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們來談談「電影感」到底是什麼。在過去,「電影感」是用來描述優秀電影能夠帶給觀眾的觀感,我們可以在攝影、廣告或者設計作品中看到「電影感」。
現在業內對電影感默認的定義是:
電影感沒有固定的定義,是由大眾決定而非專業人士決定的、會隨著時代變化的一種審美標準。電影感的提升與體現要求整個團隊在美術、道具、鏡頭語言設計、表演調度、預先視覺化、聲音設計等各方面一起通力合作。
不過,隨著視頻拍攝技術的普及與發展,數字視頻的出現,短視頻、豎屏視頻的衝擊以及拍攝門檻的降低,電影感早已經不只是電影的特權。然而,沒有龐大拍攝團隊的情況下,如何才能讓自己拍攝的視頻更具有電影感呢?
接下來3天,我們將通過三篇推文,講解一些教程與技巧,為大家揭開「電影感」的神秘面紗。
(一)、設備篇
相機的選擇是決定視頻觀感的第一步,膠片或數碼,鏡頭適配類型,相機設置和可用的配套設備。市場上有太多適用於不同場景不同需要的相機,因此在選擇的過程中更加容易迷茫。
很多時候相機的選擇都被預算限制,不過即便預算沒有上限也並不意味著最貴的就是最好的選擇。相機的選擇根據拍攝需求而有所側重,比如在《火星救援》中就有大量鏡頭使用GoPro,不是因為GoPro相對便宜或者功能更全面,而是因為在《火星救援》中GoPro更加適合用來講述這個故事。
選擇相機並不容易。拍攝數碼電影或膠片電影哪個更好?雖然膠片相機幾十年來一直是主要的相機選擇,但數位相機傳感器的技術進步令人驚嘆。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他們永遠無法分辨出電影是以膠片拍攝還是數字拍攝的。幾乎所有最近被提名為「最佳攝影獎」的電影背後的公司都能夠同時拍攝膠片電影和數碼電影。
一般來說,數位相機能夠以超過180度的快門寬度來拍攝,而膠片相機則不能。然而膠片相機的拍攝效果更具有深度,具有更高的感光效果,或者簡單來說膠片質感更容易體現「電影感」。
因此,一般來說比較推薦的做法是,使用數位相機拍攝後,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模擬膠片質感,比如膠片顆粒感,以此增加「電影感」。
在業內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從長遠來看,花錢購買更多適配鏡頭比購買相機更有利於適用各種環境的拍攝。因此鏡頭的選擇對於「電影感」來說會更容易取得效果。
如果你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相機,但使用廉價、構造不良的鏡頭拍攝,拍攝效果會很差。同時,有很多普通相機搭配合適的鏡頭拍出來震驚效果的例子。
相機鏡頭與相機機身結合使用以捕捉光線,從根本上創建圖像。定焦鏡頭是最常用於電影製作的鏡頭,與具有可變焦距的變焦鏡頭不同,定焦鏡頭具有固定焦距。焦距是透鏡和相機傳感器之間的距離,通常以毫米為單位。
拍攝同樣的場景,同樣的鏡頭,但是不同的焦距會形成功能完全不同的效果。24mm角度更寬闊,景深更廣,能夠包含幾乎背景中的所有信息。但是在85mm的焦距下,背景視角變得十分有限,甚至無法分辨是不是還在同一個場景之內。
下圖為分別用24mm與85mm鏡頭拍攝的同一場景,效果看起來相差很多。
因此,最常用的設定是21mm用於超寬鏡頭,28mm到30mm用於寬鏡頭,50mm用於標準和中等鏡頭,85mm到105mm用於肖像拍攝。
昆汀就是很擅長拍攝廣角寬鏡頭的導演之一。不過,具體怎樣的拍攝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摸索,固定的套路只是一個參考,幫助你少走很多彎路。
想要獲得更好的「電影感」,不僅與相機、鏡頭有關,關於拍攝中的構圖以及移動相機的手法也息息相關。
縱觀好萊塢式的電影和低成本微電影,在構圖中很重要的就是"screen depth",是好萊塢電影中很刻意的在背景中的置景和環境讓演員表演的區間。很多微電影在很狹小的場地里拍攝的,相反好萊塢都是在很大的場地空間裡拍攝,雖然電影規模很難去模仿,但是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
我們曾經在以前的推文中提過,使用21mm到30mm焦距拍攝寬鏡頭,搭配合適的構圖能夠達到極震撼的「電影感」:
一、把拍攝的對象與牆相隔一定距離,將會得到更好的角度和深度。
二、拍攝的時候對著牆角。利用牆角的延展性,增加空間的深度。
三、帶入外景,寬鏡頭中的外景能夠有效擴大景深。
四、室外拍攝,利用足夠寬的鏡頭,讓背景呈現足夠的信息量,增大空間深度。
此外,在以往的電影拍攝中,通常在移動拍攝時可藉助軌道車、搖臂來降低攝影機的抖動,或者依靠斯坦尼康實現一些艱難環境中的移動拍攝。而可攜式的穩定器的存在使得相機的移動與運鏡變得更加簡單而且方便。
一個好用的穩定器能夠使你在步行移動中手持相機拍攝穩定的畫面,並且快速移動的前景與緩慢移動的拍攝主體能夠形成鮮明的對比,製造一種觀眾在電影中「快速移動」的代入感,能夠起到更棒的效果。
一般來說,穩定器的運鏡手法中可以用來增加電影感的有以下幾種操作:
一、跟拍(低角度、背面、側面、正面)
跟拍鏡頭可以從低角度跟拍、背面、側面、正面跟著拍攝主體進行拍攝。使用穩定器拍攝時設置全鎖定模式,在移動的時候,所指方向是一致的,這樣能讓畫面更加平穩。
跟拍中,低角度拍攝雙腿能夠讓腿的運動在掠過地面時充滿活力,在同樣的構圖中,長焦拍攝更有利於將視線集中於拍攝主體本身,而使用短焦廣角拍攝能夠包含更多場景與地標信息,更具有寬屏的電影視角。
二、推進和拉遠(Push in, Pull out)
推進指的是慢慢推進被攝主體,一般用於強調被攝主體在劇情中的重要作用。拉遠則是慢慢將鏡頭從被攝物跟前拉遠,一般用於展現宏大的場景,用於視頻結尾居多。這個時候一定要確定你的相機具有自動對焦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將視線集中於拍攝主體身上。
三、平移(Truking Shot)
使用廣角鏡頭,在移動的時候會產生視差效果,如果找個前景遮擋物,從遮擋物慢慢地推出到露出主體,這樣即便是最簡單的平移鏡頭也變得更加有趣。
四、升降(Elevater Shot)
手持穩定器垂直上下升降或者倒置相機從低角度慢慢地提升上來。同時,升降鏡頭也可以配合跟拍鏡頭,可以跟著主角走再慢慢地升起來。鏡頭從下向上與從上向下可以配合場景需要表達出完全相反的情緒。
五、環繞(Arc Shot)
繞環鏡頭是攝影師常用的鏡頭手法,拍攝時保證被攝物體在畫面中間,儘量保證環繞半徑是同等距離,這樣對焦會更加輕鬆。如果用長焦鏡頭,會把背景和主體的距離拉近,背景運動的視差效果會更加強烈,視覺衝擊力也更強。
環繞還有反向環繞,低角度環繞,俯拍旋轉,荷蘭角旋轉等各種靈活變化操作方法,在不同的場景中能夠發揮不同的效果。
六、大範圍延時
將穩定調為鎖定模式,保證鏡頭在走動時指向一致,平穩地移動。在錄製前,將快門速度調得很低,松下相機可調節拍攝時的幀速率,播放是24幀,拍攝時是2幀或是10幀每秒,在後期的時候只需要加速處理和運動模糊,效果就會出來了。
不同的運鏡手法,完全可以藉助穩定器的穩定性在一個較長的場景中組合為一鏡到底的效果,良好的一鏡到底是體現電影感的最好選擇之一。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