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這部電影之前一直有序的宣傳,確實也非常的吊胃口,如果站到國產電影角度上講,它確實也有很特殊的地位。
因為它和吳京的《戰狼》系列,郭帆的《流浪地球》,哪吒的動畫電影《哪吒》不同。
《封神》大概有兩個層面的影響。
《封神》於外是國產商業大片第三階段的結束,或者起點
烏爾善導演的《封神》,宣傳是中國電影工業一個「大考」,同時也是中國電影工業發展到2020年,下一個階段的標杆。
中國商業大片的發展階段。
8090年代的香港電影,與內地的文藝片時代不提。
2002年——2012年:這是國產商業大片第一階段。
2017年,吳京的《戰狼2》,郭帆的《流浪地球》,2019年餃子導演的《哪吒》等等。
由於國產電影發展極快,用《封神》來定義是第二階段的結束,第三個階段的起點相對合適。
2012年——2020年左右:這是國產商業大片第二階段。
這與中國動畫電影類似,不管之前國產動畫電影如何,新時代打開國產商業動畫電影。都是2015年的《大聖歸來》,到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創下神話。
於是乎,《哪吒》既像這個階段的結束,又像下個階段的開始。
這麼一來,春節檔的《姜子牙》能否延續成功,自然變得非常的重要。
《封神》於內是國產商業大片主流逆襲,或者挑戰
如果從中國商業大片歷史發展上分析,這對於中國電影主流精英有些尷尬。
因為目前國產電影票房榜的前三強,吳京的《戰狼2》,餃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郭帆的《流浪地球》。
這三部國產電影工業標杆作品,偏偏三位導演都是半路出家。另外電影背後的投資沒有傳統中國電影的主流資本,與文化圈的精英。
吳京賣房子拍了《戰狼1》,《戰狼2》的投資也只有2億。
郭帆的《流浪地球》投資5000萬美元,雖然背後公司有中影,但是資金明顯不夠,最後幸虧「空手套戰狼」拉到吳京,導演更是傾盡一切心血和精力。
餃子導演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基本相同,電影投資原本不是太高。
所以,《哪吒》的片尾才會出現幾十家國內動畫公司。
近年其它國產票房排行榜的國產電影。
徐崢的《我不是藥神》,陳思誠的《唐探》系列等。
嚴格說來,這些電影並不是通常意義的商業類型特效大片。
另外比較接近的是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和春節將要上映的《緊急救援》。
林超賢導演的三部華語商業大片,與周星馳的《西遊》系列,徐克的《狄仁傑》系列,再到國慶檔的《攀登者》和《中國機長》都相同。
它們背後都是香港電影巔峰時代,電影工業北上合拍的技術延伸。
林超賢的是香港擅長警匪片的延伸,但背後把握住了當下中國的民族崛起,與文化崛起的時代精神。(李仁港的《攀登者》顯然很失敗,《中國機長》和《烈火英雄》優劣參半)。
徐克代表的是香港魔幻大片的延伸,同時一度成為2010年後,華語市場商業大片的標杆,但因為種種的原因。
在符合新時代中國觀眾的審美,與文化價值觀這點上面。
2010年後的香港魔幻大片,明顯遠遠不如林超賢導演的「行動三部曲」,這種真正融合中國文化崛起價值觀,與半路出家內地青年導演的工業電影的。
其實仔細想想——
中國電影工業探索最前的三部電影,中國電影票房榜前三強,導演居然都是野路子的出身,這是巧合也是一種諷刺。
這麼一來,處於先借港台商業電影工業,再借日韓電影工業,最後到好萊塢電影工業,但由中國內地資本和文化精英全面主導。
烏爾善導演的《封神三部曲》,對於中國主流電影圈自然異常的重要。
《封神》背後的中國主流電影圈補充
2010年後,中國主流的商業特效大片,比如投資金額最高的大片。
證明,企圖借和中國文化完全不同的西方電影工業,中國提供故事劇本(還插入西方演員和價值觀)。
這是行不通的!
另外,還有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但近10億的投資只是噱頭。
這部電影大量資金用來建了襄陽唐城,其它華語商業大片也很難複製陳凱歌的模式。
截止目前,真正投資接近1億美元的國產商業大片,還是林超賢導演,2020年春節檔上映的《緊急救援》的7億。
林超賢用《紅海行動》的5億投資,33億票房方撬動這樣的投資。
烏爾善的《封神》投資的情況。
烏爾善前兩部電影《畫皮2》和《尋龍訣》,投資上都是內地影視大資本。電影工業流程都有港台電影圈的文化精英保駕護航。
比如監製都是台灣著名監製陳國富。
如果沒有記錯,特效公司和徐克的香港魔幻電影一樣。
有請美國一些電影大佬做顧問,但做特效的是內地特效公司,與韓國特效公司的聯合。
最終,烏爾善用《尋龍訣》近17億票房,最終撬動投資30億,單部曲投資10億的《封神》三部曲。
華語首部投資最大的工業大片怎麼看,都有中國電影主流圈能否一舉逆轉吳京,郭帆和餃子這些半路出家,卻霸占中國工業電影的野心在。
這一切,僅僅是停留在中國電影歷史大環境分析。
大家覺得烏爾善的《封神》,能否成為中國電影工業的標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