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誰是「野蠻」,誰是「文明」?

2023-07-19     平原公子

原標題:秦滅六國,誰是「野蠻」,誰是「文明」?

秦滅六國,誰是「野蠻」,誰是「文明」?

昨天看到一個謬論,叫做「秦滅六國是野蠻征服文明」……作者是什麼「北大歷史學博士王珊」。

我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蠢,這是壞,是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壞。她表面上是在談歷史,實際上是在搞「認知戰」,摧毀大眾的歷史共識。

什麼是「文明」?什麼是「野蠻」?

東方六國大搞貴族世襲、爵位繼承、王侯將相階層固化、社會一盤散沙……很文明嗎?難道「貴族分封」、「四分五裂」是「文明」?「大一統」和「中央集權」反而是「野蠻」?

世界歷史上確實發生過「野蠻征服文明」的事件,但秦滅六國偏偏不是,秦滅六國,反而是「進步戰勝落後」、「文明取代蠻荒」……

為什麼?因為秦國的「耕戰立國」、「軍功授爵」、「唯才是用」、「抑制貴族」才是當時最先進的社會制度,極大激發了社會的組織能力和生產效率。

當時的東方六國之所以衰落,正是因為貴族勢力惡性膨脹,階層固化積重難返,公子豪閥封地千里,門客三千仿佛獨立王國,國家政令難以統一,人才大量被埋沒,資源力量得不到整合……雖然魏、楚都進行過改革,但都被舊勢力所扼殺。

秦國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摧枯拉朽一統天下,正是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整個國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法治天下,以功定升遷,賞罰必信,極大激發了秦國軍民的生產積極性和戰鬥積極性!從組織度、凝聚力、執行力上來看,秦國對東方六國就是降維打擊。

而秦朝建立後的「書同文」、「車同軌」、「修馳道」、「統一度量衡」、「郡縣制」、建立戶籍制度,更是超越時代的壯舉,從此奠定了中華大一統的根據,還開啟了歷史上第一次「大數據」、「統計學」治國。

從此之後數千年,無論天南海北,高山峽谷還是沙漠,我們都用一樣的文字,使用一樣的度量,學習同樣的章典,中央對地方直接管理,掌握人口和賦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為了事實。

秦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上千年的功業,操之過急了,手段過於粗暴和激烈,所以二世而亡,但它的繼承者漢,卻是完整繼承了秦的制度!劉邦和蕭何搬走了大秦帝國的典籍檔案,用改進的更完善的「秦法」,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輝煌壯闊的王朝——漢。

我們今天的「全國一盤棋」、「幫扶貧困地區」、「大規模基礎建設」……在歷史上,是有思想根源的。

歐洲到近代都沒有做到的事情,秦2000多年前就做到了,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制度認同,秦有萬世不朽之功。

公知們最喜歡罵「秦制」,實際上他們對歷史上的「秦制」一無所知,也從未客觀研究過「秦制」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他們根本不知道,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根基,就建立在「秦制」上。

「百代皆行秦政制,萬年咸用始皇心」。

教員說過:「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

如果一個21世紀的中國人,還想不明白這個問題,我是懷疑你書讀到狗肚子裡去了,你不可能不明白你一生享受的基礎建設、高鐵、高速公路、水、電、天然氣、物流運輸、扶貧專項資金、義務教育、助學貸款、醫療保障、社會服務、公共安全是從哪裡來的吧?

當然,「知鴉」通識課的指向太明顯了,這個視頻就是純純的壞,她說的是「秦國」,影射的卻是「中國」。

有人查了「知鴉」背後的資本,是一家叫做「北京小鴉科技有限公司」,其中的一家大股東,叫做「源知碼」,而它的法人代表,叫做「郭玉閃」!

這個名字,一定能勾起不少人的記憶。

郭玉閃,男,1977年生,福建莆田人,北大政治經濟學碩士畢業,「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創始人,理事,所長。

2014年10月,郭玉閃因尋釁滋事罪被北京公安局刑事拘留。

在郭玉閃非法經營案立案期間,經依法偵查查明:「自2007年3月起,郭玉閃成立北京傳知行公司,利用德國博爾、諾曼、美國CIPE、加拿大PI等境內外基金會、非政府組織及美國使館的資金支持,散播研究中國體制等非法文宣制書發送,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移送起訴。」

幾年前,郭玉閃還開過一個非法培訓機構,叫做「總學館」,教育行游的名義,開展一年三次,一次五天的名師指導,每位學員收費58000元。而「總學館」所請的名師,也都是網絡上的「老熟人」......這群人湊在一起,味兒就特別沖!

現在我們發現,無論是新一代的「知識網紅」,還是舊時代的「公知」,其實他們都是一根線上的螞蚱,是批量製造出來的倀鬼,這條線,一直攥在一隻看不見的黑手上。

它們沒有消失,它們只是暫時蟄伏,然後等大眾的記憶冷卻,然後改頭換面再登場,披上「科普」的畫皮繼續蠱惑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d011a051934a7e3dcb1dde71201eb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