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再多的愛,也比不上培養這幾種能力

2019-07-01   假裝書生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被全家人當成寶貝一樣供著。

但是,給孩子再多的愛,都比不上給予他以下這3種能力,看看你是否是一位合格的家長吧。

1、獨立生存能力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獨立生存能力。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過: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所以,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儘早培養孩子獨立的生存能力。

曾讀過一篇深度好文《別把孩子養成了乞丐》,很認可文章中的觀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身為父母,應該儘早對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多嘗試,而不是因為怕這怕那把孩子當成「乞丐」一樣,一味地「施捨」。

文章中引入了一個母親對待流浪漢的例子,引發了人們的思考,這位母親不會因為流浪漢弱小就給他們施捨,而是要求他們通過勞動來得到應得的金錢。

其實,我們的孩子來這個世界的時候也像流浪漢一樣很弱小,需要幫助,但是絕不是施捨。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愛,但更需要得到獨立生存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茁壯地成長。

作為父母,再愛孩子也不能替他事事包辦,不要讓孩子在你日復一日的施捨中失去自信和生存的能力。

記住,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不是過度付出,而是得體地退出。

父母事事都要替孩子操辦,孩子就會越來越懶惰,父母越是捨得放手,孩子將來越容易成功。

2、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我們立足於這個社會的一項重要能力,是我們個性和素質涵養的外在體現。

人際交往,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我們學習階段的必修課。

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際關係代表著人的心理適應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而人際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見,從小陪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水平,對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有著積極而重要的影響。

有一位成功學專家說過,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人際關係非常好。

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也曾說過:「一個成功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占85%。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更有利於培養一個活潑開朗,樂於與人交往的孩子,這對他以後取得成功也有很大的幫助。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呢?

第一,教會孩子推銷自己。每一位家長應該從小讓孩子培養推銷自我的意識,敢於推銷自我的孩子才是自信、陽光的。

第二,教孩子敢於對別人說「讓我們做朋友吧」。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躲在角落裡等其他人發現他並且和他交友是很困難的,鍛鍊人際交往能力還是要自己多主動。

第三,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參加集體活動是孩子擴大交友圈子的一個很好的方式,也是孩子學習交往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交往能力是孩子立足社會之根本,是他受用一生的本領,希望各位家長能夠儘早重視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

3、情緒管理能力

曾看到一則新聞,一名23歲的男子在搭乘地鐵的時候,不配合民警例行檢查。

他被民警攔下後惱羞成怒,又是摔杯子,又是推搡民警,被制服後竟然躺在地上號啕大哭。

導致這件事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該男子當天有起床氣導致情緒失控。

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公共場所因為一點事情鬧成這樣,歸根結底就是情緒管理能力太差了。

不懂得管理自己情緒的人,註定過不好這一生。

馬克·吐溫曾說過「我的一生中很多時候都在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生氣,沒有任何行為比無中生有的憤怒更愚蠢了。」

確實是這樣,一個人生氣時的狀態就像是一顆定時炸彈一樣,不知道何時何地就會傷及他人,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無形的傷害。

心理學家經過許多研究認為,焦慮情緒對學習有一定的影響。低焦慮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明顯地高於高焦慮學生的學習成績。

由此可見,情緒影響著人的認知活動,影響著孩子的智能水平的發揮。

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駕馭自己的情緒,以保持平衡的心態面對生活。

當孩子有消極情緒的時候,家長要採取冷處理的方式,讓孩子自由發泄。

家長先要理解並且接納孩子的情緒,其次要協助孩子表達清理情緒,最後應該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情緒,思考解決的方案。

父母要以身作則,擔負起教會孩子控制情緒的責任。

一個人如果能控制好情緒,做情緒的主人,那麼他一定離成功不遠。

獨立生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情緒管理能力這三種能力是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父母一定不能因為溺愛孩子,就事事替他包辦,忽視對孩子這幾種能力的培養!