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軍:為何有些教師一輩子沒有明顯進步?

2023-05-29   現代與經典

原標題:王殿軍:為何有些教師一輩子沒有明顯進步?

01

職業特點決定教師要善於反思

我們知道,專業棋手經常要進行「復盤」的工作,這是棋手提高自己水平非常重要的手段。

復盤就是重新思考和推演下過的某盤棋,看看哪步棋的走法有問題,是不是有更好的走法。

這樣做有利於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克服弱點,從而達到改進和提高水平的目的。

棋手的「復盤」其實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

教師的職業性質和特點,決定了教師更應該懂得反思、善於反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最新發布的全球性報告《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進一步專業化,......反思、研究和創造知識以及新的教學實踐應成為教學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反思對於教師成長的重要意義。

教師的反思,是指針對已經發生的教育教學事件或某段教學經歷,對照目標和流程進行總結梳理,以發現問題偏差,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教育教學水平,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有些教師,工作了三五年就有很大的成長和進步,相反,有些教師工作了一輩子,仍然沒有什麼明顯的進步。

之所以會有這樣顯著的差異,除了有自身起點、個人潛質方面的原因,但 更重要的因素在於是否善於反思

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反思,才能從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再反過來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讓自己的職業生涯形成螺旋式上升結構,也只有不斷反思、提煉,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成長為名師。

我觀察發現, 不善於反思的教師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是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的人,認為自己非常優秀,做得很好,沒什麼需要改進和反思的;

第二種是對自我要求較低,不求上進,沒有遠大理想,「及格萬歲」,教書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沒有把教育當成事業來做;

第三種是認知水平不夠高,不懂得該如何反思,總是跳不出自己的邏輯,看上去很努力,卻總是找不准努力的方向,所以始終進步不大。

反思對於教師來說,不僅是職業的需要、教育的需要,更是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可以說,不願反思、不善反思的教師是不合格的教師。努力成為反思型教師,既是一種倡議,更是一種要求。

02

三個方面做反思

教師應該如何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對照教育方針找差距。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肩負「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責。教師應當經常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當教師?

我要當一個什麼樣的教師?

我要怎樣對待學生、對待同事?

我能給學生什麼?

這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源動力。

教師在自我反思的時候,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不能囿於過去自己的老師教自己以及自己學習的經驗,不能「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而 應順應時代發展和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與當下的教育政策、課程教學改革理念對標,與時俱進,在繼承基礎上有所摒棄和超越。

只有不斷地通過反思提高思想認識,才能做一個既會「教書」又懂「育人」的「四有」好老師。

第二,對照教育名師找不足。

年輕教師要經常在工作中向有經驗的優秀教師請教,與同事討論交流,以增加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和信心,同時給自己找到榜樣和目標。

聽優秀教師的課,或者觀看名師的教學錄像,再對照自己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際,看看有什麼不同,名師的優點在哪裡,哪些是值得自己學習的,自己需要如何改進,然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再實踐、再提高,這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

在清華附中,除了「同伴互助」,還有「師徒結對」等形式, 以制度安排的方式促使年輕教師反思,讓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年輕教師反思。

教師還要多看教育教學專業書籍,將書本中的理論、方法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通過讀書、學習促進反思,少走彎路。

第三,對照教學目標找問題。

教師應掌握圍繞教學展開反思的基本方法,首先要對照教學目標反思教學設計(也即通常說的「備課」)是否科學合理,如新知識的學習如何導入、課堂如何互動、組織組織學生開展哪些探究活動、下課前如何小結提升,等等。

課上完後根據實際情況再回頭看,這樣設計是否合理,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其次,要對教學過程現場生成情況進行反思,因為課堂情況是千變萬化的,不一定符合教師的預設。

課堂上出現「意外」情況如何處理,自己的應對策略是否正確,有沒有更好的做法?這些都是需要課後進行反思的。

還有一個做法我認為值得提倡, 有些教師自己把平時講的課錄下來,然後再回看,如同照鏡子一樣。

對於課堂上不順暢、不滿意、出問題的地方,多問幾個為什麼,看看自己在教學語言、組織活動、點評學生等方面有什麼問題,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教師還應該深入研究學情,選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無論是教學語言,還是教學活動,都要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

教師不僅要自己善於反思, 還應該指導學生開展學後反思,而不是簡單地說:「你好好反思一下。」

學後反思需要進行設計,需要方法指導,它不是課堂小結,也不是課後作業。學後反思是學生非常重要的學習經歷,是從知識技能到素養養成的重要學習過程。

03

反思型教師的「三有」

要努力成為反思型教師,需要做到「三有」:

一是有動機。

如果一個教師每天都得過且過,從沒想過如何進步,僅滿足於「不被學生趕下講台」,那就根本沒有反思的動機,成長和進步也就無從談起了。

因此,教師要有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有成為優秀教師、名師的願望,有追求卓越的渴望,有不斷前進的目標,才能在反思中不斷成長。

二是有動力。

教師要認識到反思的價值,感受到反思的意義,敢於反思、經常反思、直面問題深刻反思,才能讓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感受到學生的進步、自己的提高、家長的認可和學校的肯定,感覺到反思有用、有效,對自己有提高,有幫助,這樣的反思才有意義。

三是有固化。

教師在反思之後,要把自己的反思寫出來,形成文字。

寫出來的過程也是系統梳理、二次思考的過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反思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會淡忘。

記錄下來經常翻看,提醒自己,才能真正指導自己不斷改進,也便於從中找到教科研的課題,從而進一步研究、深化,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從學校層面來講,不僅應倡導教師反思,還應該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和組織安排促進教師、校長、管理幹部、教研組等進行反思。

學校應該倡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建立一種人人善反思的文化氛圍,讓反思成為學校的文化,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

來源:師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