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之西有一千年古城,曾為東夷之雄,沭河縱貫縣境南北

2023-07-08     紅俠旅遊介紹

原標題:日照之西有一千年古城,曾為東夷之雄,沭河縱貫縣境南北

跟大家分享的這縣,屬泰沂山脈系,地勢北高南低,四周環山,縣內最高峰為海拔662.2米的馬亓山,中間丘陵、平原、窪地交接,沭河北入南出,縱貫其境。

縣域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莒氏部落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莒國曾為「東夷之雄」,商、周、漢三度成國,有「春秋莒國、鼎立齊魯」之稱。

這裡文化燦爛、文脈深厚,有「三千年古城、四千年銀杏、五千年文字」,莒文化與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為山東三大文化。

當年齊桓公小白,曾來此地避難,一心成就一番霸業,勤學苦練,廣攬賢能,成為國君之後,他選賢任能,改革齊政,使國富兵強,「小白」成功逆襲成春秋五霸之首,此系成語「勿忘在莒」的由來。

與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並稱文史批評三大名著的《文心雕龍》,其作者為南朝梁時期大臣,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劉勰,其祖籍便在境內的東莞鎮。

此縣便是莒縣

初論風骨

劉勰祖籍莒縣,晉永嘉年間其先祖因喪亂就避難寓居京口(江蘇鎮江),生於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少年時入定林寺,依沙門僧佑,攻讀詩書,精研釋典,但未出家。

劉勰晚年出家,改名慧地,32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成書,是中國美學史上唯一一部體系完整、博大精深的藝術哲學著作。

該書不僅對先秦以來的文藝思想、美學思想做了綜合概括,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古代美學以儒家為主幹,融道、佛諸家於一體的基本格局。

魯迅先生曾指出:「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士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纖,開源發流,為世楷式」。

莒地第一名山

浮來山又名浮丘,位於莒縣城西8公里,海拔298.9米,由佛來峰、浮來峰、飛來峰組成,三峰鼎峙而又拱圍相連,唯東面略微開敞,構成藏風聚氣之幽境,區內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有「天然森林氧吧」之稱。

景區內有千年古剎定林寺、天下銀杏第一樹、世界之最檀根王、千年古觀朝陽觀、室外五百羅漢群塑像群等諸多景點,集遊覽、餐飲、娛樂、購物、健身、古地質遺蹟、古文化聖地為一體。

其中,定林寺院內有棵千年古銀杏,樹高24.7米,樹圍15.7米,樹齡已超4000年,主杆挺拔,枝繁葉茂,甚是壯觀,相傳為西周初期周公東征時所栽,這棵「天下銀杏第一樹」也是莒魯會盟的「見證者」。

莒北古村

褚家坡位於日照、臨沂、濰坊三市交界,被莒縣、沂水、諸城三縣環繞。鎮志記載,元時褚氏在此立村,褚氏耕讀傳家,傳說在鼎盛時「絲割梗,麻燒窯,三把犟子犟黃瓜,十二把銅鍘鍘蔥花」,興盛程度可見一斑。

村中街道曲徑幽深,民居山石砌成,古樸典雅。村前有大姑山,山前泉水成溪,山明水秀。山上有一廟,名曰:仙姑廟,為送子觀音,頗為靈驗。三月三、六月六逢廟會盛況空前。

村落風貌保存良好,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山林占整個村莊用地的絕大部分。

居民主要以養殖牛羊和種植耐旱的小米、杏等經濟林果業為主,生活方式傳統,鄉土氛圍濃厚。

山水渡

嶠山幸福島位於嶠山鎮張家嶺村西,總占地面積500畝,目前已綠化草皮5200平方米,栽植雪松150餘株,銀杏3000餘株,紅楓樹1600餘株,移栽樹齡50年以上的柿子樹20餘株。

嶠山「三美」久負盛名:山美、水美、民俗美,莒縣三大水庫之一的嶠山水庫與古韻悠遠的嶠山山水相依,相映成趣,美不勝收,一年四季景色各異。

入秋了,三面環水的嶠山水庫中央的幸福島公園,依舊碧波蕩漾,時不時有水鳥在湖面上掠過,不遠的嶠山網紅小瀑布引來了不少訪客駐足嬉水。

綠色動脈

沭河,俗稱茅河,發源於沂山南麓,自莒縣碁山鎮陳莊村西入境,到趙家孟堰村東南出境,境內段長76.5公里,流域面積1718.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8%,是莒縣的母親河。

沭河濕地公園依託沭河所建,總長25.3公里,總面積1277公頃,借山水盛景、攬天地入懷、揚莒地文化、繪沭河景觀,由北向南,宛如一條玉帶鑲嵌莒城。

深秋時節,河水中茂盛的蘆葦隨風擺動,公園裡紅楓、銀杏、粉黛亂子草等色彩斑斕,散發出這個季節獨有的芬芳,讓人倍感神清氣爽、流連忘返。

莒縣境內的諸多地方,你都去過哪些?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交流。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山河足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e80bef859108685cb85d1b35eae43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