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在超級英雄電影《蝙蝠俠》里,一場打鬥戲,在全美引發了巨大的轟動。
華納特地安排羅賓和一個戴著面具的華人對決,劇本原本是要求 羅賓打贏,但是這位華人卻堅 決反對,事後華納被迫對外宣稱,雙方打了個平手。
後來,很多觀眾查了一下演員列表,才發現這個客串的演員是國際功夫巨星——李小龍。
1966年,遠赴好萊塢的李小龍,出演了電視劇《青蜂俠》。
同樣作為超級英雄,青蜂俠遠沒有超人、蝙蝠俠、蜘蛛俠等有知名度。
特別是在6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的美國,黑西裝、黑眼罩、會功夫的超級英雄形象,註定無法討好內心極度膨脹的觀眾。
反倒是在《蝙蝠俠》里,李小龍憑藉著靈活的拳腳功夫,打破了美國觀眾的刻板印象。
從此,「青蜂俠」這位超級英雄,在全美擁有越來越多粉絲,李小龍也因此站穩了腳跟,逐漸成為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功夫巨星。
於是從那以後開始,好萊塢對於改編《青蜂俠》的嘗試,一直沒有間斷。
90年代,環球影業多次傳出要翻拍的消息,扮演「青蜂俠」的人選有喬治·克魯尼、傑克·吉倫哈爾等大明星。
在2004年,好萊塢決定邀請周星馳作為導演,並在片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就突然沒有了下文。
7年後,電影版《青蜂俠》問世,周杰倫在片中飾演加藤。
雖然《青蜂俠》當年在美國沒有取得成功,但是在香港一經播出,卻引發了巨大的反響。
很多製片商都開始爭相模仿,比如李連杰主演的電影《黑俠》,造型就是致敬李小龍。
在眾多跟風作品中,林正英也曾拍過一部《青蜂俠》,是他作為導演的最後一部電影。
在1994年,林正英的事業呈現下滑趨勢。
由於香港電影粗製濫造、胡亂跟風,所以林正英的靈幻殭屍系列逐漸不受歡迎。
在這樣的困境下,英叔也開始尋求轉型。
思考再三後,林正英決定翻拍李小龍的《青蜂俠》,想要複製李小龍的成功。
在演員方面,找來了徒弟「秋生」的扮演者錢小豪的弟弟錢嘉樂,TVB當家花旦關詠荷,以及初到香港影壇發展的于榮光。
只可惜,《青蜂俠》上映後,成為了林正英導演生涯的敗筆,一度讓英叔懷疑人生。
故事剛開始,在一個碼頭上,當地的黑幫正在進行拐賣兒童的交易。
這時,不知從何處冒出了一個黑衣人,輕鬆就將在場的壞人全部制服。
事後,孩子們想知道英雄的身份,對方自稱自己是青蜂俠。
青蜂俠的真名叫阿東(錢嘉樂 飾演),是村裡的一個孤兒,由英叔(林正英 飾演)和忠叔養育成人。
每當阿東化身青蜂俠懲奸除惡時,英叔負責打探情報,忠叔負責用鴿子傳遞信息。
三人合力,保護了當地人的安全。
這天,阿東在村裡遇到了一位女記者Tom(關詠荷 飾演)。
她來到此地,是專門為了調查一起案件,收集黑惡勢力的犯罪證據。
沒過多久,忠叔的線人來報,當地的慣犯老鼠,正打算偷走一批船。
意識到女記者Tom有危險,叫阿東去保護她。
幸虧青蜂俠及時趕到,Tom才得以逃過一劫。
事後,Tom想要感謝青蜂俠,對方卻在救出她後,立刻離開了現場。
從那以後,Tom對於青蜂俠心生愛慕,開始滿世界找他。
與此同時,老鼠的偷船計劃失敗,對青蜂俠懷恨在心,便決定聯手當地黑幫組織「黑太陽」,一起將他剷除。
而刑警隊的榮隊長(于榮光 飾演),正在調查黑太陽和老鼠,決定將他們一網打盡,並揪出幕後黑手。
後來,在一次行動中,榮隊長誤認為青蜂俠就是幕後黑手,兩人因此大打出手。
事後,Tom也從英叔的口中,得知了青蜂俠的真實身份。
原來,青蜂俠不是一個代號,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總稱,他們起源於古代,一直流傳至今。
在阿東家的地下室里,擺放著歷代青蜂俠的造像,其中就有李小龍。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東和Tom也互相喜歡上了對方。
但是,青蜂俠這個門派,有一個規則,那就是傳人不可接近女色。
為了遵守門規,英叔偷偷給阿東喝下了秘藥,幫助他忘掉Tom,但是副作用也很明顯,就是會在短時間內失去一半的功力。
偏偏在這個時候,幕後的大Boss終於現身。
此時的青蜂俠,僅憑自己很難將這群犯罪分子繩之以法,便決定和榮隊長聯手。
最終,眾人合力終於將這個犯罪組織一網打盡。
故事的最後,Tom發現了青蜂俠的真實身份,竟然是傻小子阿東。
不難看出,林正英導演的《青蜂俠》,有明顯的借鑑痕跡。
且不說片名和人設,直接照搬李小龍版《青蜂俠》。
片中,錢嘉樂和英叔之間的關係,簡直如同《蝙蝠俠》里的布魯斯韋恩和管家阿福。
但是,在故事方面,《青蜂俠》完全基於本土化改編,劇情與香港警匪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看得出,林正英的導演功底,遠沒有拍殭屍系列那般得心應手。
敘事節奏雜亂無章,超級英雄的人設出現了水土不服,電影背後的主題也沒有多大的深度。
唯一的看點,就是片中的動作戲。
但是,設計過於套路化和陳舊,沒有一點新意。
正因為如此,《青蜂俠》上映了7天就遭到下架,票房僅4萬港幣。
按照當時的票價,也就是說只有大概不到1000人去電影院觀看。
這部電影之後,林正英一蹶不振,他的導演生涯就此結束。
事實證明,李小龍的成功難以複製。
總的來說,《青蜂俠》這部港片,也反映了當時電影市場的環境。
盲目跟風,想模仿好萊塢大片,特效卻受限於技術和成本,導致整部電影各方面粗製濫造。
這樣一來,失敗的結果,也是無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