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禮70年——鄉村產業】從艱辛創業到百舸爭流

2019-10-04     農視網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如何建設好鄉村、怎樣建設鄉村,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重大課題,很多仁人志士為此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從孫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到晏陽初的「河北定縣試驗」,再到梁漱溟的「山東鄒平試驗」……但由於當時的國家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內憂外患,他們的探索很難深入下去。從歷史深處走來,農業農村農民今天被重視的程度前所未有,其中一個重要的大前提便是「產業興旺」。產業興則鄉村興,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鄉鎮企業逐漸發展而來的鄉村產業,經歷了從艱辛創業到百舸爭流的蛻變過程,走出了一條偉大的蝶變之路。

從艱辛創業到「異軍突起」

回首來時路,照耀遠行心。1949年的中國,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僅有86元,人均300克的鋼產量連人均一把鋤頭都滿足不了,更別提有什麼鄉鎮企業了。

鄉鎮企業的母體是地方工業及社辦工業。江蘇無錫,這個被認為是鄉鎮企業發源地的城市,見證了新中國鄉鎮企業的從無到有。在絕大多數農民剛剛吃飽肚子的時候,該市春雷造船廠便做到了戶均收入千元。

自建國初期實行國家工業化、允許發展地方工業包括社辦工業以來,1959年社辦工業企業70萬個,總產值100億元,約占農村工農生產總值的16.75%。1977年,社隊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332億元,農村非農勞動力和非農產業產值占農村比重分別達到4.67%和21%。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著名學者費孝通教授在改革開放初期說過:「社會工業的這種強盛的生命力和普遍的適應性,不能不使人聯想到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草根深深地扎在泥土之中,一有條件它就發芽,就蓬蓬勃勃地生長。」 費孝通的這番言語有其道理。單一公有制經濟容納不了日益增長的就業需要,特別是不能吸納「包產到戶」後幾乎瞬間釋放出來的巨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這兩個因素讓鄉村企業開始「春風吹又生」。

鄉鎮企業的出現讓村裡也有了或大或小的產業,這讓農業勞動力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就地轉化為產業勞動力,農村社會出現新的活力。1978-1991年平均每年增加就業 621.7萬人。

據統計,1978年,鄉鎮企業就業人數為2826.56萬人,而到了1991年,這一人數則達到了9614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0.21%;1978年,鄉鎮企業增加值為209.39億元,1991年達到2972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26%,占農村增加值的比重也達到35.74%。

從「二次創業」到轉型提升

改革春風吹滿地。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促進鄉鎮企業擺脫了計劃與市場爭論的羈絆,大踏步登上經濟社會舞台。

時勢造英雄。在這個巨變的時代里,有些人抓住了機遇,在時代浪潮的洪流中成為了時代的「領頭羊」,他們為鄉村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甘肅張掖市前進村的馬志祥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彼時成績優異的馬志祥由於交不起學費,最終放棄學業。輟學的兩年里,馬志祥干過各種各樣的活兒:放羊、跟師傅打零工…… 如今馬志祥的生意也越做越大,2001年,馬志祥全身心返鄉帶領村民搞溫室大棚,成立了前進牧業公司。目前,前進牧業總資產已達16億元。

還有許許多多的「馬志祥們」成為改革開放的開拓者,他們開辦鄉鎮企業,發展鄉村產業。正是在這些人的推動下,鄉鎮企業就業人數從1991年的9609萬人上升至1995年最高峰1.35 億。在鄉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從1991年的3.9億下降到1996年的3.482億。

1996年,我國農產品供給從總量不足實現了供需基本平衡;這一階段,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加了,但鄉鎮企業沒有能力安排這麼多,大量的農民工開始外出務工經商。

期間,中央在「三農」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吸引大量鄉鎮企業回歸農業,大量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一直到2011年,鄉鎮企業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10年間提高了2.21個百分點,接近1/4;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達到32.5%,接近1/3。

從創新發展到百舸爭流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向農村延伸拓展,鄉鎮企業開始走出一條以創新帶創業、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帶增收的良性互動局面。

各地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依託農業農村資源,以農民為主體,發掘農業多種功能,開發鄉村多重價值,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形成了大批鄉村產業。現代種養業穩步推進,2018年,糧食產能連續7年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鄉村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品牌達10萬餘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400個。三是農產品加工業加速推進,規模以上加工企業7.9萬家,主營業務收入14.9萬億元,加工轉化率65%。農村創新創業風生水起,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780萬。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吸引30億人次休閒度假;農村網絡銷售額突破1.3萬億元,生產性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鄉村產業集群大量湧現,各類鄉村產業園1萬多個。產業融合漸成趨勢,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增加值在縣域生產總值中占比不斷提高。

如今,一批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現代需要的鄉村產業,正在廣闊天地中不斷成長、蓄勢待發,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019年6月17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指出,鄉村產業根植於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致富農民的產業。鄉村產業包括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閒旅遊業、鄉村服務業等。7月12日,全國鄉村產業振興推進會在江蘇揚州召開,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就鄉村產業振興作出部署。

擼起袖子加油干。江蘇省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黑龍江省堅持特色支撐,河南省發展產業集群,陝西省實施現代農業「3+X」工程……各省如今幹勁十足,紛紛出台配套措施,著力興旺鄉村產業。如今,全國上下已經形成鄉村產業齊頭並進局面,在全國漸成燎原之勢。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鄉鎮企業到鄉村產業,正呈現出產業快速發展、業態類型豐富、帶動扶貧明顯的特點。這些都是為了城鄉發展更平衡更充分,為了讓廣大農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了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為實現全面小康和鄉村全面振興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農業農村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jWKmm0BMH2_cNUgsc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