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兩極分化,《深海》為何成開年最可惜電影?

2023-02-04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口碑兩極分化,《深海》為何成開年最可惜電影?

2023年2月4日刊總第3365期

比起《滿江紅》《流浪地球2》,《深海》的爭議度似乎要更勝一籌。2015年,田曉鵬執導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上映,被視為中國動漫的崛起之作。在此之後的7年時間,田曉鵬一直致力於《深海》的創作與打磨,該片上映日期一改再改,從暑期檔到十一檔再到今年的春節檔,不論是採用「粒子水墨」視覺效果的創新性應用,還是聚焦抑鬱症小女孩的故事題材,都把觀眾的期待值拉滿。

可在真正上映後,《深海》的口碑卻呈現兩極分化,好評者覺得《深海》用無與倫比的想像力講述了孤獨女孩的救贖之旅,立意深刻且溫暖治癒,並且拿出了迄今為止獨屬於國漫的頂級製作——水墨粒子。而差評者則認為影片中華麗的特效挽救不了單薄的人設,深刻的立意也難掩混亂的劇情。

對於網上的各種評論,1月28日導演田曉鵬在直播中做出了公開道歉,他表示,自己陷入了執念,導致了電影投資太大,沒有充分考慮到觀眾的感受,並且表示影片確實做了刪減,同時,他也提到《深海》其實是不適合春節檔。那麼這部影片究竟都有哪些問題?

重組家庭、抑鬱症患者,

《深海》關注現實社會問題

故事的主角是一名九歲名叫 參宿的女孩,由於兒時經常目睹父母吵架,導致了她內向的性格。父母離異後,參宿跟著爸爸生活,母親的離去讓她久久不能釋懷,在同學眼中她是個內向的奇怪小孩,老師提醒參宿爸爸帶她去看醫生。由於對 抑鬱症缺乏一定的認知,爸爸認為參宿只是不開心而已,多笑一笑就好了,沒必要花那個冤枉錢。於是,懂事的參宿只能將自己的痛苦深藏,表面上還要帶著人畜無害的笑容。

不久,父親便再婚又有了個 弟弟,在家中,參宿常常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她很想念自己的媽媽,經常給媽媽發簡訊分享生活的點滴,但是媽媽卻告訴她沒事少發簡訊。成長環境導致了參宿變成了 討好型人格,遇到問題總是習慣性地把一切罪責攬到自己身上,因此也變得愈發孤獨。為了慶祝弟弟上幼兒園,爸爸特地帶著一家人去遊輪旅行,當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時,卻沒人記得這天也是她的 生日。參宿很喜歡大海,因為小時候媽媽給她講過海精靈的故事,夜晚暴風雨襲來,參宿為了救一條擱淺的小魚,墜入深海之中,開始了她的夢幻之旅。

影片涉及到了重組家庭、兒童抑鬱症等一系列現代家庭、社會中出現的問題,這種自帶淚點的現實題材能夠直擊人們內心深處,無論題材還是立意上都能吸引眼球,喚起一部分人的共情與共鳴,正因如此,即便影片內容有瑕疵被人吐槽敘事混亂,也仍然有一批觀眾被電影感動到,並反擊批判者說:「幸福的人看不懂深海的」。

《深海》中也透露著許多沉重又用心細節,比如女主參宿的名字來源於恆星——參宿四,它是一顆即將消亡、處在爆炸邊緣的恆星,但它非常亮,還被稱為「不死的星星」,而影片中的另一主角名南河的取名則是源自於參宿四恆星旁邊的「南河三」星。再比如在治癒的路上,深海大飯店中的人物也有著現實生活中家庭成員的縮影,比如海象老金是參宿對爸爸的投影,自從參宿媽媽走後,爸爸就借酒消愁、動不動發脾氣、粗暴解決問題最終才和女兒徹底離心;海牛花花很像繼母,一直希望能拉近和參宿的距離,可參宿卻一直封閉自己的內心;小海獺則對應的是弟弟糖豆,饞且懶,他們用愛彌補了參宿在現實生活中的家庭情感空缺,只是這一切,充滿著不真實。

敘事混亂、人物單薄是最大爭議點

國內動畫電影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取材於傳統故事、神話傳說;另一類則是徹底的原創。前者敘事已比較成熟,在原本的故事載體上進行改編就行,後者則沒有原型人物與故事載體,容易出現故事講不好的現象。之前《大魚海棠》就被網友吐槽過故事模糊不清,這次 《深海》也同樣如此,不僅被吐槽敘事散亂,人物形象單薄,甚至有觀眾認為電影只是單純在消費抑鬱症。

首先是劇情,參宿為了救一條小魚不幸落入海里,在一個海精靈的指引下,誤入了一家名為「深海大飯店」的郵輪。參宿誤入其中的際遇與《千與千尋》很像,而這家大飯店在海底開動的樣子則很像《哈爾的移動城堡》,海精靈設定有點像無臉男孩,鍋爐爺爺則有些像湯婆婆。不同的是,《千與千尋》中「湯屋」運作流程與經營模式都很清晰,而《深海》中深海大飯店的運營卻亂七八糟,大家看上去都非常忙,可東一榔頭西一棒錘不知道在忙啥,客人也很奇怪一邊抱怨飯店難吃,一邊絡繹不絕,起引導作用的海精靈後期像可有可無的工具人。參宿之所以能夠受到海精靈的蠱惑,是因為要去找媽媽,可實際上參宿媽媽在整個過程參與感卻很弱。

其次,人物形象也有些單薄,除了前期對於參宿這個人物背景的介紹外,整個治癒的過程都非常沒有說服力,畢竟導致參宿抑鬱的因素是家庭,而她在冒險的過程中,除了重複地說想媽媽以外,家庭幾乎沒有參與感。了解抑鬱症的人覺得不合情理,不了解的人覺得治癒過程處處充滿著意外。以至於後續得知她自殺後,一部分人很難感同身受,結尾的強行升華也很突兀,南河作為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為了救跳海自殺的參宿而失去了生命,放在現實生活中來說,這並不會讓人覺得很治癒。

「國漫崛起」不應只有技術,

也應該講好故事

近幾年,有關「國漫崛起」論調層出不窮,從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如今的《深海》,國漫確實一直在努力成長中。《深海》在技術上達到了國漫前所未有的突破,團隊蟄伏7年時間研發出「粒子水墨」技術,該技術將中國傳統水墨和三維相結合,技術上比當時《大聖歸來》難度高出許多倍,影片中動物毛髮、人物的皮膚肌理都清晰可見。只是再華麗的特效終究只是錦上添花,講好故事才是作品敘事的根本。

其實按照《深海》的故事講法,影片中一些故事線可以有更深度的展現,比如開頭就提及的原生家庭問題。參宿抑鬱症的根結在於原生家庭,對於這個話題影片明明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觸及與探索,卻偏偏選擇快速帶過。再比如,作為參宿心理疾病的化解人,南河為何會從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奸商,傾其所有心甘情願地幫助參宿找媽媽?是否他與參宿也有過同樣的經歷?或許可以用南河的背景加深兩人之間情感上的漣漪,從而也能讓觀眾產生共情。

患有抑鬱症的人們最缺乏的其實不是快樂或精力,而是活下去的意義與動力,像參宿這樣一直為他人而活,無法表達自己真實訴求的人,往往就會陷入 人生無意義的虛無感之中。或許對於一些有親身經歷的觀眾而言,《深海》極致絢爛的色彩為他們築成一個可供逃離的 烏托邦,一個可以沉溺其中的庇護所,可在劇本創作上,一些人物的 行為動機沒有能得到解決,故事依舊是缺失的,這也正是導致影片口碑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d362f6b7abd7b04843a03304e3e7b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