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三巨頭羅斯福、史達林和邱吉爾對中國戰場分別持什麼態度?

2024-01-17     一畫書畫

原標題:二戰三巨頭羅斯福、史達林和邱吉爾對中國戰場分別持什麼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決定人類命運和世界前途的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同時也是人類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前後有60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此次大戰軍民共死亡7000多萬人。

雖然這場戰爭的主戰場在歐洲,但中國戰場上發生的抗日戰爭也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主導這場戰爭的盟國三巨頭: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卻對中國戰場有著不同的態度。

從開羅會議到雅爾達會議,再到波斯坦會議,羅斯福的政策都是十分明確的。

第一是在亞洲戰場重點扶持中國,把中國拉入四國警察行列,也就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確立中國在亞洲戰場的主導地位,中國戰場打得越激烈,太平洋上的美國壓力就越小。

第二是在歐洲戰爭儘快開闢第二戰場,也就是發起登陸作戰。這一點羅斯福和史達林的觀點是一致的。

第三是把中國綁在美國戰車上,羅斯福的政策要確定二戰結束之後,中國可以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

向東可以壓制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

向北可以壓制蘇聯共產主義的崛起。

這一點羅斯福看到了,而杜魯門則沒有看到。

在二戰開始之前,蘇聯軍隊還沒從大清洗的浩劫中緩過勁來。

史達林一怒清洗了蘇聯紅軍的整個軍官階層,讓蘇聯紅軍指揮系統出現斷檔,戰鬥力急劇下降。

為了牽制日本,減緩日本對蘇聯遠東地區的壓力,史達林決定大力援助中國。

對於史達林來說,日本被拖在中國戰場,那就無力侵犯蘇聯,中國在戰爭中表現得越有力量,對蘇聯越有利。

當然,史達林有著和羅斯福同樣的目的。

羅斯福想拉攏中國成為其亞洲代言人,控制亞洲局勢,史達林也是這樣想的。

這哥倆甚至想過南北分治的局面,但國共兩黨都不會同意被分裂的,所以一直較量不斷。

二戰中,史達林一直都是斷斷續續地幫助中國,為什麼如此呢?

四個字:待價而沽。

比如二戰末期蘇聯對日宣戰,百萬蘇聯紅軍進入東北,向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幫助中國人民奪回東北。

但這並非榮耀,甚至可以說是屈辱。

因為史達林同意出兵的前提是中國放棄外蒙。

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沒有人願意自己的身邊有一個強大統一的鄰居。

這就是史達林二戰中對中國戰場的態度:幫,有條件的幫。

英國是二戰同盟國中,援助中國最晚,援助物資最少的國家,而且邱吉爾承諾過的援助大部分都沒有實現,海軍支援也沒有到位。

一方面他認為中國的崛起會破壞英法在亞洲殖民地的利益。

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各個方面都十分落後,邱吉爾根本不相信中國可以打敗日本。

對於邱吉爾而言,日本離他太遠,打誰都打不到英國,中國離他也遠,一窮二白,八成會輸。

而且英國已經不是當年的日不落帝國,不用和美蘇一樣爭奪中國的主導權。

中國戰場打成什麼樣,他毫不在意。

邱吉爾也很明白,美國二戰後的目標是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所以他的一貫政策就是強硬的和史達林硬碰硬。

他盼著德國和蘇聯繼續火拚,讓蘇聯的血流得越多越好,最好兩家都打殘,以此削弱蘇聯力量,防止戰後蘇聯變成巨無霸,這也可以讓英國得到喘息時間。

同時心懷鬼胎的邱吉爾更希望史達林和羅斯福能幹起來,他到處煽風點火、挑不離間、誇大蘇聯的威脅,希望見到美蘇火拚,讓「日落西山」的大英帝國可以渾水摸魚。

這一點史達林和羅斯福自然心知肚明,他們靜靜地看著邱吉爾的表演。

任何的援助都是外力,只有自己強大才有實打實的安全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cc3092cec97f61950139950239e93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