嚆矢、振翮,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我連字都認不全……

2020-08-04     花樣遊戲

原標題:嚆矢、振翮,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我連字都認不全……

如果說在高考之後,學生們最緊張的是分數,那麼緊接其後的,可能還有高考作文的得分。

我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高考作文題的解讀,雖然是以娛樂為主,但絕對值得一讀。而隨著上個月高考查分的解禁,這段時間終於開始流傳出一篇篇高考滿分作文,比如下圖這篇浙江某考生的作品。

我相信讀到這段,起碼有70%人是覺得上面的那篇作文看不下去了跳過來的,其實不是為了寫這篇文章的話,我和你的感覺一樣。

先不說其他的,我讀第一段時就有兩個不認識的字——「嚆」(hao一聲)和「翮」(he二聲)。

恕我直言,我為了查這兩個字還特地將手機輸入方式切換成了手寫,而百度彈出的搜索關鍵詞也直白的告訴我,並非只有我一個人不認識這個字。

這篇文章讀下來,每隔一兩段我都能認識一個新的字,總的來說,讀完收穫很大。但你要問我讀懂了嗎?我只能說沒有,因為文章的作者確實博覽群書,他用的典故我很大部分都不了解,引用的典故我更是很少聽過,所以我不敢說自己完全看懂了。

那我在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好嗎?《作文新天地》的編者在放出這篇文章時明確提到了它在改卷組老師的眼中也出現了好壞的爭議。

對此,很多網友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絕大部分在抨擊文章的難以通讀。

確實,我們先明晰寫文章的目的——除非是寫日記,否則寫文的目的最終都是傳播和供他人閱讀,文字是記錄和溝通的工具。

這篇文章通篇名言和生僻字詞,作為一個普通人讀起來就會不明就裡。假如你用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來表達你的思鄉之情,但是聽你這句詩的人卻完全不懂李白的這句詩,他可能就會陷入疑惑「今天明明雲那麼多,月亮也不光,你這瞎吟啥呢?」

你不能指望大家都懂你引用的名言和生僻字。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只要會500個字就可以當作家,我不否認這裡面可能存在的誇張成分,可其中意思清晰明了——寫東西就是要通俗易懂。

當然我以上的論調都基於一個根本性的內容,那就是「好文章」。《生活在樹上》顯然就不是一篇好文章。

可是問題又來了,它是不是一篇好作文?

這篇文章的爭議不禁讓我想起了2001年的另一篇滿分作文——《赤兔之死》。當年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誠信,作者卻用文言文寫就了一篇赤兔評論自己幾任主人的故事。

《赤兔之死》的立意很新,故事也不俗套。可是全文用文言文寫成,顯然和《生活在樹上》是一個毛病,不說人話。

文言文本來作文高考考點之一就足夠讓一大部分考生頭疼,現在更是大白話通行時代,使用文言文寫作文就頗有些「炫技」的成分。

同理,《生活在樹上》也是這樣,它本身引用的名言沒有錯誤,生僻字也應用得當。但是這些難道就不能通俗化表達嗎?我想作者當然可以,可這是高考。

高考改卷組的老師對於這類「炫技」文章很難存在看不懂一說,甚至出現這樣的文章他們可能會更來勁。改了一批平淡如水的作文,突然出現一篇讓他們需要花點功夫研讀的作文,對於他們來說其實很有趣,起碼閱卷批改上會比其他作文要認真。

說白了,作者就是通過這樣難度的文章來吸引閱卷老師的注意,從而達到拿分的目的。就像剪輯視頻的比賽,大多數人會選擇做混剪,原因很簡單,混剪在節奏、轉場和畫面張力的觀感會大於故事片。一個故事片觀眾的情緒是從低到高的起伏,而混剪將高能集合在一起,讓觀眾全程高潮。

可眾所周知,混剪只是看看技術,故事片才能讓觀眾為其買單,走進影院或者電視。

文章和作文是兩個極端,文章要的是通俗易懂,而作文恰恰是需要你在800字中炫耀你的文字功底,征服閱卷者。

《生活在樹上》或許不是一篇好文章,但絕對是一篇好作文。

最後說幾句心裡話,其實我不認可這篇文章最終得到滿分的結果,可爭議的過程是好的。

給這篇文章滿分,可能會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大家走上作文賽場都開始不說人話的炫技,有沒有這種實力另說,先追求不說人話的抓眼球。

高考作文現在就有這種明顯的撈分模板,什麼開篇引用名人名言,結尾怎麼樣一類的我高中也沒少糊弄,對於這種文章給滿分,極有可能對後來者一個錯誤的信號。

而這次爭議的出現是個好事,起碼大家都不那麼深信權威,對於一篇自己讀不懂的文章依然敢提出與權威相悖的意見出來討論。

更重要的是,大家明晰這是高考得分的一種手段,可是也都能感知到這種高考得分手段顯然與高考選拔人才的目的出現了錯位。

這才是這次爭議最大的收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eRhvHMBd8y1i3sJZi1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