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調,2024這麼干!

2023-12-09     筆記俠

原標題:中央定調,2024這麼干!

內容來源:轉載自中國新聞網。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97 篇深度好文:5722 字 | 15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轉載自中國新聞網。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97 篇深度好文:5722 字 | 15 分鐘閱讀

宏觀趨勢

筆記君說:

2023年中國經濟怎麼樣?2024年中國經濟怎麼干?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4年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了2024年經濟工作,強調「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釋放重要信號。

一、2023年經濟形勢:回升向好

對於2023年中國經濟形勢,會議指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上述判斷有數據的支撐: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表示,會議總體肯定了今年經濟在內外部複雜形勢下取得的成就,即「回升向好」。

今年中國經濟總體處於疫後恢復態勢,完成全年目標是大機率事件。

當前,國際主流聲音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分別將2023年、2024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從5%、4.2%上調至5.4%、4.6%;經合組織(OECD)近期將2023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值從5.1%上調至5.2%。

二、2024年經濟工作,如何部署?

當前,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國內需求仍顯不足,在此背景下,2024年中國經濟怎麼干,備受海內外關注。

對於2024年中國經濟,會議提出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等等。

1.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

「穩中求進」的提法一以貫之,如今在後面加上了「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如何理解這一新提法?

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表示,這一提法強調了「進」的重要性,「穩」是「進」的基礎,「進」是「穩」的結果。

要精準加力,強化政策協同和一致性,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為高質量發展而「立」;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鞏固外資外貿基本盤。

經濟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這意味著在經濟政策制定上,要保持穩定,同時也要有進取心,不斷推動經濟發展。

在政策實施過程中,要先立後破,確保政策的連貫性和可持續性。

羅志恆認為,這有利於推動明年經濟向好,夯實恢復的基礎。

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是「進」的前提,而穩定經濟環境的取得也需要積極進取的政策支撐,「進」的政策促進「穩」的形勢和穩的預期,比如財政、貨幣和房地產政策等。明年預計能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速,主要動能將是服務業、高端製造和基建投資。

2.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會議指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副所長盛磊認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就是要推動各部門進一步強化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密切配合、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在具體工作上,進一步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更加注重政策安排的輕重緩急,防止出現「合成謬誤」問題,打好政策組合拳,維護好穩定可預期的宏觀政策環境,營造幹事創業、共促發展的濃厚氛圍。

羅志恆認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這有利於避免合成謬誤,有利於穩定預期的形成。

政策要生效和提效的前提是政策之間的系統謀劃和協調性,就是避免收縮性的非經濟政策衝擊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從總體大局出發而非部門本位出發。

近年來財政與貨幣政策持續協同,貨幣政策配合財政發債、化債,貨幣金融政策支持房地產風險防範等等,預計明年將繼續延續。

羅志恆表示,財政政策基調一方面保持積極的態勢,即加力以支持擴大總需求、防範化解經濟社會風險,另一方面又提出了「適度」和「提質增效」,也就是說要根據經濟社會需要來實施,不搞大水漫灌,積極的財政仍是高質量發展框架下的積極,避免大幅提高財政風險,讓財政更可持續。

3.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會議指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2023年消費熱點亮點明顯增多,前10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9%,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83.2%。消費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

在盛磊看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從投資角度來看,就是要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領域,找到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合點,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羅志恆認為,會議對消費和投資的關係從經濟循環的角度做了更深刻的闡述。

從「三駕馬車」的角度來看,消費和投資都是需求,但是消費是終端需求,投資要承擔優化供給結構、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作用,而不能只簡單理解為需求,如果將投資只理解為需求,將會產生諸多無效投資。

因此,消費的提振引發製造業投資增加以增強福利和效用、基建投資增加以改善消費環境等;投資增加尤其是高質量的投資增加將創造和釋放需求,比如新的更優質的產品誕生就創造新的需求。

4.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會議指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當前,中國外貿面臨較大壓力,但暖意漸濃。海關總署7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中國進出口3.7萬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比10月擴大0.3個百分點。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張曉濤認為,近期中國外貿改善得益於多個方面:

全球經濟逐步復甦,疫情產生的「疤痕效應」逐步消除,對中國進出口恢復形成基本支撐;穩外貿系列政策效應逐漸顯現;各類市場主體對不確定性逐漸適應並積極應對;制度型開放加快等。

朱克力認為,會議釋放的信號表明,中國經濟政策將保持穩健和進取的平衡,加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延伸閱讀:

堅信中國經濟,做長期主義者

今天不確定的環境正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困難時期,我們如何踐行長期主義?

先說環境,過去我們所處的環境更像爬山。山就在那裡,相對靜止,我們確立好方向,規劃好路線,只要做好執行就能到山頂。

而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所處的環境更像是在衝浪。浪是動態、不確定的,沒有了明確的目標,沒有了規劃好的路線,只有控制好衝浪板,預判浪潮,隨時捕捉可能性。

控制好自身平衡,需要強大的定力。這就是適合我們今天的長期主義:沒法過多向外求,只能向內求,苦練基本功,改變自己去努力適應環境。

首先,長期主義,要有很強的心力。

20 世紀末,中國電信推出了小靈通,年銷售收入曾高達100億元,許多企業都看到了這裡頭的賺頭,但任正非認為:

小靈通註定是一項短暫的過渡技術,3G 才是未來。錯過小靈通,華為會丟掉一大塊利潤,但錯過 3G,是根本的失策。

小靈通註定是一項短暫的過渡技術,3G 才是未來。錯過小靈通,華為會丟掉一大塊利潤,但錯過 3G,是根本的失策。

今天我們會讚嘆任正非的高瞻遠矚、雄才大略,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可是有誰知道任正非當時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2000年到2003年,小靈通取得了持續的增長,UT斯達康因此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變成了一家明星企業,中興也在小靈通市場裡賺得盆滿缽滿,而且他們利用小靈通取得的高額利潤不斷擠壓華為的市場。

2003年,中興的銷售額一度達到了華為的80%。

華為失去了瓜分小靈通市場的時機,華為首次嘗到了巨額虧損的苦頭。

更雪上加霜的是,3G牌照遲遲不發放,因此華為在3G領域的巨大投入長期得不到任何回報。

那時候很多人對華為失去了信心,認為任正非犯了一個致命且愚蠢的錯誤,不少人離開華為,選擇了在當時看來更好的公司。

任正非後來講:

「我當年精神抑鬱,就是為了一個小靈通,為了一個TD,我痛苦了8到10年。我不讓做,會不會使公司就走向錯誤,崩潰了?做了,是否會損失我爭奪戰略高地的資源?」

「我當年精神抑鬱,就是為了一個小靈通,為了一個TD,我痛苦了8到10年。我不讓做,會不會使公司就走向錯誤,崩潰了?做了,是否會損失我爭奪戰略高地的資源?」

今天復盤一下任正非當時的處境:眼前的利益唾手可得,當前的壓力實實在在,但是未來的收益卻並不確定。如果你是任正非,你會怎麼辦?

焦慮、抑鬱、彷徨,中途反悔甚至放棄。這就是長期主義者常常必須面對的現實。

我們每個組織、每個人身上,都同時存在短期主義與長期主義兩套系統,前者是生存本能,後者是進化需要。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短期主義的影子,更看重眼前的收益,面臨的當前壓力或眼前誘惑越大,人的短視的一面就相對越容易被激活,人就越容易表現出短期主義的傾向。

即使是長期主義者也會有短期行為的衝動,也會中途動搖,每個人都會有內心深處的天人交戰。

這就是為什麼任正非在已經選擇了3G這條長期主義賽道後,仍然會為了放棄小靈通而感到抑鬱和壓力。

其次,長期主義是一種覺醒。

長期主義是需要激活、也是可以激活的;是需要強化、也是可以強化的。長期主義是一種價值觀,也可以變成一種習慣性的思維與行為模式。

換言之,人和組織都是可塑的,短期主義是像地心引力一樣的存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始終用長期主義來校正我們的行為,保證我們不會偏離長期主義的主線。

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如果你沒有認識到自身和組織的兩套系統,你就很容易滑向短期主義而不自覺。

最後,長期主義是一種信念。

長期主義是關於未來的選擇,而未來是不確定的,還並不是現實。所以,一旦失去對未來的信念,人們就會放棄長期主義,追求短期利益。

悲觀主義者更容易選擇眼前,樂觀主義者更容易相信未來。

人只有對未來有信心,才會放下眼前較小的回報,去追求長遠較大的回報。

人關於未來的信念越強烈,做選擇時我們就會越傾向於長期主義,就越能忍受寂寞和痛苦。

那麼,在一個普遍的艱難期,我們還能相信什麼?在我看來,我們還需要有以下六點「相信」:

第一,相信長期的力量。

要相信你的長期理性。在大和小之間,要選大不選小;在長和短之間,要選長不選短。

長期理性可以讓你從更大的框架、更高的視角、更長的時限來思考你遇到的問題,這樣你就會做出最理性的選擇。

不要因為短期的理性反而導致了長期的非理性,要相信你的長期理性一定是對的。

克制與耐心是人類理性最高貴的品質。相信長期的力量,你就可以具備這樣的品質。

第二,相信信念的力量。

我們前面提到的跨期選擇研究發現,積極的希望情緒可以提高個體在跨期選擇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越積極,越相信,選擇過程中的自控性就越強。

所謂信念,就是相信正面的理念一定能夠實現。

強烈的信念是人和組織最主要的力量來源。

無論是戰爭的歷史,還是今天企業的創業,一個弱小的組織最終取得勝利,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信念,並且相信自己的信念。

「相信信念」這個層面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是一定要形成團隊的氛圍,因為組織內部成員的觀點和行為可以相互影響,信念可以相互激勵。

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是,長期主義的領導會吸引長期主義的追隨者,短期主義的領導必然會吸引那些只追求短期利益的下屬或者團隊成員。

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信念、信任、信心、信仰可以良性地互相促進。

團隊內部的相互信任會使得成員都更傾向於相信這個團隊的整體信念,一群人在一起相互吸引,相互激發,釋放出無窮的潛力,最後把信念變成現實。這就是信念的力量。

曾鳴教授講過一句話我非常認可:組織的願景是用來相信的,不是用來挑戰的。

如果成員懷疑和質疑組織的願景,事情就根本做不成,必須相信它,它才會變成現實。

第三,相信共生的力量。

不管在任何領域裡,競爭和敵對意識會影響你的戰略和思考。

如果你陷入跟對手較勁的死結當中不可自拔,那麼即使你贏了,也是殘局。

如果從現在看未來,那麼你的眼光一定會局限於資源的爭奪,你的眼中全是對手。

但是如果從未來看現在,從長期主義的角度回頭看現在,你關注的就是如何創造出未來的大局,甚至眼前的競爭者都可以被納入到你共創未來的大局中。

所以,不要只盯著一時的勝負得失,而要著眼於不斷演化的大局。相信共生的力量,你才能超越一時一地的得失。

第四,相信基本面的力量。

基本面就是管理中的基本優勢,包括人才、文化、戰略、組織、領導力、執行。

無論是在軍事還是在商業化的今天,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處於浮躁的環境中,人和組織很容易在走的過程迷失自己。

最終是管理中最基本、最簡單、最普通、最質樸的常識性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動態匹配程度,決定了你和組織到底能走多遠。

有了紮實的組織才能更好地打仗,才會取得更大的、持續性的勝利。

我們經常會把眼前的短期業績跟組織的長遠投入對立起來,看重眼前的業績往往就忽略了組織長遠的發展。

但是,真正的好組織、真正的長期主義,就是通過組織能力的構建、基本面的夯實來給自己創造取得更好更大的業績的機會。

更長遠來講,夯實你和組織的基本面,才能夯實組織的根基,才可以在動盪的環境中經歷大風大浪而巋然屹立。

第五,相信專注的力量。

我們要在一個清晰的方向持續不斷地投入和累積。

長期的價值創造一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要你的大方向沒有錯,只要你願意在這個大方向上持續不斷地投入,最終你大贏的可能性反而比你四處出擊要高出很多。

第六,相信向善的力量。

今天的行業和市場一直在不斷變化,但是我們看到,人類向善利他的大方向從來沒有變過。從進化的角度講,這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因為只有有利於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才會得到社會長期的獎勵。

只有形成合作、利他、向善意識的社會,才能在進化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幾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和世界性的思想體系都是教人向善的。

其實企業也是如此,企業的終極意義就是創造社會價值,推動人類進步,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同和尊重,才能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和正向循環。

企業當然要追求利潤,但是缺乏道德感的企業無法走得長遠。

長期的成功一定是價值觀的成功,偉大的企業一定是向善的企業。

這是讓自己和組織變得強大的一種精神內核,能夠歷經任何挫折,實現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則。這就是平庸和卓越的最大區別。

那些為社會創造長遠價值的企業,社會最終一定會給它長遠的獎勵。

最後,長期主義是一場修煉。

認識到長期主義很容易,做到非常難。我們必須認知到這個現實,因為人性是有弱點的,我們永遠要面對大腦中兩套系統的糾結。

知易行難。

在長期與短期之間、在全局與局部之間、在追求使命與追逐眼前利益之間,當這些糾結出現的關鍵時刻,你究竟如何抉擇,最能暴露你深層次的追求究竟是什麼,也最能決定你和組織的最終命運。

在堅持長期主義的過程中,你會動搖,會懷疑,也會猶豫,但這反而恰恰是你和你的組織成長、成熟的過程。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c8e2a6fad70069677e9608b8bc627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