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霞
大米和小米OT方向研發總顧問
台灣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教授
特別教育研究所博士
上篇文章史丹福大學:水平相當的自閉症幼童,長大後為何差距巨大?中,我們羅列了眾多家長希望孩子提升的關鍵能力(語言、溝通、生活自理、互動、快樂、有動機(興趣、意願)、守規矩、主動性、情緒控制、學習……),並重點講解了主動與人互動和動機。
本期,我們把重點放在家長容易忽略的 「遊戲」和「友善環境」上。看看它們為何重要?家長可以怎樣幫助自家自閉娃提升遊戲能力,打造友善環境——
你和孩子玩的是遊戲,還是活動?
如果有家長認為遊戲是孩子的重要能力,我會給你一個大大的贊,說明你在自閉症干預這條路上邁入了新階段。
遊戲是孩子最重要的職能,隨著每個孩子的成長。
在自閉症領域,遊戲被靈活運用於各大實證有效的干預方法中,很多學派時常會討論,遊戲的定義是什麼,功能是什麼?
有的說,遊戲是知識的開端;
有的說,遊戲是創造力的源泉;
有的說,遊戲是孩子學習新事物的渠道,是他們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
……
這些都是它的功能,但到底什麼才稱得上遊戲?
我認為,它需要滿足以下三點:
控制感
遊戲的第一個要素是,必須由孩子主導,自由地完成想做的事情。
孩子控制權越高,遊戲的成分越大,控制權少,只能稱之為活動,並不能成為一個遊戲。
動機感
遊戲應該是孩子發自內心想做,而非應該完成,或被要求去做的事情。
關於如何提升自閉症孩子的動機,請參照:史丹福大學:水平相當的自閉症幼童,長大後為何差距巨大?
脫離現實感
遊戲讓孩子有發揮想像的空間。
假想遊戲是提升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第一步,家長和孩子玩時,可以一步步提升孩子的想像:
先是物品的替代,比如把香蕉當作電話筒,水瓶當作麥克風等等,在遊戲中去呈現。
其次是角色的替換,例如在過家家的遊戲里,孩子提出扮演爸爸媽媽、老師警察等權威性人物的角色。
這是他在現實中達不到,可以在遊戲中得到滿足,得到滿足之後,他就會有動力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三步
輕鬆加入自閉症孩子的遊戲
很多家長指出,孩子總是自己玩自己的,他們很難加入到孩子的遊戲之中。
但其實和自閉症孩子做遊戲,並不需要複雜技巧,家長只需要:
1. 以孩子為主導性,跟隨他們做相同的動作,從輪流開始,慢慢加入到孩子的玩耍中;
2. 加入後,可以給孩子設置一些障礙,或引入創新性玩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以此發起簡單互動;
3. 有了互動之後,在孩子遊戲依舊有濃厚興趣時,開始思考如何在遊戲中融入學習目標,如顏色教學、數字教學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A. 和孩子互動時,採用面對面的姿勢。
B. 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用語要簡單化。
這樣創設環境
孩子的進步不是一點點
目前,很多國際性組織提出,障礙程度並非是一成不變,除了受本身功能障礙的影響,還受到環境因素的制約。
對自閉症孩子而言,因為感覺認知等障礙,不舒服、不友善的環境可能會降低們他參與的興趣,會影響他們的發揮,甚至會引發情緒問題。
他們容易受到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家長可以如何營造友好環境?
1.降低感官刺激的影響
研究指出,80%—90%的自閉症孩子,都會有感覺處理障礙,在感覺輸入的調節、組織以及區辨方面,無法適當回應。
他們聽覺、觸覺、本體覺等可能過於敏感或遲鈍,感覺調節能力也較差。在同一環境中,自閉症孩子與普通人的感受差異可能非常大。
而無論是追求感覺刺激,還是逃避感覺刺激都會影響自閉症孩子在活動中的投入度。
所以,我們要注意依據孩子的感受,為他們營造單純、友善的環境,例如避免在房間中擺設過多讓人眼花繚亂的物品,調整燈光和音樂強度等等。
如果孩子經常在特定環境中有怪異表現,家長卻不知原因,可以請職能治療師協助找出他們敏感的刺激類型。
2.建立一致性的日常生活例行活動
很多自閉症孩子都害怕突然改變,例如每天上學都走固定的路線,如果突然換了路線,孩子多半會焦慮難安,哭鬧不已。
很多研究都表明,他們在活動轉換時,最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或自傷行為。
結構性的日常活動安排能夠讓孩子的參與度保持在較高水平。
所以,我們可以制定固定的日程表,讓孩子養成固定生活習慣。如果臨時事件發生,家長一定要和孩子提前溝通,如果事件能夠預期,就可以降低孩子的焦慮與不安。
結構性日程安排具體操作可參考:
鄒小兵:自閉症孩子小明的上午應該怎麼度過?
3.為小朋友提供一個固定的遊戲場所
家長最好在家中為孩子開闢一個固定的遊戲場所,它需要:
A. 提前擺放適當的玩具
B. 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場所
C. 環境布置要符合孩子的發展和感覺需求
D. 孩子在這,就只是玩耍,而不是學習
E. 孩子玩耍時,大人提供陪伴而不是指導
家長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後面兩點,孩子玩的時候一定不要硬塞給他們,你想他們學習的東西,而是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慢慢去探索、引導。這就回到了我們上面提到的如何加入孩子遊戲的部分。
無論是加入孩子遊戲,還是為孩子創設友善環境,家長時常都需要尋求職能治療師的幫助。
什麼樣的治療師才稱得上專業?
大家常做的感統與職能治療有什麼關係?
如何區分真感統與假感統嗎?
敬請關注下篇
「職能治療與自閉症」
延伸教學:
名師專欄|台灣職能治療師邵玉姍:譜系孩子到底要不要做感統?
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可能意味著他需要感覺統合訓練介入!
解慧超:如何選擇有效的干預方法(上)
整理|梁雨 編輯|春桃 內容顧問|孫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