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花費巨額從中國進口屎殼郎,澳大利亞為什麼要這麼做?

2022-08-29     動物奇趣社

原標題:每年花費巨額從中國進口屎殼郎,澳大利亞為什麼要這麼做?

2019年,一個由1500隻屎殼郎組成的初始種群,可以在澳大利亞賣出2500元的高價,而且供不應求,十分搶手,那麼一個推糞球的屎殼郎為何會受到如此青睞?難道澳大利亞本土沒有屎殼郎嗎?

關於屎殼郎

屎殼郎學名蜣螂,也叫聖甲蟲,是金龜子科的物種,它們和獨角仙、天牛是近親,成年的屎殼郎全身黑色,稍帶光澤,體長在3.5厘米左右,喜歡棲息在動物的糞便中。

屎殼郎是地球上力氣最大的昆蟲,它們可以推動自身體重250倍的物體,相當於一個人推動5輛大型卡車,因此它們搬運糞便的能力非常強,可以說祖祖輩輩都靠這個為生。

而且為了方便搬運,屎殼郎還會把糞便滾成球,然後用後腿蹬著糞球,倒立著將糞球運回巢穴,有意思的是,在夜晚屎殼郎會像人類一樣,利用星星辨別方向,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昆蟲中,只有它們能做到這點。

而且糞球對屎殼郎來說,不僅是食物,還是築巢的材料,尤其是處於繁殖期的屎殼郎,還會在每個糞球中產下一枚卵,以此繁衍後代。

屎殼郎憑藉清理糞便的能力,成了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還贏得了「草原清道夫」的美譽,而且有些品種還具備一定的藥用價值,所以它們的價格一直很高。

那麼,澳大利亞為何要花巨資進口屎殼郎?

屎殼郎一直頗受澳大利亞的青睞,因為沒有屎殼郎的話,當地的牧場都會被牛羊的糞便徹底包圍。

1.澳大利亞牛、羊的糞便泛濫成災

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異常發達,平均每人擁有5隻羊和1.5頭牛,因此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但如此龐大的牛羊數量,也讓牧場的糞便越聚越多,泛濫成災。

因為牛羊並不是澳大利亞的原生動物,它們是跟隨歐洲拓荒者來到這裡的「移民」,因此缺乏能夠一起進化的生物群,導致牛羊的糞便無法處理,而等待自然分解則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但澳大利亞的牧場,每年都會產生8000萬噸左右的糞便,這種數量的糞便靠人工根本無法清理乾淨,導致澳大利亞每年都會「失去」上千平方公里的放牧土地,這極大的限制了畜牧業的發展,還形成了很嚴重的生態問題。

與之相比,跟澳大利亞氣候相仿的南非,就沒有這個煩惱了,雖然南非有1500萬頭牛,但南非的屎殼郎品種極其豐富,因此根本不會有糞便過量的問題,可見屎殼郎的重要性。

2.澳大利亞本土的屎殼郎十分「挑食」

目前世界上的屎殼郎共有7000多種,其中澳大利亞就有500多種,但是每種動物的糞便,都需要不同種類的屎殼郎來處理,簡單說就是每種屎殼郎都有自己的「口味」,對糞便的要求並不是來者不拒。

比如袋鼠、袋熊等有袋動物,它們的糞便都是纖維狀的顆粒,而且乾燥堅硬,導致跟它們一起成長進化的屎殼郎,只會處理這些顆粒狀的糞便,遇到牛羊的糞便根本無能為力。

因為澳大利亞的原生屎殼郎,在牛羊的登陸之前,根本沒見過它們的糞便,因此對牛羊的糞便根本沒興趣,而且牛羊不僅體型大,排出的糞便也很大,還比較粘稠,屎殼郎處理起來十分麻煩。

導致澳大利亞的原生屎殼郎,甚至都不願意把牛羊的糞便滾成球,畢竟這是個有難度的「技術活」,因此澳大利亞才會從其它的國家引入屎殼郎。

3.進口的屎殼郎清理效率極高

為了解決泛濫成災的牛羊糞便,澳大利亞在1963年發起了一項「引進屎殼郎計劃」,打算引進其他國家的屎殼郎,來處理牧場的生態問題。

最終經過多次的嘗試,澳大利亞分別從中國、南非、法國等地引進了50多種屎殼郎,這些外地屎殼郎也不負眾望,很快就展現出了驚人的進食效率。

畢竟這些牧場對外地屎殼郎來說,就像天堂一般,所以它們一落地就愛上了這裡,整天「吃喝玩樂」,導致工作速度極快、效率極高,很快就把堆積成山的糞便消滅了,而且這些屎殼郎的成長的速度也十分驚人,甚至還建立了野生族群,繁衍的十分順利。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為解決牛糞問題,在我國也找到一種了屎殼郎,它們清理牛糞的能力極強,據說30小時就能將上百克的牛糞搬到巢穴中,速度極快。

那麼,屎殼郎的作用都有哪些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牲畜在野外排出的糞便,幾天內就會消失地乾乾淨淨,而這就是屎殼郎的功勞,那麼除此之外,屎殼郎還有哪些優點呢?

1.可以控制蒼蠅的數量,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屎殼郎是名副其實的「環保專家」,因為它們除了能解決糞便問題外,還可以控制蒼蠅的數量,保護生態環境,我們都知道,糞便會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還會覆蓋青草,遮住陽光,導致青草無法完成光合作用,以致大面積枯萎。

不僅如此,牧場的糞便還會養活大量蒼蠅,因為一頭奶牛的小糞堆,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7天就可以孵化出3000隻蒼蠅,而且一頭奶牛每天就會製造10個小糞堆。

這種速度十分可怕,所幸屎殼郎的工作效率非常強,它們會在青草枯萎前分解糞便,也會在蒼蠅孵化前,就將糞便埋於地下,導致蒼蠅的卵直接死亡。

可見屎殼郎在清理牧場糞便的同時,也維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要知道在50年代,牧場附近的居民,想在戶外喝杯咖啡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可見當時環境之差。

2.屎殼郎可以幫助植物種子傳播

屎殼郎除了可以保護生態外,還能夠幫助種子傳播,因為草原上有很多消化能力很差的動物,導致很多植物沒完全消化就被排出體外,而這些未消化的植物很可能帶有種子。

而屎殼郎在搬運糞便時,也會把糞便中的種子搬運到較遠的地方,幫助種子傳播,這可以讓牛羊更快地吃上新鮮的牧草,直接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

不僅如此,在非洲還有一種叫做角嘴銀的草本植物,它們特意進化出了一項技能,讓自己的種子在外形和氣味上,酷似羚羊的糞便,從而利用屎殼郎將種子埋於地下,達到傳播種子的目的。

可以說,屎殼郎雖然以糞便為生,但它們對人類來說很有益處,在種植業和養殖業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一直默默無聞,但卻不可或缺。

3.屎殼郎可以改善土壤質量

很多人以為牧場的糞便,有利於草場植物生存,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因為澳大利亞氣候乾旱,而且蒸發量大,因此糞便很難降解,這對牧草生長沒有好處。

而屎殼郎作為動物界的分解者,天生就是糞便的搬運者和消化者,所以它們能讓糞便中的各種元素重新變為無機鹽,以保證物質的循環所需。

而且澳大利亞的土壤並不是很肥沃,因此需要上好的肥料來滋潤,而牛羊糞便中正好含有大量的有機氮,這種有機氮一旦被埋到地下,就能有效增強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地質量,讓植物可以更快的生長。

除此之外,屎殼郎在打洞的時候,又直接地疏鬆了土壤,讓土地更加鬆軟,尤其是將糞便埋於巢穴後,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幫助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可以說如果澳大利亞草原上沒有屎殼郎,畜牧業的發展必定萎縮。

那麼,屎殼郎是如何工作的?

屎殼郎的工作方式主要有3種:推糞型、地道型、糞居型,每種都很獨特,首先推糞型,是最為常見的工作方式,簡單說就是在糞便下方挖個隧道,然後把糞便滾動成球,倒立著搬運糞球。

其次是地道型,這種方式是在糞便的下方挖洞,然後把糞便推進洞穴,搬運效率更高,但會受環境的制約,最後則是糞居型,這種方式很簡單,就是直接在糞便上產卵,然後什麼都不做,不過這樣雖然省事省力,但風險也非常大。

屎殼郎的天敵

1.蜜獾

蜜獾號稱非洲膽子最大的動物,它們連獅子都敢一戰,而且它們的戰鬥力也不差,強力的爪子可以輕鬆搗毀蜂巢,堅厚的皮膚能防禦大多數毒蛇的攻擊。

而且雜食性,經常捕捉各種小型昆蟲,其中就包括屎殼郎,還被稱為屎殼郎最大的天敵,因此它們擅長刨土,而且可以輕鬆擊碎屎殼郎的外殼,是屎殼郎最大的敵人。

2.刺蝟

刺蝟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在亞洲和歐洲廣泛分布,渾身長滿短而密的刺,喜歡在夜間活動,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蟲子,當然它們也非常喜歡捕食屎殼郎。

總之:

澳大利亞每年花費巨額從國外進口屎殼郎,為的就是清理牧場中的牛羊糞便,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畢竟他們原生的屎殼郎,只能清理有袋動物的糞便,因此他們只能從外面引進屎殼郎。

那麼,你對屎殼郎有什麼看法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f9b655f193b750422c1ecf0ed92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