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對殯葬行業的職業偏見有多大,這似乎是個心照不宣的問題

2022-10-08     圍剿白日夢

原標題:大眾對殯葬行業的職業偏見有多大,這似乎是個心照不宣的問題

大家最近在看什麼劇哇,前兩天阿槓在逛B站時,無意中刷到了一個新劇,叫《三悅有了新工作》。

內容其實蠻套路的,講的是有夢想有能力的女孩趙三悅(周依然飾)在經歷過社會的不公平打壓後一度頹廢到擺爛,直到遇到「新工作」,才再次成長起來的青春勵志故事。

這個劇播出後一直沒啥水花,目前為止最出圈的一句台詞,是趙三悅在跟身為醫生的羅大淼(梁靖康飾)介紹完自己的職業後,羅大淼非但沒「嫌棄」她,反而說了一句「我是生的守門員,你是死的擺渡人,咱們算半個同行」。

對於一腳剛剛邁進殯葬行業,感覺身邊全是抵制聲的趙三悅來說,這句話無疑是種肯定和尊重。

這句台詞也是阿槓覺得《三悅有了新工作》值得一看的原因,它的結構雖然是過往電視劇中常見的職場劇套路,即「由一個新人菜鳥揭開一個行業」,可趙三悅掀開的幕布,卻是白色的殯葬行業。

對於在東亞文化里成長起來的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殯葬行業代表的「死亡」,永遠是一個帶著恐懼的話題。平常聽到諸如殯儀館、遺體、白事這類詞彙,要不覺得「晦氣」,要不就是有諸多忌諱,對於殯葬行業從業者更會是繞著走,生怕他們身上的「死人味」沾染到自己。

山東棗莊的一家獲得經營許可的殯葬店,就因為開在小區樓下,被居民倒垃圾抵制

可這些東西,大部分都屬於「自己嚇自己」的精神範疇。

飾演趙三悅的周依然在接受採訪時就說,在殯儀館裡拍戲真的會有一股味道,殯葬行業的從業者知道那是人死後會出現的正常自然現象,可在不明所以的人看來,就是「怪味」,是「屍臭」。

在無法直視死亡且對此毫無了解的大環境下,人人心裡都存了恐懼。老一輩是這樣,年輕人也逃不過。

三悅圍觀大姨給遺體收容時,聞到屍臭味後衝出去吐了,大姨給她遞來一杯水,她的手剛伸出來又縮了回去,直到大姨說「我洗過手了」,才接過來把水喝掉。

大姨在以「專業對口」為由給她介紹工作時,不明真相的三悅沒有拒絕,可到了殯儀館門口她才意識到所謂的專業對口是要給死人化妝。

「你讓我來殯儀館當化妝師?是殯儀館啊?!」,三悅的反應就是絕大部分人的下意識反應,覺得殯儀館不是正常人工作的地方,或者說誰會去殯儀館找工作呢?

中國人骨子裡對喪葬業的牴觸,使得這個行業都變得可怕起來。可偏偏就是這麼一份聽起來晦氣又不正常的遺體化妝師工作,讓觀眾感受到了殯葬業從業者所面對的各種偏見和無奈。

作為過來人的師姐告訴三悅,租房時千萬別跟房東說自己是干這行的,否則不好找房子,三悅不以為然,直到租房四處碰壁,無房可租;

三悅去婚禮現場找媽媽要鑰匙,一旁吵架的新人本來因為私人原因發生爭吵,一聽到三悅的工作,直接過來攆人,罵道「我說今天這日子怎麼那麼晦氣」……

三悅面對的這種不公,或者說殯葬業從業者身處的不公平困境,一直都有。

他們打車上班定位到殯儀館,沒有任何一個司機願意接單;在擁擠的公交地鐵上談論工作,越聊身邊越空,周遭人都離你很遠;

#下圖出現的文字內容,是殯儀館員工李思沅採訪中說的#

利用空閒時間去餐廳打工,就算很認可你的業務能力,但因為你在殯儀館當告別儀式的主持人,所以餐廳會「好商好量」地辭退你,餐廳經理直言「除非你辭掉殯儀館的工作,才有資格繼續在這裡彈琴」。

不僅工作會被人指指點點,你的人品也會因為這份工作受到質疑。家裡親戚朋友聊到你的工作,會戳著你的脊梁骨說「都是蹲過大獄的人才幹這種活兒」。

親朋好友結婚生子更是不敢去慶祝,萬一孩子哭了就得被說三道四。

工作的特殊性促使了他們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分享日常,身邊的朋友也會因為這個職業的特殊性產生距離。所以殯葬行業的從業者從不參加朋友的婚禮、不和好朋友握手、也不和她們說再見。

日常相處是這樣,感情層面就更難。

無論是個人條件還是物質基礎都不錯的女孩子去相親,每次都不敢主動坦承自己的真實職業,因為說出來就會被對方罵「你這種人,怎麼有臉出來相親啊?」

於是因為這層關係,他們開始「欺騙」,劇里女孩子出門都說自己在從事服務業,還把這個回答定為「標準答案」,把這樣的回答稱之為「自我保護」。

畢竟她們只有對外這樣介紹自己的工作,才能融入主流生活。

可明明殯葬從業者跟其他行業一樣,都是一份職業而已,不應該承受外界的凝視與誤解。

從專業上講,他們上學時也要學對應的課程,也要為學分發愁,這是一份需要技術的工作,不是光憑「膽子大」就能勝任的。

劇里趙三悅身為遺體化妝師,日常工作就是給遺體修理遺容,不僅要給遺體化妝給遺體塞舌頭,時常出入停屍房,還要面對殘缺不全的遺體。現實生活中從業三年的遺體整容師王恆本科學得是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每個月都要處理幾個複雜遺體。

從生活層面考慮,作為一名普通人,他們也需要面對柴米油鹽和房租房貸,會為工資低而發愁。

遺體整容師王恆就說,從事他們這個行業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沒有大家所謂的那些又神聖又亂七八糟的東西,他們掙得就是一份養家餬口的錢。

王恆到底原話是:「我就是幹著自己的活兒,對得起我掙的錢,對得起家屬,對得起逝者。」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跟大多數需要你熬夜加班的工作相比,殯葬從業者的工作里,多了一份對往生者的尊重。他們在適應生理上的不適,承受嚴謹工作帶來精神壓力的同時,全得是往生者最後的體面和尊嚴。

在中國的喪葬文化里,人要「乾乾淨淨」地走,親屬也需要告別,所以我們需要遺體整容師來修復因為溺水、車禍等等死亡原因造成的遺體破損,還逝者一個體面的外表。

給往生者尊重,讓家屬釋懷,讓我們能更加平靜地接受每個人都必然走向的結果,這正是殯葬行業從業者能給我們帶來的東西。在精神層面給予安撫的意義,指引著家屬更好的面對生活。

殯儀行業其實並不如我們所想那樣晦氣,那樣死氣沉沉,那樣常年圍繞著陰森恐怖的氣息,反而因為直面死亡,讓人更懂得要珍惜生命。

迷信也好,避諱也罷,很多人對殯葬行業的牴觸情緒都來自恐懼和不理解,可如果他們能明白殯葬從業者真正在做什麼,他們在為往生者做什麼,又能為往生者的家屬做些什麼,估計就能理解並尊重他們了。

周依然在採訪時就分享說,有一場她在殯儀館裡與父親和解的戲,劇情設置是三悅在情感上無法跟缺失她成長的父親和解,可當她親自整理父親的遺容後釋然了。

在開拍前,周依然不知道該怎麼演,可等她身處在那個情境中,她慢慢明白了,在死亡面前,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

在一些影視劇里,為了能讓普通人能更好地理解這份職業,明白殯葬從業者到底在做什麼,做了很多名詞上的拆解。

比如《三悅有了新工作》這部劇里,對喪葬職業的理解,用了醫生這個常年救死扶傷的職業去類比,說他們是「生的守門員與死的擺渡人」。在之前上映的電影《人生大事》里,殯葬師這個職業被叫做「種星星的人」。

阿槓覺得,這可能是種迂迴柔化的方式。畢竟在東方文化里,我們習慣迎接新生,卻從未練習接受死亡。

可人生百年,終歸要面對生死,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份職業的特殊性,也對這類服務有需求,那為什麼,這些提供殯葬服務的從業者卻得不到相應的尊重呢?

大眾對殯葬行業的職業偏見有多大,這似乎一直是個心照不宣的問題,長久以來大家默契地避而不談。可即便不被大家理解、被接受,依然有一些人堅守在這個行業里,並懷著獲得大家理解的小小希冀。

撕開殯葬行業的神秘面紗,把真實的行業現狀告訴大家,抵消掉中國人對喪葬文化的迷信色彩,這將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但只要有人努力做這件事,開始的契機就不算晚。

其實除了頗具深意的職業選題,《三悅有了新工作》里還有很多關於人性的討論,在生死面前人性中的趨利避害被無限放大,一些引人發思的故事和台詞也由此在展開,比如說「中國人的葬禮,活人總是比死人重要」。

這些台詞和故事都屬於身邊常見的例子,真實地發生在每一家殯儀館裡,構成了生死面前的眾生百態。

我們看過了那麼多職場劇,可以在律政劇里討論司法與人性,可以在醫療劇里深究醫患關係。可以謳歌醫生的偉大,讚美醫生的崇高,那麼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在殯葬劇里談論生死與離別,感慨人性與尊嚴。

因為「死的擺渡人」理應和「生的守門員」一樣,獲得同等尊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cb7a515f3bc5906a08af8332e9b79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