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國基礎教育課堂改革取得許多成績,但也有一些問題:過於關注課改的形式、載體,淡化或忽視了課改目標的達成,不少人把課改形式當成課改目標;重視學習組織形式、方法的改革,忽視了對學習內容、學科本質的把握;誤把小組學習等同於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學習,忽視了合作學習的前提與本質;課堂偏重於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技術植入,忽視了網際網路思維與教育理念嫁接、雜交;格外關注教師課堂上怎麼改變,忽視學生課堂學習素養內化與提升。
* 作者王紅順系河南民辦教育共同體理事長
1
課堂改革新聚焦:關注學習革命
1. 為什麼倡導「課堂從以學習者為中心到以學習為中心重心轉向」?
前者多從教師改變視角撬動課堂改革,關注課堂組織教學方式、教學模式的改變,改的是教學關係、教學性質,重在教的改革,後者意在從學生學習改變視角觸動課堂改革,重在學習主體自身改變,重在學的改革,重在教學意義改變,重在對學習本質再認識再定位。
前者在課堂上多重視高行為活動設計,關注高行為活動水平,後者重在與之匹配,達到高認知行為水平;前者重在教學技術層面改革,後者重在價值層面改革。
前者多藉助外在活動設計,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這個興趣是外生的、短暫的;後者多藉助學習者對學習價值、學習意義的發現,用學習內在魅力讓學習者產生樂趣、志趣,從本源上解決學習持續動力問題;前者重在破解「想學」問題,後者旨在解決「學會、會學」問題。
前者課堂師生界定分明,後者倡導師亦生、生亦師,他們是互為學習者,是學習生長共同體。即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不僅學生是學習者,教師同樣也是學習者;教師要成為自己教學的學習者,而學生要成為自己學習的教學者。
從教師為中心到學生為中心,仍然是以「我」為中心,是對立思維;而以學習為中心,突出「問題」中心,為有效解決問題,師生、生生之間實現了真實、有效互動。
前者重在讓學習主動、真實發生,後者重在讓學習深度、持續發生;前者同學之間重互相說、互相教,後者強調互相學,讓同學真正一同「學」。
2. 這一觀點對贏在課改後半場有什麼啟示?
構建高效課堂學習學,全面提升學習者學習素養。學習是需要學習的,教學更需要「教」學。學習的「學習」指向三個維度:引導學生尋求學習本身價值及發現學習意義;重視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學習工具的學習與使用,把上述內容從原來暗線、碎片化、隨意化學習變為明線、系統化、統籌安排的學習。所以,要學會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問題關聯、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合作、傾聽、表達;學會質疑,發表個性化觀點;學會有效閱讀、記憶、反思等;實現真實學、有工具學、深度學。
學習「學習的意義」,學習「學習的技能」,學習「深度的學習」。倡導全學習理念,構建「教、學、習、記、憶、育」六維全學習改革生態系統,從單一因素局部改革走向多維度、多因子協調互動的整體系統改革。
3. 以學習為中心深度課改的核心主張如何落地?
從教學設計走向學程設計,從學生學習「被」設計、預設計,走向自主設計、生成設計、個性化設計。從關注學科章節知識邏輯走向關注「基本問題—思維方式—具體思維模型」的學習邏輯、問題解決邏輯。
解決差生虛假學習、中等生表層學習、優等生重複學習問題。藉助安全、平等、傾聽、對話的課堂讓學習真實主動發生,藉助構建問題系統、項目學習、主題學習、跨界整合、知識串聯、三級追問、深度思考、高階思維等讓學習深度發生;藉助樂趣、志趣、生成新問題、後續探究等讓學習在課後持續發生。
把握「知識的目標-達成評價」的階梯式學習模式與「主題探索-表現」的登山式學習模式所占比重,把握「遇到問題-嘗試試錯-積累經驗-熟能生巧-形成適應」的積累經驗式學習與「遇到問題-分析本質-匹配規律-跨界遷移-疊代改進」的深度思考式學習所占比重。
關注情緒狀態、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元認知等影響學習因子;植入設計思維、網際網路思維、遊戲思維、戲劇思維,讓學習發生更有魅力。課堂上要給孩子一個學習工具箱:如六頂思考帽、思維導圖、學習圖、概念圖、魚骨頭圖、康奈爾筆記、學習導圖等學習工具。
重視學習學科思維模式,讓學生看問題、表述問題多一個視角,讓學生觀察世界、描述世界多一個視域。因此,跨學科整合不能僅僅是學科知識拼盤,也不能僅僅是活動、項目主題整合,而最應該關注的是各學科認知方式、思維模型整合,讓學生多視角、多維度、多尺度、多元認知、多元思維對問題進行探究解讀。
讓學生從單一化理解走向全局性理解,為未來而學;為「事實-概念-主題-原理、規律-理論」的理解而學;為「環境層、行為/行動層、能力層、價值觀層、角色層、願景層」的認知邏輯升級而學;為「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和哲學視角」的思維模型層次升級而學。
2
課堂改革新聚焦:關注課堂效率
課堂指的是什麼?正課+早讀+晚自習。正課指的是什麼?新授課+複習課+習題課+試卷講評課等。影響課堂效率因素有哪些?教的高效+學的高效+運用新技術、新工具帶來的高效。
策略一:訓練學生課堂上的5G學習素養——高效閱讀、高效思考、高效傾聽、高效表達、高效記憶。
實現高效學科閱讀,需要開展靜心、專注、模塊掃描讀訓練;需要學科板塊建模閱讀,需要培養學生閱讀速度;重點關注文理學科教材閱讀、例題閱讀。高效思考有幾大抓手:藉助六頂思考帽對一個問題進行多元思維;藉助思維導圖讓思維可視化或發現、產生個性化創新思維;課堂上要對概念公式例題進行多元視角思考,多元發問、多元追問;嘗試表征+猜想全息學習新模式;藉助對知識進行六維建構進行深度思考;藉助推斷之梯完善推斷鏈條。高效傾聽即引領學生聽的層級提升,聽見,聽清楚,聽明白;聽出連接、感悟;從習慣評價性、選擇性傾聽走向解釋性、全身心投入積極傾聽;嘗試建立、使用課堂傾聽條約。高效表達即引導學生說的層級提升:有主題說,說明白,說清楚。高效記憶有五大抓手:關注學生記憶方式差異;藉助最新腦科學理論科學記憶;強化「憶」的訓練;記憶的最好方式是「回想」而不是反反覆複閱讀相同內容;知道記憶的誤區。
策略二:強化學生課堂學習的習慣、素養。
課前預習注重培養孩子預習習慣,滲透、教會學生預習方法,若學生能把預習結果用思維導圖呈現更好。課堂討論中,先獨立思考,有自己觀點、想法時再討論;討論時注意傾聽;聽了別人發言要善於對自己答案修訂完善,要有新收穫。記筆記時,要注意邊聽邊記;聽懂的不記;書上有的不記;較長句子用關鍵詞或符號快速記;課堂上粗略記,課後再轉化為詳細筆記等。課堂小結中讓學生自己小結,課堂上說出來、課後寫出來;提倡用思維導圖等學習工具小結;可以從知識、方法、元認知三個角度小結。
策略三:打造高效課堂「4G輔助系統」。
高效早讀。教師向學生出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分層」早讀目標,明確誦讀記憶時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記憶方式誦讀記憶;早讀效果檢測;注意優等生不陪讀,幫助學困生先會讀,然後再去背誦、記憶。高效自習。自習內容實現多元化:整理課堂筆記;對原先學過、剛剛學過的內容進行梳理與歸類;修補薄弱環節、學科;做作業;查閱資料,追本求源;預習即將學習的下一單元;當然也可讀書、寫日記等。開闢自由支配自習、合作討論自習空間;倡導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高效糾錯。找出錯題原因;保留錯題,規範訂正;做一至兩道同一類型的習題進行鞏固;梳理、歸納該題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系統複習,在糾錯本上複習強化。高效作業。比如高年級互留、互批作業;政治、歷史留翻轉遷移作業等。
總之,我們要重新構建教、學、習、記、憶、育新生態,實施高效課堂升級版,讓深度學習、共同體學習成為常態;關注學情備課及備課新思維;訓練學生課堂上的5G學習素養;培養學生課堂學習習慣;構建高效課堂的4G輔助系統;重視學習、思維工具熟練使用,藉助大數據進行學情判斷個性化反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全時段、全天候、新技術、新工具背景下的課堂真正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