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發掘50周年,取得哪些成果?

2024-09-08   博物館世界

從舉世震驚的「二十世紀世界考古史偉大發現」,到「邊發掘、邊保護、邊展示」工作原則的提出,秦兵馬俑坑遺址在讓觀眾領略「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同時,為我國大型考古遺產的保護展示提供了經驗和樣板。

從「青銅之冠」銅車馬歷經8年的修復重現,到「考古現場脆弱性文物」的臨時固型提取保護,卓越的科技和工藝不僅展現了廣大文物工作者攻研有恆的工匠精神,更凸顯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精益求精的先進水平。

從秦兵馬俑博物館的建成開放,到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運營,再到對外展覽的遠渡重洋、走遍國際,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圍繞創新保護展示理念和方法,積極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推動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輻射力持續提升。

截至目前,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超過1.6億人次,成為全球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以及保護研究、活化利用文化遺產的典範。

今年是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周年,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5周年,半個世紀以來,秦始皇陵大遺址保護髮掘、研究闡釋、傳承利用的探索歷程,就是陝西文博事業在考古發掘、科技保護、展示利用、遺產教育、文化交流等諸多領域的創新實踐、與時俱進的一個縮影。

9月8日,在「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遺址保護研究國際會議」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回顧了秦俑考古與秦陵大遺址保護研究的成果。

1

考古發掘 文明實證

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建設工程耗時38年之久,陵墓參建人數上達70萬之巨,規模之宏達、埋藏之豐富世所罕見。直至1974年兵馬俑的發現,才讓世界窺見這座「世界最大的考古學儲備」的冰山一角。得益於老一輩考古學家的嚴謹求實、勤勉敬業,才讓塵封2200餘年的秦代地下軍團清晰的展現在世人面前,出土的2000多件栩栩如生、氣勢雄渾的陶俑不僅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瑰寶,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厚的文化價值,以及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更是令人神往、催人奮進。

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秦陵博物院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此後的30餘年中,陵寢建築、地宮形制、陵園結構以及性質各異的陪葬坑、陪葬墓一個個「浮出地面」,銅車馬、彩繪跪射俑、石甲冑、百戲俑等重要的「奇器珍怪」 相繼面世,明晰了秦始皇陵包括外藏、祭祀、牆垣、門闕、道路、工程以及附屬遺存在內的主要遺存,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以及對中國古代帝王陵園制度的深遠影響,並為秦始皇陵的全面保護和系統展示提供了科學依據。

近10餘年來,對一、二號坑的持續發掘不斷更新著對兵馬俑軍陣的排列規律認知;帝陵規制下的帝國第一陪葬墓——陵西1號大墓的發掘,見證了中國古代中央政權從「血緣政治」向 「地緣政治」的轉變;陵園門址、城垣建築、寢殿遺址、道路遺存系統的勘探發掘,為認識始皇陵喪葬禮儀進程與遺蹟建制結構體系、遺存空間布局等重要問題提供了新的資料。2023年,又聯合英、法、德等國家文物考古機構啟動的歐盟協同基金資助項目「駿工程」,通過以馬和金屬器的流動為線索,為進一步探明公元前2000年至秦漢時期歐亞草原東部和中國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開始了新的探索和研究。

50年的考古工作,明晰了秦始皇陵以封土為中心、圍繞封土形成內外城格局以及分布陪葬坑的總體布局特徵,以及模擬秦帝國的都邑格局、政治體制、宮廷生活、社會文化、軍事制度等內容規劃設計理念;數量頗豐、價值極高的出土遺蹟遺物,更是反映了秦統一前後物質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對於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發揮了重要作用。秦始皇陵考古也因此入選「中國百年考古百大發現」。

發掘過程中的遺蹟遺物整體提取、搭建室內考古操作平台,建立現場應急保護試驗室和考古發掘艙,實現「文物出土環境—文物應急保護環境—文物庫房保存環境」的平穩過渡,探索形成了「現場應急保護體系+考古平台體系+專用裝備+信息化支撐體系」的兵馬俑發掘新模式,對推動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發展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2

遺產保護 科技賦能

50年間,秦陵博物院通過跨領域攻關、跨學科研究、多團隊協作,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實現了從簡單的考古發掘發展到國家級文物保護基地的跨越,人才隊伍也從十幾名發掘人員發展到今天的數百名專業考古和文保團隊,成功走出了一條大型考古工程多學科、國際化合作的新路子。

在依法保護方面,2005年7月省人大常委會正式公布《陝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為秦始皇陵世界遺產地保護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2010年7月省政府頒布了《秦始皇陵保護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秦始皇陵保護利用的長遠發展方向和建設藍圖;2021年《陝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結合實際進行了修訂,讓秦陵遺址保護有了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秦陵大遺址保護穩步走入科學化、規範化、法制化軌道。

圖源 | 新華社

在科技保護方面,該院自上世紀90年代起積極與德國、比利時等國研究機構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合作,先後承擔多個文物保護和考古領域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973」計劃課題,相繼建成「微生物實驗室」「彩繪文物修復保護實驗室」和「金屬文物修復室」,逐步確立了以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為核心的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彩繪顏料科學分析研究、微生物防治和環境監測控制等優勢科研領域。

50年來,秦俑人不斷推進文物保護科技創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攻克秦始皇帝陵出土的兵馬俑等珍貴文物在考古發掘、保護修復中的道道「難題」,「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 「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等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

創新展示 傳承利用

秦兵馬俑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世界級文化IP的重要地位,賦予了其「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擔當,以及「推出高品質文化供給,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任務要求。長期以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始終致力於在策劃精品原創展覽、開展特色教育活動、開發優質文創產品等領域綻放光彩,努力把自身建設成公共文化的服務陣地、優秀文化的傳承陣地、中華文明的傳播陣地。

聚焦講好秦俑、秦文化、秦文明故事,該院依託百戲俑坑、文吏俑坑、銅車馬坑等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成果,深入挖掘文物所蘊含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推動圖像數字虛擬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新技術與陳列展示、遺址展示等傳統方式相結合,立足院內集原址展示、考古新發現及時展示,新研究成果創新展示等全方位、立體化陳列展示體系,先後策劃秦文化綜合展、東周時期區域文化展、邊疆文化和世界文明等系列展覽,為展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架構歷史與當下「對話」的平台,迄今已經三次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品牌教育活動進校園

圍繞博物館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逐步健全了館校合作長效機制,結合學校教育內容精心策劃可聽、可看、可互動的線上教育活動和可玩、可感、可參與的「六進入」活動,「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秦陵移動課堂」「歡樂博物館」等品牌教育項目走進國內上千所學校,文物講解、專題講座、知識競賽、互動體驗等各類活動在港澳台地區引發熱烈反響,「秦陵兵馬俑雲上課堂」「兵馬俑史密森尼數字教育項目」更為中華優秀歷史文化海外傳播推廣探索了有益途徑。

堅持文化傳承、創意發展相互促進,90年代起以「秦俑」「銅車馬」為代表的系列文創產品就作為國家級禮品饋贈來訪貴賓;近年來該院又通過與百度、騰訊和相關文創企業跨界合作,開發出受到網友喜愛的網際網路線上應用,以及圈粉無數的上千種文創產品,依託秦兵馬俑和秦文化開發創作的文化演藝產品廣受歡迎,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藝術價值與市場需求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優秀案例。

加速人本化服務、網絡化發展、數字化利用、智能化管理,實施科技部「物聯網」計劃,成功搭建文物保存環境監測、文物本體監測、文物資產管理、人員行為管理、觀眾導覽服務系統「五位一體」智慧管理平台,帶動文物信息與智能數據深度挖掘、現代技術與博物館服務有機融合。

4

服務大局 文化先行

秦兵馬俑是世界文物展覽史上的奇觀、也是中國文化遺產外交的「金名片」,在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參與全球文化遺產治理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講好秦俑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全面、立體、真實展現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作出了獨特貢獻。

1980年代和21世紀之初《秦始皇陵兵馬俑全國巡迴展覽》在全國多個省市取得空前成功,90年代以來又在港澳台地區受到廣泛歡迎,如今又伴隨3D列印、線上展覽,突破地域限制,打破空間障礙,走入千家萬戶、走向天涯海角,兵馬俑已日漸成為中華民族認同、世界人民認可的的中華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50年來博物館先後接待外國元首政要230餘位,成為國家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自1976年首次出境在日本展出後,秦陵文物已經在包括中亞在內的4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個城市巡展277個場次、2000萬人先後參觀展覽,外展數量和受眾人數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可以說,「秦軍」的每一次「出巡」都掀起一陣又一陣的中華文化熱潮,先後獲得中國機構海外傳播傑出案例「海帆獎」、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等重要獎項。

該院也積極發揮秦俑文物的影響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秦陵博物院先後與德國、比利時、英國等多個境外機構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備忘錄,其中與德國持續十餘年的合作,成為文物科技國際合作的典範,與法國開展的文物保護修復合作更是多次在元首見證下簽署,今年的《關於木質遺存與土遺址保護科學研究之合作協議書》還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訪法成果之一,推動了中國文物保護理念的國際推廣傳播。

展望

全國典範 世界一流

秦陵考古至今已逾半個世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如今已發展成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學研究、陳列展示、文化交流等諸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機構,在保護、研究、利用兵馬俑文化遺產、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邁向新時代征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將以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為目標,進一步強化秦陵考古研究多學科聯合攻關,切實做好世界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儘早打通館陵連接道路,加快構建「一院多館」發展格局,努力向世界講好秦始皇陵故事、秦兵馬俑故事,積極打造文化遺產守護、傳承、傳播的典範。

來源 | 文物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