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2024-10-07   中國經濟網

近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我國保險業未來5年到10年左右的發展進行系統部署。《若干意見》強調,要提升保險業服務民生保障水平,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提升健康保險服務保障水平,健全普惠保險體系。

發展養老第三支柱

養老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了2.97億,占到總人口數的21.1%,全社會養老保障的需求巨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將「養老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一,要求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我國養老保險三支柱包括: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和各類商業養老金融業務。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人身保險監管司司長羅艷君表示:「保險公司提供的第三支柱產品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享受稅收優惠的產品,也就是個人養老金產品。這項業務是從2022年在36個城市開始試點,每人每年可以在12000元的額度內稅前列支,目前處在起步階段。第二類產品是不涉及稅收優惠的產品,包括年金保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等,這些產品有些是保險公司的傳統業務,有些是這兩年開展的試點業務。」

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保險業在養老領域的作用日益凸顯。《若干意見》提出,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保障和跨期財務規劃需求。羅艷君表示,「商業保險年金」是對保險公司開發的第三支柱產品的統稱,目的是通過簡單通俗的名稱,增進人民群眾對商業養老保險以及其功能作用的了解,著力打造群眾信賴的行業品牌。

保險公司各顯所長,在養老金融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針對老年人的風險保障和資金管理需求,太平人壽持續豐富60歲及以上老年人保險產品,推出「太平超e保2020(孝心版)醫療保險」,聚焦老年人群的惡性腫瘤保障,首次投保年齡上限可至80周歲;多款年金保險和終身壽險產品可支持的投保年齡超過60周歲,為老年人群資產管理提供專業解決方案。中國人壽升級開發「國壽鑫享寶專屬商業養老保險(2024版)」,讓養老年金領取年齡與法定退休年齡接軌,更好匹配各年齡段人群的養老保障需求。

為促進保險業與養老服務業協同發展,中國平安聚焦居家養老,發力整合供應商資源、建立服務標準,其「保險+居家養老」產品服務體系已布局64個城市,上線602項服務。「居家養老最大的問題是服務質量、服務價格、服務標準參差不齊,沒有統一行業標準。因此平安希望推動完善行業標準,整合更多服務方,為客戶提供更有性價比的服務。」中國平安總經理謝永林坦言,這並非一蹴而就的易事,仍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努力。去年10月,中國平安發布「平安居家養老康復護理聯盟體」,推動建設居家養老康復護理標準;今年3月,發布「平安管家安全享老服務聯盟體」,攜手高校和供應商共同起草《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指南》。

「下一步,我們會抓緊出台配套政策,科學界定商保年金的內涵和外延,鼓勵保險公司發揮精算技術、長期產品開發、長期資金管理等優勢,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樣的養老保障和跨期財務規劃服務。」羅艷君表示,在個人養老金方面,要求保險公司堅持普惠、便民的原則,開發適應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新產品和專屬產品,特別是要提高投保的便利度。

守護人民健康福祉

近幾年,為了適應人民群眾「病有所醫」和「病有所依」的民生訴求,商業健康保險持續發力,服務保障功能顯著提升。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我國一共有157家保險公司開展健康保險業務,其中既有財險公司,也有人身險公司,累計承保近8億人次;保險業積累的長期健康保險責任準備金超過2.3萬億元,成為客戶未來醫療健康的堅實儲備和保障。過去5年,商業健康保險為患病人群累計支付1.7萬億元的經濟補償。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持續增長,健康險產品除了基本的保險支付功能之外,還應在健康產業中發揮更大作用。《若干意見》提出,擴大健康保險覆蓋面;豐富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形式,推動就醫費用快速結算;將醫療新技術、新藥品、新器械應用納入保障範圍;推動商業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中國再保有關負責人認為,健康險的創新方向應結合市場需要,解決傳統健康保險只保健康人群、客戶體驗不好、價值感知不足、對慢病人群和帶病體人群的產品供給不充分等痛點問題,進一步擴展免賠保障、門診購藥保障等。同時,要加強慢病管理的研究和模式創新,打造保障和健康管理深度融合的健康服務體系,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針對特效創新藥和創新療法可及性差、費用高昂問題,中再壽險創新開發先進藥械和百萬醫療升級產品等產品線,以及市場首款保障乳腺癌乳房假體、首款保障心腦血管植入器械等幾十款融合創新產品。此外,2020年以來,中再壽險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開展「三高共管」項目,提供「慢病管理+保險」解決方案,使當地高血壓患者規範管理率提升70%,血壓達標率近60%,超過全國平均達標率54個百分點。

下一步,根據《若干意見》對商業健康保險的部署,金融監管總局將出台配套政策文件。「總體考慮是,進一步明確未來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擴大服務人群、服務領域、服務方式,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健康保障需求。」羅艷君表示,要在服務人群上,圍繞老年人、患病人群、新市民等群體的需求,開發適配的產品,讓老百姓買得到、買得放心;在服務領域上,促進健康保險與健康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協同,將更多醫療新技術、新藥品、新器械的應用納入保障範圍,提升理賠服務品質;在服務方式上,逐步從事後理賠向事中事前增值服務轉變,不斷優化健康保險、健康管理綜合服務,讓客戶省心、省錢、省時。

羅艷君表示,將積極推進部門間溝通協作,在數據互聯互通方面,促進商業健康保險與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打通數據堵點和信息卡點,共同推進跨行業跨部門的信息互聯互通和聯動賦能,讓產品的定價更科學、更精準;在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方面,實現商業健康保險就醫費用一站式結算,讓數據多跑路,讓客戶少跑腿,讓保險理賠更便捷;在財稅政策方面,引導保險行業用足用好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讓健康保險惠及更多企事業單位和個人。

健全普惠保險體系

今年5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於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保險行業豐富普惠保險產品服務、提升普惠保險服務質效。近年來,保險公司在積極開展大病保險、惠民保、長期護理保險、防貧保等普惠保險項目,實現基礎保險服務擴面提質。同時,努力擴大保險服務區域、領域和群體,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覆蓋廣泛、公平可得、保費合理、保障有效的保險服務。

在優化新業態、新市民等保險保障供給方面,中國人壽壽險公司聚焦快遞騎手、網約車司機等職業風險較為突出的新業態從業人員,於去年完成了「國壽新業態綜合意外傷害保險(A款)」等2款產品的開發,提供意外身故、意外傷殘、意外醫療、意外住院津貼保障,並額外針對騎行意外、機動車意外、骨折和猝死提供保險保障。人保健康為快遞騎手、家政保潔、網約車司機等新市民群體提供補充醫療、意外險等健康保險服務,覆蓋新市民58萬人。此外,保險公司與網約車平台合作,為數萬名網約車司機提供長期商業養老保障。

在更好滿足農民、城鎮低收入者等群體保險需求方面,平安產險基於農業用工靈活、人員密集、管理難度大等特點,開發面向農業領域小微企業專屬產品「農業零工保」,覆蓋意外身故、醫療費用,因傷誤工費用等責任,最大限度貼合農業用工環境,助力農業小微企業發展。截至2023年底,已為2000餘家採茶、水稻收割、水果採摘等農業企業提供風險保障超50億元。中國人保持續完善三農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在全國建成三農營銷服務部6500多個,三農保險服務站2.8萬餘個,三農保險服務點13.6萬個,推動保險服務下沉,提升金融服務可及性。中國人壽持續推廣到村任職選調生保險,截至目前,累計承保100萬人次,支付賠款超過5850萬元,幫助了620多名因重大疾病或意外傷害導致生活困難的大學生村官和到村任職選調生。

金融監管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普惠保險發展的目標是,未來5年高質量的普惠保險發展體系基本建成。基礎保險服務提質擴面取得新進展,重點領域和重點群體保險服務可得性實現新提升,保險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得到新改善,防範化解保險風險取得新成效,普惠保險助力金融強國建設邁上新台階。

「普惠保險是普惠金融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人壽會積極主動地保障民生、服務社會,通過我們自身的優勢和經營特點去增加業務觸點,提升普惠保險的可及性、可負擔性、保障屬性,以及經營的可持續性,發揮好我們在發展普惠保險當中的主力軍作用。」中國人壽壽險公司總精算師侯晉表示。 (經濟日報記者 楊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