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凡 實習生 陳澤鈞
按照以往小米財報發布節奏,雷軍通常都會在微博或者微信貼出最新業績,圈出財報亮點,然後感謝米粉支持,最後表達一番追求高端品牌或者 " 黑科技 " 的決心。
5 月 19 日港股收盤,小米 2022 年第一季度財報如期而至。但雷軍的 " 標準操作 " 卻缺席了,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他都沒有發布關於一季度財報的任何消息。
小米一季度財報的難堪,讓雷軍也 " 破防 " 了。
手機業務拖累營收首次出現下滑
根據財報,一季度小米營收 733.5 億元,同比下降 4.6%。這是自 2018 年上市以來,小米整體營收首次錄得同比下降。要知道即使是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 2020 年一季度,小米也取得了 13.6% 正增長。
拖累整體營收的主要是智慧型手機業務,該季度小米智慧型手機業務收入 458 億元,較去年同期的 515 億元下滑 11%;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 3850 萬台,較去年同期的 4900 萬台大幅下滑 21.4%。
而根據 Canalys 數據,今年一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11%,也就是說小米的下滑幅度已經超出市場平均水平。
在財報電話會上,小米總裁王翔將手機業務大幅下滑的原因歸結為," 低端晶片的缺貨 " 和 " 疫情導致許多門店處於關閉狀態,對購買慾望產生較大影響 "。
但王翔的理由無法完全解釋小米在全球市場的崩潰。
海外市場全面潰敗
如果說中國市場是小米的壓艙石,那海外市場就是擴大市場的關鍵。
今年一季度,海外市場為小米貢獻了 51.1% 的營收,超過中國市場。這也是海外市場連續多個季度占據整體收入的一半左右。
雖然小米在財報中強調,"(一季度)我們在全球 49 個國家和地區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三,在全球 68 個國家和地區的出貨量排名前五 ",但事實上,在排名之外,小米手機在海外正面臨全面崩潰。
根據 Canalys 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一季度小米在全球多個主要市場出貨量均大幅下滑。
以小米最重要的海外市場印度為例,出貨量相比去年同期下跌 24%,在東歐、中東、非洲、印尼都有 28%-32% 的跌幅。反觀中國大陸市場 22% 的跌幅,已是下滑相對較小的地區。各主要市場中,只有巴西錄得了 85% 的正增長。
與此同時,三星和蘋果的情況則要好得多。
今年一季度三星全球手機出貨量下滑 4%,蘋果增長 8%,他們在以上幾個市場的表現也比小米好上不少。
好消息是,小米目前依然保持全球出貨量第三的位置;壞消息是,他要衝擊 " 世界第一 " 的兩個對手恰恰是三星和蘋果。
利潤大頭增長放緩
小米另外兩大業務—— 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網際網路服務雖然保住了增長,但其增長勢頭已經較往年大幅縮水。
一季度小米 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 195 億元,同比增長 6.8%;網際網路服務收入 71 億元,同比增長 8.2%,增長幅度雙雙創下上市以來新低。
而這兩大業務恰恰是小米利潤的主要來源,擁有比智慧型手機業務高得多的毛利潤。
一季度小米智慧型手機業務毛利率同比減少 3 個百分點至 9.9%,而 IoT 業務毛利率提升 1.1 個百分點至 15.6%;網際網路服務毛利率則降低了 1.6 個百分點至 70.8%。
後兩者的營收增長大幅放緩,顯然對小米的盈利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毛利潤最高的網際網路服務也正面臨較大問題。
一季度小米網際網路服務收入達 71 億元,其中境外網際網路業務同比增長 71%,達 16 億。也就是說,今年一季度小米網際網路服務在國內的收入僅為 55 億元,相比去年的 56.36 億元已出現負增長,這同樣是小米上市以來的首次。
綜合來看,小米三大業務表現都不盡如人意,整體營收首次出現下滑、利潤貢獻大頭也出現明顯增速放緩。更糟糕的是,未來也不容樂觀。
王翔坦言,影響一季度的外部因素在二季度是否會有所改善,仍存不確定,但供應端可能會有改善。
另一方面,雖然營收只下滑了 4.6%,但一季度小米經調整後凈利潤卻同比大幅減少 52.9%,為 28.59 億元。
小米在財報中稱,這部分利潤 " 包含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 4.25 億元 "。在小米汽車連輪子都還沒看到的情況下,顯然這部分收入不太可能來自前綴里強調的 " 智能電動汽車 ",而是 " 等創新業務 " 里的其他業務。
一季度小米研發投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長 16% 至 35 億元,財報中強調了智能電動汽車是開支增加的主因。
王翔在電話會議上表示,目前小米汽車沒有特別多可以公布的進展,仍保持原定交付計劃不變。
因此,小米汽車的最早量產時間依然要等到 2024 年,也就是說小米還要持續為汽車業務輸血兩年。如今營收利潤雙雙下滑,且前景也不甚明朗的情況下,小米汽車能堅持到那一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