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強化口語表達能力

2024-10-11     中國教育新聞網

安徽省合肥市勝利路小學嘗試創新探索,學生走上講台當「小先生」。

口語表達能力是個體參與社會事務、進行交往的基本技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語言運用列為核心素養內涵之一,強調「具有正確、規範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並提倡「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口語表達作為語言運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課程實踐性的關鍵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利用語文知識,通過積極的實踐活動,習得和重構語言經驗,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情境,作為一種契機和條件,如果得到恰當的利用,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表達慾望,進而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發展。

古詩文創作的時代與現代生活的距離較遠,因存在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可能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學習興趣。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更需要根據課程內容精心創設適宜的、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在與情境的持續互動中內化語言知識,自然而然地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1 創設生活真實情境

語言是反映和理解真實世界的工具,同時也是表達思想和觀念的符號系統。而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以它為媒介創作的文學作品不可能完全脫離生活,通常在某種程度上與現實生活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繫。教師可以在課文內容中挖掘與學生真實生活相似或接近之處,利用這些相似性讓學生感到學習內容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再是遙不可及而又陌生的事物,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表達慾望。

在課堂上,教師要設置貼近生活真實的情境,鼓勵學生思考和表達,同時保留足夠的開放性,給予學生個性化的拓展空間,並用適當的語言及時進行引導和點評,確保規範表達的同時,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快樂和成就感。這一過程不僅鍛鍊了學生應對日常語言運用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設置文學體驗情境

文學作品通過文字構建起一個虛擬世界,讀者需要運用想像進行重構,形成自己心中的畫面和場景。作者的情感往往能觸動讀者的情緒,在情緒相通中產生共鳴。同時,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結構及意象,也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其藝術魅力及所表達的深層含義。為了讓學生深度理解古詩文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創設體驗情境,帶領學生進入富於想像的文學世界,引導學生表達自己閱讀後的感受以及引發的思考,培養學生詩性表達的語言運用素養。

以《蒹葭》為例,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在誦讀中體驗四言詩的節奏與韻律,初步感受詩中所描繪的空靈悵惘、柔婉纏綿的意境。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從語言、結構和情感等方面探討該詩在創作上值得借鑑的地方,讓學生思考並表達作者如何巧妙地利用語言文字達到相應的藝術審美效果。在文學體驗情境中,讓學生與古人共鳴共情、情緒相通,真切感受到作者對美好感情不懈追求的精神,同時在暢所欲言中深度理解文學語言獨特的藝術魅力,進而熱愛我們的語言文字。這有助於建立積極的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3 策劃小組任務情境

研究表明,興趣和求知慾能驅動表達意願。實施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學習,基於課文基礎知識拓展學習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獲得持久的熱情。教師分配任務,提出要求,其目標的達成需要小組成員協調合作,有利於促進成員之間進行有效溝通並共同決策。與小組成員對話、探討的過程,不僅有效訓練了學生如何去說,還促進了學生交往經驗的發展,有利於學生在觀察與互動中增強團隊合作和溝通的能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採用小組口頭彙報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讓他們體驗分享知識的快樂。教師要對小組的創造性學習成果進行反饋和評價,同時鼓勵生生之間互相提問和討論,學生對話題內容有充分的準備,才能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活動中來,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北冥有魚》時,教師可以在課中讓學生總結歸納大鵬形象所具有的強大偉岸、志存高遠的特點,在課後安排小組探究任務,學生分小組搜集與大鵬相關的詩詞名篇(如阮修、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的詩詞)以及成語典故,探討其具體形象內涵。小組成員在探究過程中需分析所搜集的具體材料,共同探討大鵬形象在不同文學作品中的具體體現。在口頭彙報結束之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探討歷代詩人選擇該形象作為審美對象的共同又普遍的民族心理。師生、生生的對話交流,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經驗,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並在此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價值感和滿足感。

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古詩文教學若能在一定情境中展開,學習過程就不再寡淡無味。在積累或重構語言經驗的過程中,教師應賦予口語表達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使學生樂於表達並形成良好的表達習慣,這有助於提升口頭表達質量,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中文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1日 第05版

作者:劉琴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b5b80f91cac270cae7bc65542c1c1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