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高層次人才存量不足,高校紛紛搶灘人工智慧教育

2024-09-11     深圳新聞網

深圳新聞網2024年9月1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麗 通訊員 郭坤)又是一個新學年,從高考志願投檔線的變化來看,越來越多高分考生青睞就業前景看好的新工科專業。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在今年依然呈現大熱趨勢,一些頭部高校的相關專業在廣東、山東、江蘇等地的錄取排位持續走高。

2023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已達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人工智慧儼然成為創新領域的核心力量。然而人工智慧專業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顯。人社部的報告2指出,我國人工智慧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供求比例高達1:10。

為應對這一挑戰,近年來,增設人工智慧相關本科專業的高校日益增多,自2019年人工智慧被正式納入本科專業目錄以來,從首批建設的35所高校,已增至2023年的超500所高校。

但麥可思研究院推出的《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由於人工智慧專業設置時間較短,人才培養尚未形成較大規模,目前人工智慧相關崗位主要依靠計算機、電子信息類傳統專業支撐。另外,高層次人才供需失衡也需重點關注。

傳統計算機、電子信息類專業提供重要支撐

以人工智慧領域的典型職業——人工智慧工程技術人員為例,根據就業藍皮書數據,在2021~2023屆從事該職業的本科畢業生,超四成(41.1%)來自計算機類專業。這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占比為16.0%,軟體工程專業占8.1%,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占6.7%。這些專業為人工智慧領域輸送了大量具備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編程技能的人才,為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起到了堅實的支撐作用。

超過一成(12.1%)來自電子信息類專業,其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占4.9%,通信工程專業占3.7%。該類專業的學生在電子電路、信號處理等方面具有紮實的知識儲備,能夠為人工智慧系統的硬體設計和通信技術提供有力支持。

在此類職業中,自動化類專業的畢業生占比也較高,為8.8%。其中自動化專業占5.6%,機器人工程專業占3.0%。自動化專業的學生熟悉控制系統和自動化技術,而機器人工程專業的學生則在機器人設計、控制和應用方面具備較強的專業優勢,是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相關方面重要的人才來源。

由此可見,傳統計算機和電子信息類專業為人工智慧領域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隨著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設且緊密對接行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規模逐步擴大,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缺口將逐漸縮小。

高端技術崗位供需失衡較嚴重

人工智慧屬於高度知識密集型產業,對人才綜合勝任力、創新能力要求更高,崗位更多需要從業者具有研究生學歷背景。以計算機類專業為例,根據《2024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數據,其近三年應屆本科畢業生直接從事「人工智慧工程技術人員」職業的比例(0.3%)較低;畢業五年後從事該職業的比例達到1.5%,其中獲得研究生學歷的占比接近八成(78%)。基於某一流大學碩士人工智慧專業生源特點來看,優質本科(一流大學)生源占七成以上。

此外,根據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人工智慧產業人才發展報告(2019 - 2020年版)》的數據,不同類型的人工智慧崗位對學歷的要求和人才供需狀況存在明顯差異。

在崗位類型方面,算法研究崗和應用開發崗對學歷門檻要求較高,要求應聘者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分別達到45.1%和41.9%。這表明這兩個崗位需要從業人員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能夠從事算法設計、模型優化等核心技術工作。然而,這兩個崗位的人才供需比3卻僅為0.13和0.17,人才短缺問題比較嚴重。實用技能崗接近供需平衡,人才供需比為0.98。相比之下,產品經理崗對學歷的要求相對較低,崗位的人才供需比為4.52。

從技術方向來看,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方向崗位要求具備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均在四成及以上,其中機器學習方向更是高達50.9%。這些技術方向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和前沿領域,對人才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要求非常高。然而,它們的人才供需比普遍較低,尤其是計算機視覺和智能語音方向,人才供需比分別僅為0.09和0.08,說明市場對這些領域的高層次人才需求遠超供給,人才短缺問題十分突出。

全球AI競爭加劇 人才培養加強

人工智慧市場對高層次人才的「求賢若渴」狀態,不僅在中國普遍存在,在全球範圍內亦是如此。史丹福大學日前發布的《2024人工智慧指數報告》,對2010~2022年美國和加拿大新畢業人工智慧博士就業去向的分析顯示,大部分博士畢業生選擇進入工業界,占比從2010年的44.44%持續上升至2022年的70.71%。這一趨勢表明產業界正憑藉豐富的研究資源、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的人工智慧博士投身其中,彌補巨大的高端人才缺口。

人工智慧高層次人才的短缺給行業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挑戰,然而,這也為高等教育領域提供了巨大的機遇。為了應對嚴峻的人才短缺問題,全球範圍內的高等教育機構都開始積極調整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力爭在AI人才儲備中搶得先機。

據了解,今年以來,我國多所頭部高校,如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紛紛官宣建立人工智慧學院,致力於人工智慧前沿創新研究及頂尖人才培養。此外,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近期發布的《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專家核查及評議結果公示》中,智能科學相關領域的布局也成為了新的焦點。這些新成立的學院和智能科學領域的擴展,不僅體現了國家對人工智慧領域的高度重視,也預示著未來我國人工智慧教育將更加專業化、系統化和前沿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b2748818b044d5f725b199f26e820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