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一位董事曾說過:「未來十年,沒有外幣資產將是最大的財務風險。」
在這樣一個集體性財富焦慮的時代,大量的財富頂層人群通過護照、綠卡、海外大額保單、海外購置地產等方式在戰略上規避風險;而中產階級,想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畢竟被孩子、房子、工作等捆綁在國內。
但這恰恰也說明了中產階級更需要進行海外資產配置,因為風險面前,富人階級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強,而中產階級則不堪一擊。海外資產配置至少可以在戰略上給中產留一條退路,不至於在巨大風險發生時一無所有。
什麼是海外資產配置
海外資產配置是指根據投資需求將投資資金在海外不同資產類別之間進行分配
。通常是將資產在低風險、低收益證券與高風險、高收益證券之間進行分配。
以非本幣(主要是國際上通用的、較易接受的貨幣,如美元、港幣、歐元、日元等)計價的各類資產,如貨幣、有價證券、實物、智慧財產權或技術、股權、債權等資產和權益或提供擔保,多以美元計價,有時也會使用歐元、英鎊、日元等貨幣計價,一般在哪個國家購買的資產,就以該國的貨幣計價。
對於國人來說,其配置的海外資產多分布在香港、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或地區,選擇一個好的國家或地區,能夠政治穩定、法制健全、私有產權能得到強有力的保護,先不說收益多少,最起碼資產是安全的。
中國海外資產配置現狀
如果做一個橫向比較,我們會發現中國人海外資產配置比例並不高。已開發國家家庭海外資產配置目前約為15%左右,某些國家甚至更高,比如新加坡,由於自身市場太小,資本市場又發達,足不出戶就可以全世界投資,所以比例更是高達37%。
而中國家庭的海外資產配置目前僅為4%~5%左右。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中國家庭是沒有海外資產的。即便是中國的高凈值人群,海外資產配置比例也並不高。
為什麼要進行海外資產配置
1. 對沖政治風險
目前,國際形勢總體雖趨向緩和,但天下並不太平,地緣政治風險十分突出。中國是一個比美國創富要容易地多的地方,這也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曾經的一些富人賺錢游離在灰色地帶,而中國的法制還在不斷完善中。因此,富人熱衷於進行海外資產配置,也就不足為奇了。
2. 對沖匯率風險
為了對抗人民幣貶值的風險,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以上家庭將美元作為必要的配置資產之一,對於高凈值人群更是如此。
比如2015年,1美元大致兌換6.25元左右的人民幣,1年後,1美元大致能兌換6.7元左右的人民幣,如果當時你用30萬元人民幣兌換了4.8萬左右的美元(國人年兌換外匯限額是5萬美元),1年後,4.8萬美元卻可以換回321600元左右的人民幣,只是做了個兌換就平白無故的賺了21600元,近一年時間收益大致7.2%,完爆各類銀行理財產品、甚至號稱低風險高收益的信託產品。
3. 避稅
在已開發國家,富人進行海外資產配置的目的,除了投資理財、住房度假需求外,更多的是為了避收入所得稅。所以很多富人選擇在稅費較低的百慕達、維京群島等地開立帳戶。
綜合來看,海外配置可以為投資者在對沖匯率風險以及單一經濟體的利率、政策風險提供思路。
在世界日趨「全球化」的今天,進行海外資產配置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接受。
為什麼香港保險
是海外資產配置的首選
香港是全球最發達、最開放的保險市場,憑藉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成為國內外資金往來、貿易往來的中轉站,是國內走出去、國外走進來的「超級聯絡人」。
海外配置資產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房產信託,股票、美元基金等。但對於普通個人來講,房產信託的金額門檻太高。至於炒股,我們一無專業知識,二無市場內幕消息渠道,玩股票基金很容易成為綠油油的韭菜。連本金都保不住,更別說增值了。這時我們可以藉助一些特殊工具來實現這個目的,比如香港保險。
香港保險因其可將人民幣轉化成美元資產和穩定可觀的收益,這幾年尤其被內地客戶歡迎。常見的幾種香港保險品類:
儲蓄分紅險
我們一直強調,香港保險有一個無可比擬的優勢,那就是帶分紅,香港的儲蓄分紅險預期內部收益率可高達6%-7%,這類保險風險低,很受歡迎。
大部分儲蓄險保障年限長,在繳費期結束後,提取靈活,可作為孩子的教育金,婚嫁金,及自己的養老金,及遺產規劃。可真正實現一張保單養三代人,對於高凈值人群用來分散風險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並且近期香港儲蓄分紅險也推出了多元貨幣計劃,保單持有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根據人生各階段需要,靈活轉換保單貨幣,例如出國留學、海外工作、旅居養老等。不同幣種有不同的投資組合也能更有效地分散風險,收益更穩健。海外配置的趨勢是無法抵擋的,通過持有不同貨幣來分散未知的匯率風險將成為資產規劃的共識。
重大疾病險
重疾險是指由香港保險公司指定的重大疾病,如癌症、器官移植、中風等為保險對象,若受保人在保障期間內罹患重大疾病之一,則由保險公司對所醫療費用進行賠償的商業保險行為。
香港保險公司的重疾險產品多為分紅型的重疾保險產品,考慮到通貨膨脹,醫療成本上升等問題,在傳統重疾險的基礎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