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沒事少串門,這不是冷漠,而是清醒

2022-05-02     大慧情感

原標題:人到中年,沒事少串門,這不是冷漠,而是清醒

文/大慧

圖/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隨著年紀的增長,對待世界的看法也會發生變化,以前想不通的一些事情,後來慢慢的想通了,很多執念,漸漸地放下了,我們活得越來越冷漠,也越來越清醒了。

有些人生的道理,只有到了某一個階段之後才會徹底懂得。每一個年齡段,都有每一個年齡段的活法,十幾歲的時候沒辦法接受安靜的生活,中年之後,會發現,原來能夠保持安靜就是一種幸福。

年輕時不必過暮氣沉沉的生活,可以瀟洒肆意怎麼痛快怎麼活,不必在意其他人的眼光。中年時期,就要收起鋒芒,多為別人著想,不能夠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在意他人的感受。

二十幾歲之際,很喜歡熱鬧,以交友廣為驕傲,根本沒辦法忍受孤獨,沒辦法接受獨處,一有時間就會張羅一群人聚到一起,嬉笑打鬧,喜歡去朋友家到處串門。

人到中年,擇友觀發生了變化,關於人際交往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看透了人性的現實,不再徜徉於表面的熱鬧,開始懂得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到了中年時期,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拒絕毫無意義的社交,屈從於自己的內心,不再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怕他們覺得自己不合群,而是能夠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生活。

人到中年,沒事少串門,這不是冷漠,而是清醒。

串門,對別人來說是一種打擾

有一些人總是很喜歡熱鬧,很喜歡串門,喜歡與人打交道,待人熱情是一件好事,但是卻不能夠因為你的熱情給別人帶來麻煩。

你想要去別人家裡熱鬧,前提是對方同樣也是熱情好客的人,如此兩個人才算是真正合拍,有些人喜歡招呼身邊的人在家裡小聚,但是有些人卻很排斥,只想要安安靜靜的過好自己的生活。

一般來說家是比較私密的地方,我們不會輕易叫別人上門來,除非是關係特別親密的人,才願意把最私密的一面展現在對方面前,關係一般的人,更願意去外面相聚,也不願意帶回家裡來。

而且大多數情況之下,我們都是和家裡人一起生活,並非一個人居住,即便對方不介意,也難保家裡人會介意,你去串門,別人不好意思直接拒絕,但是心裡未免真正表達歡迎。

有一位鄰居特別喜歡到別人家裡串門,他很熱情很容易和人打成一片,無論是一起跳廣場舞的舞友,還是一起下棋的棋友,結束之後總是喜歡到別人家裡串門,最開始大家不好意思拒絕都會應承下來,時間久了之後眾人頗有說辭,對他多有反感。

與人交往,最重要的是保持邊界感,事實上很多關係都是在某個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牽連,一旦那個環境消失,交情也就隨之淡化。你們可以一起跳廣場舞,可以一起下棋,但是僅此而已,不會有更深入的交情。主動提出去別人家串門,本身就是一種打擾。

串門,很容易引發攀比炫耀

有一些人生活在同一個小區,在同一家單位上班,可以一起聊天說笑,可以一起聚餐,彼此之間可以相處得很融洽,平日裡也不會有很大的隔閡。

同樣都是吃食堂的飯菜,在同一家超市購物,日常生活也不會暴露出太大的差距。而且有些人平日裡會比較低調,不會輕易暴露財富。所以我們在相處當中,也不會有太大的顧慮,心裡不會有不平衡的感覺。

家卻是最能夠露富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滋生攀比炫耀之處。有些人你別看穿著打扮很低調,只有去到家裡,才能夠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真的很大。

《心居》裡面馮曉琴和小丁兩個人有過短暫的接觸,表面上看著小丁很樸實,不算是有錢人,穿著打扮不算出眾,開的車也很平平,但是直到去了他的婚房參觀之後,嘆為觀止。

她第一次見到原來家裡可以有電梯,可以有巨大的吊燈,可以有游泳池,人比人氣死人,很多時候我們都蜷縮在一個很小的空間,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可是事實上一山更比一山高,永遠有人比你更富裕,永遠有人過得比你好一百倍。

有人還住在擁擠的弄堂,有人已經住上了三居室,有人在郊外買了房,有人卻可以在市區擁有好幾套房產,去別人家串門,很容易會讓你產生自卑感,引發攀比炫耀慾望。

串門,更多的是一種無意義的消耗

記得有一次看一檔綜藝節目的時候,幾個明星朋友一起聚會,有人彈吉他,有人談鋼琴,有人唱歌,一起探討音樂,聽歌,其樂融融的畫面。

這時候身邊有人說你看人家的聚會多麼高雅,你看咱們的聚會,不是打牌就是喝酒,要不就是聊八卦。

很多時候所謂的聚會無非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喝酒嗑瓜子聊一些身邊人的八卦,整個聚會下來毫無營養,毫無意義。

幾個人一起去某個朋友家裡串門,買上一堆東西,一起吃喝玩樂,最後留下的只有散落一地的垃圾,既給別人惹來麻煩,又沒有給自己帶來實質的價值,回憶起整場聚會,只剩下了嘈雜,沒有給心裡留下任何漣漪。

人到中年,越發覺得時間寶貴,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真的沒有必要把時間浪費在一些毫無意義的社交上,比起去朋友家串門,和一些人瞎扯,不如把時間花費在對家庭的陪伴上,陪孩子出遊,陪父母聊天,這些更有意義。

人到中年,真正清醒的人都已經開始享受獨處

人到中年,不要輕易串門,這不是冷漠,而是清醒。

年輕時追求熱鬧,喜歡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以為有些人可以走一輩子,後來無形當中有些人走的走,散得散,留在身邊的人越來越少。

人到中年,早已經看透了一些膚淺的社交,不再會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意義的活動當中,也不會再浪費感情在一些不值得的人身上。

比起和一群人談笑風生,不如自己一個人靜靜地精進自我,打點好自己。比起去別人家串門,會更願意留一點私人空間給自己,把精力花費在對家庭的打造上。

懂得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界限和尺度,懂得留有邊界感,不會輕易打擾別人,明白再好的關係也需要距離,不必時時聯繫,在各自的跑道上暗自努力,最後頂峰相見。

比起維持一些客套虛假的關係,會更願意安安靜靜地打點好自己,過自己舒服的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ec374fc3941996a3734bdc13c7189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