通道,公交全程節省近1個小時。

「目前鎮江正在建設『三橫三縱三聯』快速路網。」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陳躍生介紹,全部建成後,鎮江「田」字路網「出頭」為連通周邊城市的「井」字,市民30分鐘可抵達鎮江站、鎮江南、鎮江東三大鐵路樞紐任何一站。

本報記者 董超標

見習記者 錢 飛 尹 媛

來源:新華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0ejaW8BMH2_cNUgjQ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