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選秀」幾乎囊括八旗所有的適齡女子,為什麼照片中那麼丑?

2022-10-07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清朝「選秀」幾乎囊括八旗所有的適齡女子,為什麼照片中那麼丑?

前言:通常在我們的印象中,皇帝的後宮號稱三千佳麗,裡邊理應是充斥著全天下最美麗的女子,畢竟在封建社會中全國的女子都是皇帝後宮的潛在對象。但是我們在看清朝時期一些皇后乃至皇妃的老照片時,卻讓人大失所望,照片中的女人大多數都是其貌不揚,有的甚至可以用丑這個字來形容,讓人造成了強烈的反差感。

這時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清朝時期的選秀女幾乎能囊括八旗中所有的適齡女子,為什麼選出來不是美若天仙,反而相貌普通呢?

八旗中三年一選,符合條件者不在少數

首先說清朝時期選秀女的這一制度,這種制度的目的就是為皇帝挑選後宮嬪妃,以及為皇室子弟挑選妻室的一種挑選辦法。清朝最初時期是沒有這種制度的,皇室的擇偶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一般都是與蒙古王公進行聯姻,後來由順治帝創立,後世皇帝不斷完善,這才形成了清朝的選秀女制度。

這種選秀女三年舉行一次,不管是滿清女子、蒙古女子,還是中原女子,只要是隸屬八旗官員中的適齡女子都可以參加,其中13到16歲的女子經過層層篩選後,被選中的成為嬪妃或嫁給皇室的其他子弟,未被選中的則賜返回家,自行婚配。而且在適當的年齡不去參加這種選秀,或是未參加已經嫁人的,整個家庭人員都會被治罪,由此可見清朝當時對於選秀的重視程度。

統治者忌諱「女色」,多數挑選難憑自己心意

這樣來看,可供皇帝挑選的女子其實也不少,為什麼選出來的還是其貌不揚呢?首先清朝的這個選秀女不是我們現在的「選美」,容貌美麗的女子甚至都能因為這個原因而被淘汰掉。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清朝的統治者在創立清朝之後,為了使這個王朝能夠久存,熟讀史書研究歷代王朝的興盛衰亡過後,認為美麗的「女色」是造成皇帝墮落、國家敗亡的原因,因此他們對「女色」存在這一種忌憚的心理。所以在選秀女時有著明確規定,不准女子濃妝艷抹。如果選擇那種生的容貌美麗的女子,就會使得他人想到「紅顏禍水」這樣的詞語上,認為不利於君王的統治。

在傳統觀念中,帝王好色這件事情本身就不是一件光彩的事,這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貶義詞,因此皇帝就算是自己有相中的,也不能輕易地去犯「好色」這樣的忌諱,因為這樣不僅會受到太后以及大臣們的指責,也會被人們所詬病。

「選秀女」可稱為「選門第」,門第標準第一

另外,清朝的選秀女的真正標準其實是門第與品性,也可以稱「選秀女」為「選門第」,至於女子的外在相貌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一個選擇條件。門第也是這些標準中排在第一位的,因此清朝的皇后乃至皇妃多數都是名門出身。

例如光緒帝的皇后,也稱隆裕太后,眾所周知她的相貌實在是普通至極,但她當時能夠在選秀中脫穎而出,入主中宮成為皇后,不是憑藉平淡無奇的相貌,反而是憑藉自己當時無人能比擬的門第,慈禧太后的侄女身份是她最大也是別人難比的優勢。至於光緒帝的珍妃,容顏雖然尚可,但他入宮也不是憑藉容貌,而是憑著身後顯赫的門第,家族中父親、祖父、乃至伯父盡皆都是當時清朝的高官。

至於選秀女的第二標準品性,所謂品性就是人們常說皇后「母儀天下」的那種姿態,讓人一看就有那種仁厚端莊的相貌。在性格方面上觀察選取的也是孝順、寬仁等等這種性格的女子。

這樣一來,符合篩選條件者自然而然就少了,相貌美麗者的不能去選,一概依照門第來選取,自然而然的我們在照片中看到的也就丑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大清會典》《清世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