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長城 | 清長城,那一段最後的輝煌

2023-10-29     忻州網

原標題:話說長城 | 清長城,那一段最後的輝煌

忻州大地上的長城,修築歷史朝代之多是不容置疑的,在全國範圍內,清代修築長城的地方真還不多,可是在忻州就有清代的長城。如果把古代修築長城說成王朝的榮耀和輝煌,那麼清代修築長城就是最後的一段輝煌。

或許有人質疑忻州是否在清代修築過長城,我們先看幾則歷史文獻,史書會告訴你許多稀奇的故事。

保德黃河畔上的石砌壘卡。楊雨帆攝

據《清史稿·鄭敦謹列傳》載:咸豐七年(1857年)「回匪入河套,近邊震動,敦請移駐寧武督防,別遣兵守榆林、保德下游各隘,增募炮勇,補葺河曲邊牆。」從山西布政使鄭敦謹的奏章可以看出,在清咸豐年間,黃河西岸的甘肅回民起義軍常過河侵擾,清廷加強了黃河防務的力量,修築長城進行防禦,曾補修過河曲境內的長城。

據《欽定平定七省方略·欽定平定陝甘新疆方略》載,庚午年(1870年)十二月「何璟奏言:晉省河防北自偏關縣起,南至永濟之風陵渡止,皆與陝境接壤,河岸袤長,其間以河、保、吉、鄉為重要。河曲冰橋最長,地勢平衍,現有高占彪所統精銳四營駐紮該處,惟力尚單,幸有宋慶一軍留扎河西,足為聲援。吉、鄉兩處僅駐陸師十營,賴有舊築卡壘、長牆,經張樹聲、李慶翔酌量增修,得以憑牆扼守,籍可稍省兵力。」從以上奏章可以看出,清代對偏關至風陵渡一段的黃河防務是非常重視的,黃河畔上原有長城可依託利用,損毀的儘快維修。

再據《欽定平定七省方略·欽定平定陝甘新疆方略》載:「山西巡撫何璟又奏言:臣於(同治九年)閏十月二十日,行抵河曲縣周視營壘邊牆,即循河北行。二十三日,抵保德州,逐一屢堪竊,維河保情形以河曲為重要,上自馬連口起至石梯隘止,計八十里,中結冰橋約六十里,兩岸沙灘平衍,徑路紛岐,邊牆坍塌處所雖經隨時修補。」清同治七年,欽差大臣「左宗棠奏言:臣查山西河防,自河曲保德以南,夾岸山谷,迤邐有險可據。前據陳湜緘稱,已一律修砌壘卡,設險增防,該處尚可無慮。」從這兩段奏章看出,在清同治年間河曲保德以南修築過邊牆城堡等長城防禦設施。

再看《欽定平定陝甘新疆方略·塞垣卷》的兩段記載:同治七年(1868年)山西布政使鄭敦謹奏言:「惟河曲縣冰路最長,開凍最晚,現派已革總兵閻文忠等管帶各營在彼防守,其沿河邊境共九十里,舊有邊牆已多坍塌,今擬補葺並挑壕、築壘,修建垛卡堵御較為得力。當飭該州縣等,勸督民團分段承修,務於冬月以前竣事。」「上命軍機大臣傳諭左宗棠……曰:晉省保德、河曲一帶河岸綿長,冬令冰橋凝結,賊騎處處可行,該署撫擬於保德天橋修築石卡石壘,並於下游各隘口分派官兵駐紮,添募炮勇,為上下應援。其河曲舊有邊牆亦擬補葺,挑壕,築壘,修建垛卡以資憑守,所籌尚屬周妥,即照所擬辦理,務於黃河未凍之前,速行布置完畢,不可延緩貽誤。」從以上文獻再次證實,清廷對黃河的防禦十分重視,都是彙報過皇帝或者皇帝下令修築的國防工程,在河曲保德一線九十里長的黃河畔上,不僅國家撥款補修長城,而且讓州縣組織老百姓修築,要求在當年上凍前修完。其中特別提到在保德天橋一帶修築過石堡石寨等防禦設施。

清代山西修築長城的歷史文獻很多,不再一一列舉。清代修築長城主要是防西,黃河西邊有捻軍和回民起義軍。在晉南一帶是以防捻軍為主,晉北一帶靠近甘肅是防回民起義軍為主。

現在到河曲保德一線的黃河畔上考察,河曲境內的長城很多,明代的黃河邊長城從偏關老牛灣蜿蜒南下,入河曲界後,一直頂到石梯隘口,這段長城肯定在清代修築過,許多段落已經成為清代的牆體。石梯隘口的崖壁高阜上築有兩座古堡,修築的年代不同,一座修築朝代較晚的堡子應為明代初築清代再度補築。

保德境內已經不存在明代的黃河邊長城,所有長城應為清代長城。現在韓家川鄉寨溝村附近有一道長城牆體,長約2公里,另有五座烽火台。長城牆體內外分別有兩個軍堡,特別是長城外側黃河崖岸的石砌城堡的石牆、石砌刁口遺蹟尚存,建築甚是雄偉。長城內側的土城堡規模宏大,遺蹟依稀可辨,是一個當年駐紮龐大兵源的地方。這裡的長城、古堡、墩台構成一處相當完整、布防嚴密的長城防禦體系,是守衛著黃河對岸石馬川的堅強工事,應當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清同治年間修築的壘卡。

在保德縣林遮峪鄉下川坪村附近的高山上,有一座保德縣最大的烽火台,叫黃金山烽火台,這座烽台的修築年代也應為清代,是服務清長城防禦的軍事建築。

忻州境內的清代長城從學術研究方面講是有相當大的價值,從觀賞價值方面,河曲境內的黃河邊長城和古堡古寨是相當壯美的,有許多是藝術精品。從長城旅遊開發的角度講,河曲縣宏偉的護城樓、黃河畔上的石城隘口、羅圈堡本身就是很好的旅遊景點,河曲縣城附近的黃河邊長城和四旦坪敵樓、石梯隘口、保德寨溝頗有旅遊開發價值。(楊峻峰)

來源:忻州在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b073b855be96c71d18515757a54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