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版傷仲永,16歲讀博的張炘煬現狀,賦閒在家,逼父母北京買房

2023-09-21     李洪伙

原標題:現代版傷仲永,16歲讀博的張炘煬現狀,賦閒在家,逼父母北京買房

中國從不缺才子。

但那些沒有人生規劃、沒有悉心培養的天才最終只能淪為「傷仲永」,變得碌碌無為。

我們本次要討論的人物名叫張炘煬,年少時期就展現出非凡的智慧,10歲時參加高考進入大學,16歲讀了博士。

能有這樣的成績,的確配得上「神童」兩字,但是他如今的生活同過去的輝煌截然相反。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據悉,張炘煬畢業之後去了寧夏師範學院擔任一年的外聘教師,直至2021年8月份後,他選擇辭職,再無固定工作。

視頻中,張炘煬談起當年,仍一臉幸福和驕傲,當外教老師一年能獲得5000元課時費,學校還會補助我5000塊,總共攢下了5萬塊。

但目前這些錢基本都全花了,現在每隔三個月,父母會給我打一萬塊錢。

目前,張炘煬沒有固定工作,也沒有固定工資,銀行卡里只剩幾千塊,和大眾的預想的天才生活天差之別。

張炘煬不想給別人打工,卻夢想著實現財務自由,這屬實困難,但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如今,他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建立了很好的口碑,也受到企業的支持,事業有望涅槃重生。

張炘煬現狀的視頻一經發布,引發了大眾的熱議,有人認為,如果他父母當初聽從了張炘煬的意見,在北京買房的話,現在早就實現財務自由了。

所以,張炘煬早已習慣啃老,他覺得父母當時如果買房現在早就身價千萬,他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父母欠他的。

還有人坦言:明明是自己不行了,為什麼要怪父母呢?

總之,張炘煬的現狀引發了社會外界的關切,過早完成學業看似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實則危機重重。

張炘煬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很多人建議,像這種研究型人才,就應該交給國家重點培養,幫助他規劃未來的道路,這叫雙贏。

筆者認為:雖說他的處境很艱難,但是張炘煬擁有絕對的潛力,希望有關部門注意此事,給張炘煬一次機會。

從張炘煬的話中,其實能聽出他的無奈和失落,但面對現實情況,人又不得不低頭。

有人說,高智商的人往往是兩個極端,要不報恩,要不報仇。小時候的張炘煬屬於前者,16歲過後,他屬於後者。

照常理來說,張炘煬一定會有所成就,但是在一次採訪中,他自述北京孩子和外地孩子的區別,將自己捲入巨大的輿論怪圈中。

很多北京的孩子一出生就贏在起跑線上,他認為父母也應該為自己提供好的生活條件,於是,張炘煬要求父母在北京買房。

否則,他將不會聽從他們的安排,張炘煬的父母沒有同意,張炘煬回覆:最希望我留在北京的人是你們,你們應該為此努力。

很難想像,這是一個神童說出來的話,他將父母無條件的付出視作理所應當。

甚至張炘煬斷言:如果連一套北京房子都沒有,那麼博士畢業又有什麼用呢?

直到2019年,張炘煬拿到了北航博士畢業證書,他第一時間選擇在寧夏師範學院擔任外聘教師,拒絕父母的建議。

兩年之後,張炘煬辭去工作前往上海,當年攢下的錢所剩無幾,現在一天的消費控制在20元以內,主要以青菜白湯為主。

記者建議張炘煬換一份穩定點的工作,但他卻不以為然,表示:只要項目結束,我就有五萬塊的入帳。

對於現狀,張炘煬並沒有多說什麼,而是指責父母沒有遠見,如果當初在北京買了房子,現在早就漲到一千萬了。

在張炘煬的眼裡,父母欠了他一千萬,所以在一千萬這個額度之內,他可以隨便要。

如此態度讓人驚出一身冷汗,養了二十年的孩子,最後居然變成白眼狼,討債鬼。

當被問「他們願意給你嗎?」的時候,張炘煬回答:不給又怎麼樣?不願意也得願意啊。

很多人感到不解,作為天才的他為何要將錯誤推給父母呢?

神童張炘煬其實蠻可憐的,他成了現代版的「傷仲永」。

結束語

最後,希望社會對他多一些寬容,畢竟大家的起點不同,面臨的挑戰也有所不同。

同時,我們也應該從張炘煬事件中汲取力量,要勇於挑戰人生中的「麻煩」,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b4e4a8efd6a7827117bcc71f4894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