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稚柳雪景山水,空靈飄逸之意境。

2023-12-21   新銳作家文壇

原標題:謝稚柳雪景山水,空靈飄逸之意境。

謝稚柳雪景山水,空靈飄逸之意境。

謝稚柳雪景山水,空靈飄逸之意境。

謝稚柳(1910~1997)畫家、書法家、鑑賞家、詩人。早年多工筆細寫,晚年喜用落墨法,縱筆放浪,墨彩交融,呈現濃郁浪漫的詩境。工書法,精鑑賞。謝稚柳筆下的雪景山水,大膽落墨,用筆洗鍊流暢,畫面明凈清朗,寒意自生,有空靈飄逸之意境。謝稚柳晚年研究徐熙「落墨法」,墨彩相依,自成一格。從瀟洒謹嚴的宋元規範到老去粗豪的落墨格調,謝稚柳的山水也由清新明媚,變成了爽邁雄健的大江東流,徜徉在他寂靜、清幽的冬季山水中,你會頓覺滿身的塵囂滌盪而去。

謝稚柳《黃山松雪圖》

謝稚柳 (1910-1997),擅山水、花鳥、人物、走獸及書畫的鑑別 。早年多工筆細寫,晚年喜用落墨法,縱筆放浪,墨彩交融,呈現濃郁浪漫的詩境。工書法,精鑑賞。曾在成都、重慶、昆明、西安、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竹籬圖》入選第2屆全國美展;《蓮塘(脊鳥)鵒》和《茶花山鵲》入選第三屆全國美展 。《草原牧歌》等藏於中國美術館。1962年參加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書畫鑑定組,赴京和津、沈等地閱書畫萬餘。1983年擔任全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組長,次年開始全國性書畫鑑定工作。

謝稚柳《黃山雪霽》1980年作

出版有《謝稚柳畫集》、《謝稚柳、陳佩秋畫集》數種;編輯有《唐五代宋元名跡》與《燕文貴、范寬合集》和《董源、巨然合集》、《梁楷全集》,著有《敦煌石室記》及《敦煌藝術敘錄》以及《水墨畫》、《鑒餘雜稿》專著;詩詞集有《魚飲詩稿》及《甲丁詩詞》等。

謝稚柳《江村霽雪圖》1947年作

張大千1964年的題詩評價謝稚柳作品《槲樹啼猿》:「別來歲歲滋煙塵,畫里啼猿怨未申。天下英雄君與操,三分割據又何人。」張大千吞吐大荒固然堪稱一世之雄,可是在他心中,能與自己在畫藝上頡頏雁行,並駕齊驅的,恰恰是這位「柳弟」。三分割據又何人?放眼望去,沒有了人選。在傾蓋相交之中,在生死契約之後,昔年莫高窟前的萬里流沙,青城山中的滿目青蔥,映照著他們敲詩聯句、論畫談書的身影。

謝稚柳畫作大千豪邁,稚柳溫婉,這樣一對異姓兄弟,平分了畫壇的天下! 從黑白印刷的圖版中只能依稀窺探出元人的遺韻,真跡一旦赫然在目,難免有一種望外的愉悅。畫面從左上角縱橫伸開兩枝樹幹,幾組闊葉掩映其間,設色古雅,一絲不苟的神貌,散發出宋人院體繪畫特有的拙樸。一隻黑猿舒展雙臂攀援樹上,是易元吉畫中的精靈。

深厚繁複的點染,凝練沉穩的勾勒,似乎比張大千的纖巧更貼近古人的靈魂。畫中題雙款,書法已經逐漸脫開陳老蓮的瘦硬古拙,變得豐腴端莊起來。戊子年的題款說的是關先生北游回歸之後,特地將此幅贈送的原委,另一種說法是關家弄璋之喜的賀禮。自己得意的力作,隨贈朋好,活得如此洒脫,人生還有什麼遺憾可言?

從瀟洒謹嚴的宋元規範到老去粗豪的落墨格調,徜徉於煙雲懵懂的江南山色,迷戀著霧合煙圍的荷塘月影、紅葉經霜、芙蓉沐雨、幽蘭吐芬、梅竹斗寒,典雅溫文的筆調像宋人的小詞一樣雋永脫俗,看久了,覺得滿身的塵囂都為之滌盪掃除。「君子竹,丈人石,題罷還君意不得。此卷長留天地間,從教舉世重顏色。」沈尹默的題詩與他的字一樣,時時刻刻不忘晉唐的風規。他真的是畫中解人,似乎早就看到了意氣風發的小謝,日後叱吒風雲的身影。

的確,這位江南煙雨孕育的才人,在千載傳承的筆墨中,覓得了典雅蘊藉的精魂。淡墨輕煙寫遠山,蒼茫咫尺相與看。他早年的畫作,始終散發著一種幽思的情味。對於徐熙落墨法的迷戀,使得他的畫風一變再變,最終破繭而出,一飛沖天。老作江南落墨人,步入晚境的謝先生,水墨越發波瀾蕩漾,色彩越發繽紛濃麗,苦篁齋中清新明媚的小橋流水,變成了壯暮堂里爽邁雄健的大江東去。少耽格律波瀾細,老去粗豪是本師。這是老人回顧平生的總結,也是他縱覽畫史,參悟造化的真知灼見,為後世學人開啟了門徑。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謝稚柳孜孜不倦,精耕細研,廣泛探求,鍥而不捨地攀登藝術巔峰,在詩、書、畫、考證、鑑定、研究等領域中成就卓著,鼎足當代他天資聰敏,幼承庭訓,受業名師,習經史詩文,醉心丹青,熱衷古畫觀摩,融會古法,自成風貌。繪畫方面工花鳥、山水、人物,設色明雅,用筆雋秀,清麗靜穆,曲盡其妙。晚歲更創「落墨法」,縱筆放浪,墨彩交融,別具一格。

書法方面,清秀飄逸,風姿奇麗,瀟洒出塵,氣勢恢宏。詩詞造詣深邃,詩畫交融,格調天成,清新可誦。學術研究,治學嚴謹,範圍廣泛,涉及古書畫鑑別、美術史研究、作品賞析、史料整理編輯等,尤其是在書畫鑑定方面,貢獻更為卓著。 謝稚柳-自幼天資聰穎,其師錢名山為當地名流,其兄謝玉岑以詩馳譽江南,並能書善畫,謝稚柳自幼受到薰陶。20歲始便經常出入中央博物院看畫,並與兄之好友張大千過從甚密,這是他鑑定歷程。

謝稚柳書作的一個起點,對他產生了極大影響,並且影響著他一生的創作和鑑定。他所結交的人物都是書畫界和鑑定界名流,除張大千外,還有吳湖帆、張伯駒、章士釗、于右任、沈尹默、徐悲鴻、容庚、商承祚、于非闇等,在他的藝術歷程中起著無形的作用。36歲時結識張伯駒是他鑑定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張氏收藏頗豐,又精於鑑定。

41歲時,上海文管會成立,聘請他為編纂,此終身一大轉折,須知中國歷來沒有鑑定專門學校,像謝稚柳這樣半途出家,便是難得的鑑定天才了。他從此便以鑑定知名。53歲時,國家文物局組織書畫鑑定小組成員,對全國各地所藏古代書畫作全面系統的鑑定,跨越四省,往返半年,所見書畫萬餘軸,在他一生的鑑定生涯中是件大事,就是在歷代書畫鑑定家中也是罕見的。

謝稚柳的繪畫,沒有名師傳授,屬於自學成才。他初學明代畫家陳洪綬,早年書畫一副老蓮作派,後由此上溯到宋代繪畫,畫風一變。繼而又著力五代的董源、巨然,下行至元明清諸家,與張大千去敦煌考察後畫風又一變。晚年研究徐熙落墨法,畫風再一變,由工筆細寫轉向豪放寫意,色彩由淡雅轉向濃烈。此時對張旭書法產生濃厚興趣,由學懷素、黃山谷改學張旭,書風也為之大變。

他一生舉辦個人畫展近二十次,在書畫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書畫作品總是洋溢著才情,才情又支撐了他的自信,但同時隱藏著對傳統理解的主觀性和片面性,這種主觀性和片面性導致他與徐邦達等鑑定家常有分歧。且不論分歧中誰是誰非,而由於各人知識面的局限和各執一偏,是產生分歧的原因,這一點基本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