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逃犯,為何都喜歡去寺廟而非道觀?原因有三,最後一點很現實

2019-08-01     歷史名人小傳

公元884年,黃巢兵敗,死於狼虎谷,但據宋人劉是之的《劉氏雜誌》記載,黃巢並未身死,而是出家當了和尚,法號翠微禪師



公元1402年6月,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宮中起火,建文帝消失無蹤,對於建文帝下落,眾說紛紜,有說他死於大火,還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逃出生天,遁入佛門。

公元1645年,兵敗後的李自成逃到湖北九宮山,偷吃玉米,被暴怒的村民活活打死,但還有一種說法,李自成並沒有死,而是在夾山寺當了和尚!



而《水滸傳》這本書的記載更讓人吃驚,魯智深皈依佛門、武松皈依佛門,戴宗沒當幾天官,也在岳廟出家當了和尚。

無論是黃巢、李自成這樣的梟雄,還是建文帝這樣的帝王,或者是魯智深、武松這樣的草莽,為何在走投無路後,都喜歡出嫁當和尚,而不是道士呢?原因有三,最後一點最現實!



原因一:佛教懺悔文化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這是佛教廣為流傳的兩句口號,相比道教來說,佛教似乎更樂意接受這些曾經犯過錯的人,這是這些「逃犯」願意加入佛門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點,那便是佛教的「懺悔」文化了,無論李自成、黃巢、還是建文帝這些都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有過明智決定,有過重大失誤,在失敗後,這些人更多的是回憶過往人生,而佛教,相比道教來說,更適合這些人懺悔人生!

原因二:當和尚,官府會放棄追捕?

《水滸傳》中,魯達,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出家為僧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而武松,因為在孟州殺人,便扮成「行者」的打扮,披散頭髮,遮住額頭刺青,靠著這身打扮隱藏逃犯身份。



當和尚,朝廷便會不追捕?這得看具體哪個朝代,並非都是如此,但當了和尚,便完全換了個身份,俗家姓氏被隱藏,只要有路引,便會放行,對逃犯來說,很方便,當然這種方面只是針對魯智深、武松這種角色,對於李自成、建文帝這種,就不靈了!

原因三:當和尚比當道士相貌變化更大

大部分古人都有留髮、畜須的習慣,一到三四十歲,便是滿臉鬍子,基本看不清本來面貌,道士是中國本土宗教,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影響,很是愛護,都留髮留須,當道士,這個相貌變化不大,不利於隱藏身份。



而和尚就不同了,出嫁之前要受戒,而歷史上和尚真正的受戒,與電視劇里演的完全不同,並非是一個滿臉鬍鬚的光頭形象,不僅要剃髮,還要剃掉鬍鬚,完全大變樣,這人,有沒有頭髮鬍鬚,完全是兩碼事,而古代,追捕技術並不高麼,畫像也僅僅是一張平面圖圖,改頭換面後想要逮住囚犯,基本不可能,這才是「逃犯」們喜歡當和尚最根本的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Q7zX2wBUcHTFCnfTD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